第66屆坎城電影節正在火熱進行中,每一年坎城電影節的水準基本決定了全球藝術片當年的最高標準,入圍坎城電影節始終是全球藝術電影導演的第一目標。數十年來,坎城電影節究竟秉承如何的選片理念?是一種什麼樣的經營理念使得坎城的地位始終處於三大電影節之首?坎城電影節選片團隊是否一直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嫡系導演?
第66屆坎城電影節正在火熱進行中,每一年坎城電影節的水準基本決定了全球藝術片當年的最高標準,入圍坎城電影節始終是全球藝術電影導演的第一目標。數十年來,坎城電影節究竟秉承如何的選片理念?是一種什麼樣的經營理念使得坎城的地位始終處於三大電影節之首?坎城電影節選片團隊是否一直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嫡系導演?懷著這些疑問,我們深入解析了今年以及近年來的坎城電影節入圍和獲獎名單,嘗試了解一二。
坎城電影節主席吉爾斯·雅各布對坎城,乃至整個法國電影工業都是一個至為關鍵的人物。正是在雅各布的辛勤運作下,坎城電影節才從最初的「法國業內交流會」,變成了今天屹立不倒的電影旗幟。
坎城電影節66年的歷史中,有30年都是在吉爾斯·雅各布的操辦下運行。1978年,雅各布第一次成為坎城電影節的藝術總監,他上臺後對坎城電影節做出了系列改革,包括進一步明確主競賽單元的評獎方式,增設「一種關注」和「影評人」單元以擴大坎城電影節的容量等等。這其中,對坎城產生了最關鍵轉變的舉措就是對選片方式的改變。
在雅各布之前,坎城電影節的選片方式是像奧斯卡一樣,由各國相關部門挑選一年來的佳作送到坎城參賽。而雅各布之後,坎城電影節的選片方式,變成了自主選擇影片,任何人都可以以個人名義報名參賽。多年後,當歐美媒體開始廣泛的質疑坎城選片制度時,雅各布反覆強調:「坎城自主選片的方式,是為了讓全球各地的電影作者,都有機會來到坎城,而不會受到自己國家的限制。」
這個說辭在當年徵服了全球的叛逆藝術家,然而也導致了坎城電影節選片方式進入了一種非常隨性的狀態。與奧斯卡擁有龐大的評審機構不同,坎城電影節的幕後選片團隊保持著人數少且固定的特點。每年,電影節的藝術總監弗瑞默帶領三個委員會進行選片,每個委員會由四人組成:一個選外國片,由藝術總監弗瑞默和一名導演、一名記者、一名電影愛好者和以及主席雅各布組成。另外兩組成員一組專門負責選法國片,由法國當地的媒體工作者組成,最後一組負責從眾多DVD中選出陌生但有潛力的電影人。這個由固定的少數人組成的選片委員會每年都要擔負著繁重的看片工作,電影節主席雅各布曾在採訪中透露,由於沒有豐厚的報酬,很多時候被邀請來參加看片的委員並不是十分情願把每一部影片從頭到尾的認真看完,有些影片甚至沒有時間安排給更多的人看:「只有我和我的兒子洛朗·雅各布坐在家裡看完,就決定他們入選了。」
少數人獨攬大權的狀況,讓雅各布每每總要面對媒體的質疑,雅各布也坦然承認:「我幾乎自始至終、每時每刻都處於各種各樣的壓力之中。電影是一項總體上來說是虧損的工業,市場應該在大眾的需求和文化水準、投資來源之間保持平衡。坎城電影節每一屆的預算是2000萬歐元,50%由公共資金組成,之後還有各種私人性質的資金構成,一些電影公司和電視臺的支持,然後是經常和公眾相連的贊助商。」這樣的境況讓充分享有自主性的坎城電影節又多了很外交壓力:「世界上有85個國家拍攝電影,而我們每年只能選進12個。其他73個國家便十分惱火。有的國家就會指責我們連續幾年都不選他們國家的電影。還有來自專業領域的壓力:「為什麼你不選我的片子?我的片子是最好的。還有就是『友好』的壓力,總會有些朋友來說,為什麼你不選擇某某人的某某片子?」儘管雅各布反覆強調,他在儘自己最大的能力來抵抗這些壓力對選片環節可能造成的影響,但坎城電影節每年推出的競賽片單的高度相似性,已經很難讓人相信坎城電影節的公平與公正。
在坎城幾十年積累起的關係網中,法國政府、大型的電影公司和大型電視臺投資的作品,甚至不需要提前找雅各布主席打個招呼,而只需要選片助理看一下片頭信息,就可以順利經過第一輪篩選。對於這樣的質疑,雅各布主席感到非常不滿,他經常在各大媒體面前強調「保持真我」是坎城電影節的節操,但年年歲歲最終入圍名單的相似度依然很高。
