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幕到現在,坎城電影節已經過去6天,主競賽單元亮相的影片已達11部,還剩8部,到了賽程過半需要小結一下的時候。到目前為止,今年坎城的競賽片水平普遍偏低,前半程影片贏得大獎的機率並不太高,如果成片發揮出色的話,華語片問鼎金棕櫚,這種可能還是存在的。
去年7月,執掌坎城超過三十年的電影節主席吉爾-雅各布卸任,宣告這位傳奇式「坎城公民」(Citizen Cannes)時代的終結。繼任者皮埃爾-萊斯庫爾(Pierre Lescure)原是法國Canal+電視臺的創始人,今年的電影節是他改朝換代之後的首次亮相。從選片籌備到開幕近一周,有關坎城電影節的爭議就沒休止過,大家都知道2015年會是重新啟動的一年,至於效果,雖然目前下結論還有點早,但負面意見明顯更多一些。
主競賽單元的選片問題是重災區。今年入圍的以中生代導演為主,其中有9位是首次爭奪金棕櫚獎,除了拍過《焦土之城》和《囚徒》的加拿大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剩下的影響力都相對有限。與之形成反差的是電影節的次等單元「一種關注」,入圍的導演包括獲過金棕櫚大獎的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最佳導演得主布裡蘭特-曼多薩以及評委會大獎得主河瀨直美。
而電影節的平行單元「導演雙周」(由法國導演協會主辦),則收入了法國新浪潮遺老遺少菲利普-加瑞爾、阿諾-德斯普裡欽的新片,以及葡萄牙導演米古爾-戈麥斯超過六小時的野心大作《一千零一夜》三部曲,這些影片都被主競賽單元拒之門外。在負責選片工作的藝術總監福茂被各國記者用不同語言罵成屎的今天,不知道他是否會生出些許悔意。
坎城每天都會有多本場刊上架,所謂「場刊」就是由電影雜誌推出的電影節特輯。由於做媒體的原因,每次翻閱這些場刊的時候,都會想到那些外國同行們,採訪、編輯、設計、廣告、印刷、發行各個環節的工作,而且要保證每天一本,真的是想想頭都大。
在這些場刊裡,《銀幕》(Screen)算關注度最高的一本,因為他們會組織多家國際權威媒體的影評人為競賽片打分,並且具體量化,成績一目了然。截稿當天,《銀幕》評分涉及到8部電影,具體情況如下:
除此之外,法語刊物《法國電影》也有評分,全部由法國影評人提供意見,與《銀幕》存在一定差異。到目前為止,它們的評價是這樣的:
目前亮相的11部主競賽片裡,我看了其中8部,下面就集合個人觀影體驗還有場刊評分意見,談談對這些競賽作品的看法(以影片上映先後為序)。
1、《海街日記》(日本)
導演:是枝裕和
Screen評分:2.5
電影節的第一部競賽片我就錯過了。Screen上打分的影評人對《海街日記》的態度基本在平均和好之間,2.5的得分也呈現出這種平均的態勢。我同事看過之後,給的意見比較類似——還好,但不如《如父如子》。
2、《故事的故事》(義大利)
導演:馬提歐-加洛尼
Screen評分:2
加洛尼的首部英文電影,和他的成名作《格莫拉》截然不同,全明星陣容出演以及大量CG特效,決定了它的商業片格局。這和影評人、記者對加洛尼的期待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評分普遍偏低,《法國電影》上更是有一半媒體給出最差評,足以看出法國知識分子對好萊塢化的排斥。我還是挺喜歡《故事的故事》,因為觀賞性強,有點類似德託羅《潘神的迷宮》或特裡-吉列姆《格林兄弟》的意思,而改編義大利童話這個行為,又會讓人聯想起帕索裡尼。《故事的故事》應該與獎項無緣,以非競賽或者午夜展映似乎更適合這部電影。
3、《龍蝦》(希臘)
