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漢語學習者:請叫我中文名字
留學生們很自豪地展示自己的中文名字。
於國寧攝
近日,新浪微博「@北美新浪」提到了一個現象讓人們關注:一方面,兩岸三地的白領中流行取英文名字,有的人共事數年,只知同事英文名字而不知其中文名字;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外國漢語學習者熱衷於取中文名字,還有專門幫人起中文名字的網站,名叫「Get Your Chinese Name」。
「我想要一個真正的中國名字」
如果你在大學校園裡結識一個外國留學生,十有八九他會告訴你他的中文名字,並強調說:「請叫我的中文名字。」事實上,一般外國人在剛開始學習中文的時候,往往都會給自己起一個中文名字。這樣既可以激發自己學習中文的興趣,又可以使自己儘快融入中文的語境當中。羅馬尼亞錫比烏孔子學院漢語教師志願者小王說:「我所教的班裡,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漢語名字,一般是由他們的第一任漢語老師根據他們羅馬尼亞名字的諧音給起的。」
其實,外國學生更願意將自己所喜歡的人或事物融入中文名字中。筆者認識的一名留學生,因為喜愛熊貓這種中國獨有的憨態可掬的動物,他的中文名字就叫「熊貓」;還有愛吃餃子的外國學生,就乾脆把自己的中文名字起成了「餃子」。
正在北京學習漢語的英國同學關雲長這樣解釋自己的這個中文名字:「我特別崇拜關雲長,他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說罷,還擺出了關公經典的捋鬍子動作。「另外,我在家裡行二,和關雲長在家裡的位置一樣,所以,我叫關雲長再合適不過了。」據他的同學介紹,他也的確如關二爺一樣,平時喜歡舞槍弄棒,習得一身好功夫。
而起名字的最高境界要算是把自己本名的音和意都融入其中。北京語言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在讀博士、美國留學生吳明風趣地說:「我的英文名字叫Daniel,很多中國朋友讀起來都是『呆鳥』,我也不喜歡直譯成丹尼爾,而是想要一個真正的中國名字。我很喜歡《水滸傳》裡的吳用,他很聰明,還有這樣一個謙虛的名字。我就把『吳』理解成口上天,代表上帝的言語,和Daniel的意思很相近,和我的姓Worlton的發音也類似。而且『吳明』又諧音為『無名』,默默地做個無名英雄,也很成功啊。」
政商人物愛取「很中國」的名字
政界人物中中文名字叫得最響亮的當屬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他在微博中這樣解釋自己中文名字的來歷:「上大學的時候,中文老師替我選擇的。他說陸克文跟Kevin Rudd很像。他還說『陸』強調我非得了解中國大陸不可。他又說『克文』強調我非得克服中國文學不可。」美國多任駐華大使都有一個「很中國」的名字:恆安石、芮效儉、李潔明、洪博培……
這些政要人物熱衷於給自己取一個中文名字,並且還要中國味道十足,甚至「典出有故」,讀起來古意盎然。這樣做的確展示了他們對中國人民的親近和對中國文化的尊重,迅速地拉近了和中國的距離。
作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名列前茅的經濟體,中國早已成為各大跨國公司爭相「討好」的對象。在外國商界領袖中,也有些人希望取個既與自己名字諧音,又很有意思的中國名字,使自己的在華生意興隆起來。德國西門子公司中國區前任總裁Richard Hausmann的中文名字是郝睿強。中錄華納總裁Tony Vaughan的中文名字是範東林,他說,他希望公司業務如東方的樹林,越發茂盛。
中文名字背後的身份認同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聞亭老師認為,名字是一個人的標記,外國漢語學習者的中文名字體現了他們對於自己身份的認同態度。進入到不同語言文化環境後,有的人採取努力保持原有身份認同的方式,希望被別人看作是一個外國人,所以在起名字的時候會努力保持原有名字的痕跡。而更多的外國漢語學習者和來華留學生,則希望儘快地融入中國社會,所以在起名字時就希望有中國特色。
名字只是一種稱呼、代號。母語的名字往往是父母和家中長輩給予的,沒有選擇性,但是第二語言的名字,則可以由自己做主。雖然中文名字裡只有短短的兩三個漢字,反映的文化信息有限,但是世界上這麼多漢語學習者,每個人的中文名字都是中華文化的展示,匯合起來就是一次蔚為大觀的中華文化傳播。並且將來這個中文名字還將一直伴隨著他或她,他們如果在中文環境中繼續工作和生活,這個名字將是他們最好的名片。說到底,給自己起了中文名字,表達了這個中文名字所有者對中國社會以及中國文化的尊重和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