如果看過雅各布主席的回憶錄的《坎城公民》就知道評獎這件事的操控權並不在主辦方手裡,評委的個性和品味讓評選變成一場偶然性很強的博弈拉鋸賽,但如何贏取入圍資格則更好預測。
以今年的入圍名單為例,第66屆坎城電影節共收到1858部來自全球各地的參賽作品,最終有20部入圍主競賽單元,20部入圍主競賽作品中,有法國資金介入的影片達到了15部。根據法國國家電影與動畫影像中心公布的數據,2012年,法國獨立或主導出產的電影達到279部,這其中包括法國政府投資的,電影公司出品的,以及法國公司與其它國家聯合製作的所有影片。假如這279部電影全部都報名參加了坎城電影節,也不過是1858部的15%,但在20部入圍主競賽作品中,有法國資金介入的影片比例卻佔到了75%,而這75%中,又有很多公司入圍了多部作品。
2012年,中國只有婁燁自己的工作室與法國Les Films du Lendemain聯合出品的《浮城謎事》入圍了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該電影公司也是2011年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大熱影片《妓院回憶》的出品公司。而《浮城謎事》的發行權則掌握在法國公司Wild Bunch Distribution手中,該公司今年入圍坎城的電影還有《惟神能恕》、《阿黛爾的人生》等。
本次賈樟柯的《天註定》雖然由賈樟柯自己的公司西河星匯數字娛樂技術有限公司出品,但除中國與日本以外的全球發行權屬於法國最大的發行公司MK2。MK2在法國電影發行領域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同時擁有法國第三大院線系統,該公司選擇合作的主要導演都是坎城電影節捧出的旗幟式人物,包括:伊朗導演阿巴斯(《合法副本》《如沐愛河》)、巴西導演沃爾特·塞勒斯(《中央車站》 《在路上》)、美國導演格斯·范桑特(《大象》)、法國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五月之後》)等等。
附對照表格:
《馬販子科爾哈斯》(法國/德國)
導演:阿諾·德斯·帕裡勒斯
製片公司:Les Films d'Ici 法國最大的電影公司,成立於1984年,製作過《我們相信》(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生活在別處》等。
發行公司:Les films du losange 法國老牌電影發行公司,曾發行過2012年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愛》,和2009年坎城電影節最佳影片《白絲帶》。
《燭臺背後》(美國)
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製片公司:Production Companies HBO Films
發行公司:ARP Sélection 法國大型電影公司,發行過的電影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想尋找小糖人》、2013年大熱《自殺專賣店》、2012年坎城入圍影片《為父尋仇》,王家衛的《東邪西毒》,陳可辛的《投名狀》,王小帥的《青紅》,張曼玉的《清潔》,和杜琪峯的《黑社會》。
《吉米·皮卡爾》(美國)
導演: 阿諾·德斯普裡欽(67屆威尼斯電影節的評委、東京電影節評委,曾憑藉《哨兵》入圍1992年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製片公司:Why Not Productions與Worldview Entertainment 法國
發行公司:Lumière 與Le Pacte 發行過《鏽與骨》、《應召女孩》、《鐵娘子》等
《醉鄉民謠》(美國)