導演:歐格斯-蘭斯莫斯
Screen評分:2.4
希臘導演蘭斯莫斯的首部英文片,他的《狗牙》曾在坎城獲過「一種關注」單元大獎。《龍蝦》是個有點近未來元素的電影,同樣是由全明星出演,存在成本回收的壓力。《龍蝦》基本可以一分為二:前半部分會聯想起斯派克-瓊斯的《她》,低科幻、近未來的背景,中年男子面對分手帶來的失落與孤獨,還有不時出現的冷幽默;後半部分則回到《狗牙》那種反烏託邦的路子,充滿了寓言色彩。感覺導演首次指導英文片,支配大量明星,多少有點心虛,在類型片回報投資還是堅持作者電影創作之間搖擺,這確實是個兩難的選擇。
4、《索爾的兒子》(匈牙利)
導演:拉斯洛-內米斯
Screen評分:2.8
主競賽單元裡唯一一部處女作,導演內米斯最亮眼的工作履歷就是給貝拉-塔爾做過副導演。《索爾的兒子》確實出手不凡,沒給選片人丟臉,用全程近景長鏡頭跟拍的手法,呈現出奧斯維辛集中營裡兩天一夜的生活。這位新人導演有想法,能通過技術實現,並且還堅持貫徹到底,因此取得了電影語言上的突破。雖然大屠殺的題材早已層出不窮,但《索爾的兒子》還是有望獲獎,至少是今年金攝影機獎的最有力競爭者。
5、《我的母親》(義大利)
導演:南尼-莫萊蒂
Screen評分:2.6
來自義大利的莫萊蒂是金棕櫚得主,他的電影一般都是自己擔任主角,這次甘當配角。更沒想到他把中年危機導演這個角色設置成了女人,跟之前的預期完全不同,講的完全是個精神瀕於崩潰邊緣的女人故事,有點阿莫多瓦的意思。影帝約翰-特託羅重返坎城,再次獻上了一次精彩的表演,他扮演一個誇張自大、令人厭惡的好萊塢明星,完全搶走了整部影片的風頭。似乎正是由於這樣揶揄好萊塢,《我的母親》是《法國電影》上目前評價最高的電影,超過一半的媒體給出了「金棕櫚」的最高評分。
6、《青木原樹海》(美國)
導演:格斯-範-桑特
Screen評分:0.6
《青木原樹海》在坎城的首場放映一結束,滿場充斥著倒彩和口哨,本屆選片差的話題也由此爆發。Screen場刊上只有0.6分也在接近歷史最低評價。作為美國獨立電影的一面旗幟,拍過《心靈捕手》、《大象》、《米爾克》的範-桑特本次「晚節不保」,從他在發布會的亮相看,負面意見對他確實存在一定打擊。至於這部電影到底怎麼樣,我只能告訴你裡面出現了絕症、車禍還有鬼魂附體,完全是狗血電視劇的水平。
7、《我的國王》(法國)
導演:麥溫
Screen評分:1.6
呂克-貝松的前妻麥溫在轉型做導演後取得過不小的成績,前作《青少年警隊》得了坎城的評審團獎。《我的國王》是部愛情片,講一對夫妻十年間的分分合合的感情經歷,基本充滿了連續不斷的密集對白,媒體場放映,片尾字幕還沒結束,我旁邊的一位記者就站起來破口大罵,講的是西班牙語,據說是主要在抱怨這樣的導演是電影節關係戶之類的。對我來說,這種男女互搏的作品,基本就是王朔《過把癮就死》的格局,130分鐘的片長確實有點煎熬。
8、《卡羅爾》(美國)
導演:託德-海因斯
Screen評分:3.5
《卡羅爾》是目前主競賽單元裡口碑最好的一部,也是我個人觀感最好的一部。託德-海因斯重回《遠離天堂》的創作路線,按照道格拉斯-瑟克的手法拍一部關于禁忌年代同性之愛的情節劇,製作精緻,表演出彩,確實是觀賞性非常高的作品。而女主角凱特-布蘭切特再次展現出強大的氣場,感覺只要光聽她的聲音,直的彎的全世界都會被她收走,無疑將成為今年影后的有力競爭者。《卡羅爾》獲得大獎的障礙在於手法偏向傳統情節劇,缺少針對電影語言和文本的挑戰。法國媒體對它的評價就有所保留,評分遠不如《我的母親》,甚至還有家給出最差評分。
9、《市場法律》(法國)
導演:史蒂芬-布塞
Screen評分:暫無
