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韓國總統樸槿惠到達北京,開始了她上任後對中國為期4天(6月27日至30日)的首次訪問。
這位韓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和中國有著很深的淵源。她會說漢語,從小就對中國文化非常喜愛。樸槿惠將中國哲學家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視為她在最困難的時候遇到的「人生燈塔」。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蘊含著做人的道理和戰勝人生磨難的智慧,讓我領悟到了如何自正其身,如何善良正直的活著。」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韓國民意調查機構「真實計量」發布一項調查結果,顯示74.4%的韓國民眾期待中韓首腦會晤。
韓國問題專家沈定昌說,經貿合作能帶來繁榮,兩國關係能否持久、長遠發展,根子上還需要加強文化交流,增進國民感情。
一些韓國學者提出,韓美是軍事同盟,中韓可以建立「人文同盟」,加強文化、人文領域交流。兩國5年前發起的中韓專家聯合研究委員會曾建議,真正讓兩國長久維持並深化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人文交流非常重要。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博士候選人、韓國留學生金祥圭認為,過去20年的中韓關係過於注重經貿領域,除增進政治互信,今後需要加強人文交流。兩國民意在各自對外決策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兩國需要彼此開展公共外交,增加普通民眾之間的理解和溝通。這同樣有助於增進戰略互信。
韓國人熱衷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和交流的工具,正是加強中韓兩國和人民之間人文交流與合作、加深理解與友誼的橋梁和紐帶。學習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語言,對於實現各國平等合作、互利共贏,戰勝人類面臨的共同困難,促進人類文明的多樣性發展,推動和諧世界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相互學習各自的語言成為中韓兩國人民加強溝通與合作、增進友誼和了解的共同願望和內在要求。
據了解,目前韓國已經成為在中國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同時,越來越多的韓國學生願意選擇到中國來留學,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韓國人學習漢語已經形成了熱潮。韓國教育部的數據顯示,去年6月30日韓國假期開始時來華學習漢語的大學生超過了10000人。同期來華學習其他課程的韓國學生人數也大約有7000人, 在韓國,漢語已經取代日語成為第二外語!
同時,數據顯示,在韓國漢語熱呈現低齡化趨勢。韓國《朝鮮日報》1月17日報導了幼兒園開展漢語教育的盛況。在韓國部分幼兒園,英語和漢語學習者人數之比為4∶6。在幼兒教育階段,漢語大有奪得韓國第一外語地位之勢。
韓國留學 做漢語老師 學習工作兩不誤
為了滿足龐大的漢語學習市場的緊迫需求, 韓國教育部門不斷從中國引進漢語教師, 據韓聯社報導,由於把漢語當作第二外國語的需求不斷增多,韓國慶南教育廳今年決定安排中國教師的學校也從去年的9所增加到了今年的16所。
此外,韓國社會上有許多中文學校開設的漢語進修補習班,大量需要中文講師。而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講,使用自身的語言優勢去賺取生活費和學費,何樂而不為呢!更何況報酬也不錯,做得好,一個月可以有100萬以上的報酬(相當於人民幣8300元)。
一年前,準備赴韓留學的劉靜,在出國前3個月到專注國際對外漢語教師培養的機構儒森漢語參加了IPA國際註冊漢語教師的培訓和認證後,現在韓國業餘時間兼職做幾個韓國小朋友的私人家庭教師,教他們學習中文,不僅收入可觀,並且由於其優秀的表現,還被其中一個學生的家長充分喜愛,並承諾她畢業後可以直接到其所在的家族企業的中國市場部門任職。
教好中文 不簡單
不過教好中文可不像去餐廳和便利店工作那麼簡單, 並不是會說中文就能夠從事對外漢語的教學工作的, 在這一點上,大部分人都走入了一個誤區,他們多認為進行對外漢語的教授是件很輕鬆很容易的事情,只要能說漢語,會講韓語就能夠做對外漢語老師。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中國語言文化博大精深,而對外漢語的教授對象多是對漢語言文化知之甚少的海外群體,小到教育方式、思維方式,大至價值觀、民族文化傳統,都有著天淵之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問題。比如,中國語言文字意蘊深遠,在不同的語境下具有不同的含義,這點外國人理解起來就比較吃力;再如,漢語不像英語,很少講究語法的應用,語序的混亂也並不妨礙我們的理解,然而外國人卻正好相反,這就容易在給外國人上課的過程中不能抓住要領,難以傳達精髓。
可見,對外漢語教學也是一件很有技術含量的工作。對於遊歷在外的廣大海外學子而言,在出國留學之前先參加系統的對外漢語培訓,如儒森漢語的國際對外漢語教師培訓課程,並取得國際廣泛認可的IPA國際註冊漢語教師資格證,對日後國外的學習和生活、工作都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