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女影星亮相坎城電影節紅毯,頻頻上熱搜。無外乎,都是女影星的爭鋒鬥豔,衣著打扮這類的討論。所以當有媒體爆料,馬蘇在坎城紅毯停留六分鐘之久時,是那麼的與眾不同。
在爆料不久後,引發某時尚博主徐峰立吐槽,「丟臉丟到海外了」,言辭十分犀利。
稍晚些,對於加納電影節停留紅毯六分鐘的事情,馬蘇居然隔空回應了。
真正是精彩啊!馬蘇的這條回復,給人感覺,好像電影《如影隨形》進入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去做宣傳去了。而實際上今年華語影片戰隊,只有兩部電影入圍了坎城電影節競賽環節。一部是賈樟柯新片《江湖兒女》入圍主競賽單元。一部是畢贛新片《地球上最後的夜晚》入圍關注單元。也就是說電影《如影隨形》純粹是去蹭熱度的。馬蘇是蹭紅毯去了。去蹭,去佔坎城電影節便宜,還如此的理直氣壯,真正讓人佩服其勇氣。
這種勇氣,從何而來?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明星,越來越多的劇組,都去坎城電影節蹭熱度。好好的一個電影活動。被中國某些明星,劇組玩成了商業性活動。
因為坎城電影節跟中國很有淵源。1964年,中國水墨電影《小蝌蚪找媽媽》就獲得過坎城電影節的榮譽獎。1990年,張藝謀和鞏俐合作的電影《菊豆》在坎城電影節獲得了路易斯布努艾爾特別獎。也就是從這部電影開始,中國電影迎來了90年代的輝煌。1993年《霸王別姬》在坎城電影節上獲得了最高獎項金棕櫚獎。1994年張藝謀的《活著》在坎城電影節得到了評委大獎,葛優獲得了坎城電影節的影帝。成為中國第一個世界級影帝。梁朝偉在2000年憑藉《花樣年華》獲得影帝。電影《花樣年華》獲坎城電影節最佳成就獎。張曼玉憑藉電影《清潔》獲得影后。在2004年鞏俐憑藉著厚積薄發獲得了坎城電影節的特別獎,成為此獎項的第一個華人明星。這種淵源讓中國媒體願意關注坎城電影節。中國影片獲獎後也會得到媒體的大量宣傳。所以使坎城電影節在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
而且當時很多影星藉助坎城電影節,在影片之外擴展了自己的影響,成為國際級影星。代表影星就是鞏俐。鞏俐在獲獎影片中都是以舊中國女性形象為主。所以給外國人的感覺是土裡土氣的中國女人,既傳統又瘦小。但這種形象在鞏俐因為《霸王別姬》被邀請去坎城電影節走紅毯後 ,發生了改變。鞏俐本身個子就高,當時穿著白色v領襯衫,下面是黑長褲。給人印象是高挑豐滿型,很時尚,很現代。這個形象促動了鞏俐成為了一個國際級影星。後面的張曼玉,章子怡也都靠走紅毯,提高了自己的時尚形象。而那個時候女影星之所以能走紅地毯,是因為自己的作品夠硬,才被邀請去參加坎城電影節的。
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2010年。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斷增加,中國市場的龐大不斷被國際所認知。大量的國際品牌,在中國尋找自己的代言人,來提高中國市場的影響力。2010年,範冰冰因為代言國際品牌巴黎歐萊雅。被巴黎歐萊雅邀請去參加坎城電影節。成為第一個不靠電影,而是靠商業代言走坎城電影節紅毯的中國女明星。而範冰冰這一走,出了大名,同時也帶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頭。範冰冰在當時走紅毯的時候穿了一身龍袍。將中國元素,帶到了坎城電影節。龍袍特別古典,古典當中還帶有現代,顯得霸氣十足。這個事情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話題關注。讓範冰冰成為了時尚女王,各種代言紛至沓來。可以說坎城電影節走紅毯,給範冰冰帶來了非常正面的促進作用。
與此同時,也讓很多明星,看到了另外一種出名的捷徑。不靠電影,靠衣服就能成名。許多女明星開始各顯神通,找去坎城電影節走紅毯的機會。最近比較出名的一次應該是張馨予走紅毯穿了一身大花棉襖。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話題度。而當時張馨予既沒有電影,也沒有商業代言。也不知道怎麼去的坎城電影節。
既然人可以去坎城電影節蹭熱度,而且效果也不錯,那麼劇組也自然可以。於是有了整個劇組去坎城電影節做電影宣傳的事情。劇組的主要演員去坎城電影節走紅毯。給人的感覺就好像這部電影入圍坎城電影節似的。以此達到宣傳電影的效果。
而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明星,去坎城電影節走紅毯。想要獲得關注度的難度也越來越高。所以女明星想要獲得話題度的手段也越來越激烈。單靠衣服已經不能引起關注了,於是就有了假摔,有了長時間呆在紅毯上不肯下去的事情發生。之所以馬蘇如此的理直氣壯,甚至給人感覺不要臉。是因為她知道這些都是值得的。要不是因為這個,有多少人會關注馬蘇呢!馬蘇還可以藉此機會宣傳一下自己的電影。
但小編想說的是,這樣的事情越多,越不利於中國電影的發展,越不利於中國電影在國際上的形象。現在靠電影去坎城電影節的人越來越少了,而靠商業代言去坎城電影節的人越來越多。人們更關心女明星穿的衣服,而對電影的關注卻很少。相較於以前靠硬實力,現在真的是一種退步,讓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