導演:科恩兄弟
製作公司:Mike Zoss Productions [美國] (科恩兄弟自己的公司)
Scott Rudin Productions [美國] (Scott Rudin 斯科特·魯丁是好萊塢最成功的製片人之一,曾先後供職與派拉蒙、迪士尼、米拉麥克斯2011年曾獲得過美國PGA製片人大獎。他製片的《月升王國》是去年坎城電影節的開幕影片,《龍紋身的女孩》、《點球成金》、《特別響非常近》在同一年都入圍了奧斯卡,同時他也是《大地驚雷》的聯合製片。)
Studio Canal [法國] 法國大型電視臺,在全球各地都有電視頻道。大量投資電影項目,除去《醉鄉民謠》,該公司投資的《珠光寶氣》入圍了一種關注單元。
Studio Canal同時,Studio Canal也掌握了《醉鄉民謠》的法國發行權。
《唯神能恕》(法國/丹麥)
導演: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亡命駕駛》的導演
製作公司:高蒙電影公司
Wild Bunch [法國]
發行公司:Wild Side Films [法國]
Le Pacte [法國]
Tanweer Films
《移民》(美國/法國)
導演:詹姆士·格雷
製作公司:Worldview Entertainment
發行公司:Tanweer Films
Teleview International
《血緣》(美國/法國)
導演:吉約姆·卡內,瑪麗昂·歌迪亞男友,曾入圍過第53屆、60屆、61屆、66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製作公司:Grisbi Productions, Le
Les Productions du Trésor[法國]
Worldview Entertainment
發行公司:IPA(2013)
Tanweer Films
Teleview International
《過往》(法國)
導演:阿斯哈·法哈蒂,《一次別離》導演
製作公司:Memento Films Production
發行公司:Cinéart
《義大利城堡》(法國)
導演:瓦萊麗亞·布諾妮·泰特琪,兩屆威尼斯影后,2007年執導作品《女演員》入圍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
《花容月貌》(法國)
導演:弗朗索瓦·歐容,上次入圍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還是2003年的《遊泳池》,曾做過坎城電影節的評委。
《阿黛爾的人生》(法國)
導演:阿布戴·柯西胥,突尼西亞導演。
《絕美之城》(義大利)
導演:保羅·索倫蒂諾
製片公司:Indigo Film [義大利]
Medusa Film S.p.a. [義大利] (in collaboration with)
Babe Film (co-production)
Pathé Cinéma [法國] (co-production)
《穿裘皮的維納斯》(法國)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格裡格裡》(法國/查德)
導演:馬哈曼特-薩雷·哈隆
查德導演馬哈曼特-薩雷·哈隆,非洲導演,2010年推出的《尖叫的男人》把鏡頭對準了非洲人的本土生活,最終獲得第63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哈隆也是坎城的常客,2011年他曾作為評審團主席登陸坎城。