法國導演史蒂芬-布塞與演員文森特-林頓是一對固定組合,他們上一部作品《彌留之春》廣受好評,今年的這部《市場法律》也被視為坎城法國軍團裡的種子選手。《市場法律》講的是一位中年男子失業後面臨生活壓力的故事,情節上比較平鋪直敘,起伏不大。就個人感受來說,布塞一直在模仿比利時的達內兄弟(《單車少年》),《市場法律》基本完全到了高仿的程度——左翼思維、關注底層人物、手持攝影、幾乎全片無配樂等等,但他又不是真的達內,之間的差距可能應該叫才華吧。但是,可以想見法國媒體對《市場法律》的偏護,因為這樣的電影確實太投知識分子所好了。
10、《猛於炮火》(丹麥)
導演:約阿希姆-提爾
Screen評分:暫無
錯過了《猛於炮火》的多場放映,影片出來的口碑也比較兩極。導演約阿希姆-提爾來自丹麥,是拉斯-馮-提爾的遠房親戚,他之前的《奧斯陸,8月31日》曾入圍「一種關注」單元,也算坎城的嫡系,《猛於炮火》是他首部英文片。到目前為止,已有三位歐洲導演帶來英文片,從效果上看,都不是特別理想。因為英文片就意味著好萊塢明星加盟,更大的資金規模,更多的投資方意見,這些或多或少都會成為創作的羈絆,也是考驗一位導演是否強大的重要關卡。
11、《瑪格麗特和朱利安》(法國)
導演:薇拉莉-鄧澤裡
Screen評分:暫無
法國軍團的第三部作品,《瑪格麗特和朱利安》也沒看,因為對導演鄧澤裡前一部作品《向命運宣戰》不太感冒。從首場放映出來的口碑來看,基本延續了鄧澤裡之前的風格——用近乎廣告式的視覺語言向新浪潮「致敬」,再用一些穿越的手法完成「混搭」,感覺又是一部做表面文章的電影。
以上就是目前放映過的11部競賽片的情況,總體感覺確實是今年的選片問題大,裡面很難挑出具備金棕櫚水平的作品。剩下還未亮相的電影裡,有4位導演是首次入圍主競賽單元,至少在資歷和影響力上不佔優勢。《慢性》出自墨西哥導演米歇爾-弗朗哥之手,他的上部作品獲得「一種關注」單元大獎,是坎城在培養的嫡系血親,存在一定爆冷的機會。《愛之谷》的導演紀洛姆-尼克樂來自法國,今年電影節增加了一部本土片的入圍名額,並將加瑞爾和德斯普裡欽這樣具備資歷的導演拒之門外,多少有些內部政治的問題,所以這部也不能輕視。
而另外4部電影,則都出自知名導演之手。《流浪的迪潘》的雅克-歐迪亞,享有法國本土優勢,今年已是第四次角逐金棕櫚獎,2009年的《預言者》惜敗給哈內克的《白絲帶》,獲得相當於第二名的評委會大獎,他也是五位法國導演中實力最強的一位。《年輕氣盛》出自義大利導演保羅-索倫蒂諾之手,坎城的絕對嫡系,從2004年開始,他的每部長片都入圍了主競賽單元,今年已經是第6次。但《年輕氣盛》又是一部英文片,這可能再次成為他發揮的一個障礙。
最後要說的肯定就是侯孝賢和賈樟柯的新片了。侯孝賢是今年競賽片導演裡年紀最長的一位,這也是他第7次角逐金棕櫚獎。《刺客聶隱娘》拍攝不易是盡人皆知的事情,不得不佩服侯導多年的堅持與毅力。今年雖然有《俠女》坎城獲獎40周年的節點,但武俠片這個類型在電影節獎項的競爭上確實不佔優勢,據說《聶隱娘》全片對白不超過50句,肯定是部不一樣的作品,如果獲獎就是重大突破。
而賈樟柯的《山河故人》則更加「電影節電影」一些,在保持原有作者氣質的前提下,這部電影描繪了過去、現在、未來的不同時段,又和15年前的《站臺》存在角色關聯,而中國、全球一體化等又是非常契合知識分子品味的議題。而且到了坎城,才能感受到賈樟柯在法國電影界的明星氣場。電影節開幕不久,賈樟柯就接受了「導演雙周」單元頒發的象徵終身成就的金馬車獎,受邀進行大師班演講,並舉行了《站臺》的重映。雖然是平行單元活動,這一系列「路演」的價值也不可小視。當然,《山河故人》將於當地時間今晚7點在坎城舉行首場放映,這部神秘的作品到底如何屆時將會給出答案。
最後還要再廣告一句,請大家繼續關注鳳凰娛樂的最新報導哦!
本文系鳳凰娛樂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