除去與電影金主和政府搞關系所需的15個名額之外,剩下的5個主競賽單元名額就是坎城電影節編織裙帶關係的紐帶。在沒有法國資金介入的5部入圍影片中,《黑莉》的導演阿瑪特·伊斯卡拉特曾在2005年憑藉《血》獲得了一種關注單元費比西獎。而憑藉《後人》、《杯酒人生》等作品,在好萊塢混的風生水起的亞歷山大·佩恩今年也帶來了新作《內布拉斯加》,此前,他曾以《關於施密特》入圍過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來自日本的三池崇史,幾乎是每年坎城必須到的客人,他帶來了新作《稻草之盾》。而另一位則是今年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河瀨直美的好朋友是枝裕和,河瀨直美是坎城電影節一手捧紅的,被媒體稱為是「坎城電影節的女兒」,她曾和這位好朋友一起拍過一部記錄片叫做《河瀨直美與是枝裕和的通信》,此次是枝裕和著新片《如父如子》來拜訪做評委的河瀨直美了。最後的一個名額,在最後一刻才被單獨補充公布,由德國,英國和希臘的三家公司聯合拍攝的《唯愛永生》,由吉姆·賈木許執導,坎城電影節影后蒂爾達·斯文頓和湯姆·希德勒斯頓主演。
熟人相助在坎城並不少見,賈樟柯的《小武》在柏林電影節獲獎後,得到了著名導演北野武的賞識,並給賈樟柯投資拍攝了《站臺》。《站臺》被認可後,北野武再度出手投資了《任逍遙》,並一手幫助賈樟柯將此片送進了當年的坎城電影節。在那年的坎城電影節上,賈樟柯曾在報紙上公開發表了他的坎城日記,其中提到:第一次參加坎城酒會,李安坎城電影節的就會上對主席雅各布說:「賈樟柯是個了不起的導演,你要多多幫助他,他很不容易。」另一位坎城電影節歷史上最重要的策劃人和影評人皮埃爾·裡斯安也曾經公開表示:「在賈樟柯入行初期,我給了他許多許多的幫助,凡是經我推薦的電影,我不敢說全部,但大部分都會入圍。」皮埃爾·裡斯安致力於將來自第三世界的電影帶進坎城電影節,以保證坎城電影節的藝術品質。在他的推薦下,很多來自越南、柬埔寨的電影都有機會走進了坎城。
在今年的坎城電影節上,由楊瀾的老公吳徵出任主席的七星電影公司,在5月17日宣布與全球最成功的動作片暨獨立電影製作人之一法國人皮埃爾·安-勒-伯蓋姆組建合資公司――天使風暴娛樂公司。而七星電影公司今年投資的四部電影中,有三部入圍了坎城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包括吳徵擔任製片的《移民》、七星電影參與版權投資的《唯神可恕》,和七星電影參與製作的《血緣》,另一部該公司投資的作品《傾世王妃》,沒有參加今年的坎城電影節競賽,原因是它的主演妮可·基德曼是今年主競賽單元的評委。而這幾部影片,都出現在了明年的奧斯卡入圍預測名單之中。
根據坎城電影節的官方公布,每舉辦一次電影節所需要的預算高達2000萬歐元,這其中有一半的資金來自法國文化部、坎城市政府和坎城所在的幾個大省區的官方支持,另一半則來自被坎城電影節成為「私人資金」的贊助。
「私人資金」究竟來自哪些「私人」,坎城電影節一直對此秘而不宣。但從每年走過坎城電影節的紅毯女星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出,歐萊雅作為與坎城電影節合作了16年的商業夥伴,顯然已經不僅僅作為一個簡單的贊助商存在。
歐萊雅近年來主攻亞非歐地區的運營模式,讓中國成為他們最重要的國際市場,這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女星頻繁走進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的端倪所在。身兼歐萊雅旗下兩大品牌美寶蓮和卡尼爾代言人的章子怡,分別在第59屆、62屆、66屆坎城電影節,出任了主競賽單元評委、短片單元評委和一種關注單元評委。第62屆坎城電影節擔任主競賽單元評委的舒淇是歐萊雅旗下品牌「羽西」的代言人。50屆的評委鞏俐是歐萊雅眼霜的代言人,55屆的評委楊紫瓊是歐萊雅染髮產品的代言人,60屆的張曼玉則是歐萊雅保溼系列的代言人。中國有範冰冰、李冰冰、李宇春、歐美有「絕望主婦」伊娃·朗戈裡亞、簡·芳達、芙蕾達·萍託,這些已經或即將頻繁出現的醬油客被安插在重要程度不一的首映紅毯上,她們只是歐萊雅集團擺在明面上的廣告招牌,而更大牌的歐萊雅女郎已經能以評委身份走進電影宮,利用坎城電影節產生更深入的品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