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賣鍋」,75歲做水龍頭,蘇泊爾創始人蘇增福上市賣「兒子」

2020-12-20 一波說

愛下廚的,蘇泊爾鍋是常見的炊具品牌產品。從去年業績排比來看,2017年度,蘇泊爾的營收為141.87億元,淨利13.07億元,相當於廚電行業中2個九陽,約等於4.6個愛仕達。

今年是蘇泊爾24周歲,以鍋具、炊具稱雄市場,是中國最大、全球第二的炊具研發製造商和中國小家電領先品牌,可謂風光無限。在7年前,它卻被創始人遺棄,徹底淪陷被外資法國SEB控股。準確來說,蘇泊爾已不再是「純粹」國貨;那麼,蘇泊爾的創始人家族為何要「賣鍋」出戶?且讓我來細說一段蘇泊爾的「前世」。

蘇泊爾的「前世」

蘇泊爾創始人、蘇泊爾集團董事長蘇增福

蘇增福,蘇泊爾創始人,現為蘇泊爾集團董事長。不過,今天的蘇增福,從股權關係上,與上市公司「蘇泊爾」幾乎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他65歲那年賣掉上市公司「蘇泊爾」控股權之後,其家族的持股比例已不足0.01%,至多算是一個持股數較多的大戶,純屬象徵意義罷了!

蘇增福,出生於1941年,今年77歲,祖籍浙江台州玉環陳南村。陳南村,是台州玉環市大麥嶼街道東海濱的一個小村莊,對於從村裡走出去的蘇增福和他始創的蘇泊爾品牌,村裡的人沒有不知道的。

1960年,19歲的蘇增福參軍入伍,在海軍部隊服役了8年。1968年退伍後,蘇增福回家務農,第二年,也就是1969年到1974年,蘇增福進了陳嶼鎮辦社隊企業,幹了5年供銷員。

蘇增福在部隊時的照片

蘇泊爾的前身,是浙江台州玉環縣(當時未改市)的陳嶼農機廠,1975年,蘇增福在農機廠當供銷員。35歲後,即1980年到1988年,他先後出任陳嶼農機廠、玉環縣壓力鍋配件廠廠長。

在20年前,也就是上世紀80年代,瀋陽雙喜壓力鍋廠一家工廠,堪稱當之無愧的「鍋王」, 壟斷國內壓力鍋市場達30年之久。到1989年,當時農機廠拿出300萬資金,廠長蘇增福用這筆錢投資改造一條壓力鍋的生產線,自己生產壓力鍋,由他出任玉環縣壓力鍋廠廠長。此前,玉環縣壓力鍋配件廠就是為瀋陽雙喜壓力鍋廠做配件加工,不過,最初玉環縣壓力鍋廠生產的產品,還是貼牌瀋陽廠的「雙喜」的商標。據說,當年按協議,玉環廠每年須向雙喜壓力鍋廠繳納300萬元的商標使用費。

蘇泊爾,創辦於1994年,屬於蘇增福與兒子蘇顯澤父子創業的成果,當年,起名「SUPOR」(超越)這樣洋氣、時尚的名稱,就是出自他兒子蘇顯澤的創意。

蘇泊爾非獨立董事蘇顯澤

蘇顯澤,今年50歲,生於196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生物系生物化工專業。畢業後,父親有意讓他到廠裡幫忙,卻被他斷然拒絕。蘇顯澤後來說,玉環是犄角旮旯的海島,出入挺不方便,再說從縣城到他那大麥嶼老家,又是十多公裡的盤山道,上大學之前,他就沒有走出過玉環島。

畢業後,蘇顯澤跑去廈門,在一家公司任職。因為那兒可以聽著《鼓浪嶼之波》,欣賞天風海濤鼓浪嶼的美麗風景。可結果「小蘇」終究沒有逃脫「老蘇」的「魔掌」,蘇增福不肯兒子漂流在外,悄悄託人,把兒子分配到玉環鄉鎮企業局裡上班。一年後,也就是1992年,蘇顯澤聽從父親勸說,進了壓力鍋廠。

兒子加盟後,蘇顯澤建議廠長父親,要創自己的品牌,於是,蘇增福聽從兒子建議,偷偷地在產地一欄上標註「玉環」,很快地市面上就冒出了「玉環雙喜」產的壓力鍋。到1994年,玉環雙喜的年產值達1.8億元,產量高達230萬口,比「瀋陽雙喜」多了一倍。

上世紀80年代的玉環縣壓力鍋廠

創辦蘇泊爾品牌,有二大背景: 一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國家開始理順生產資料價格關係,即放開了對鋁錠價格的管制,鋁錠是壓力鍋製造環節中最重要的生產原料。我國鋁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市場調控經歷了數十年變化,從價格改革上,先是國家有計劃調整,後來是雙軌制價格,再後來就是完全由市場調節。所謂「雙軌制」,即國家調撥價和市場價並存的一種價格機制。就鋁錠價格而言,國家調撥價如果是4000元/噸,市場價可能是18000元/噸,兩者價格相差四、五倍。

顯然,雙軌制價格下,與國營廠相比,民企或者鄉鎮或者社隊企業若是拿不到「調撥價」,成本就吃不消,而價格管制放開,無疑是一大「福音」。價格體制改革的推進,這也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製造業民企大規模興起的一大原因。

第二個背景就是瀋陽「雙喜」單方面要求玉環廠停止使用「雙喜」商標權,時間是1994年12月25日。當時,蘇增福、蘇顯澤父子,還有廠裡的兩個副總經理趕到冰天雪地的東北與廠方交涉,可說什麼也沒用,對方斷然拒絕。回到浙江,已是年底,無奈之下,只好自己重新註冊公司,創自己的品牌。

到工商局註冊商標時,蘇顯澤原本想好的英文超越「SUPER」,被告知無法註冊,現場上,蘇顯澤靈機一動,改了個字母,變成「SUPOR」,如此看來,蘇泊爾品牌的誕生,是被逼出來的。

蘇增福父子出席蘇泊爾上市敲鐘儀式

蘇泊爾創辦第二年,市佔率達4成,一舉超過老「鍋王」瀋陽雙喜,成為新「鍋王」, 壓力鍋的中國第一品牌。2004年8月17日,蘇泊爾登陸深交所,蘇增福父子雙方出席上市敲鐘儀式,舉杯歡飲,慶祝成功的一刻,蘇氏家族也實現了一個暴富傳奇。

蘇泊爾IPO之前的股改後,可以說已轉換為家族化特徵極為明顯的股份制企業。蘇泊爾的實際控制人蘇增福,除個人持股19.22%外,還通過集團公司間接持股25.52%比例的股權,二項合計42.86%。此外,其他四位非流通股東中,還有他兒子蘇顯澤、女兒蘇豔。

上市後,從2008年到2009年,蘇氏父子就大筆減持套現,到2016年與「新東家」——法國SEB集團下的全資子公司「SEB國際」正式完成股權轉讓後,蘇泊爾已不再姓「蘇」。其實,早於2011年7月,商務部就批覆同意上市公司浙江蘇泊爾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蘇泊爾集團和蘇增福向「SEB國際」的股權轉讓。若從2006年開始減持套現算起,就有蘇增福65歲「賣鍋」之說,而在11年前,蘇增福家族就將蘇泊爾的股份逐漸轉給法國SEB公司,開始「清倉式」減持。

為什麼要告別炊具大王的光環?

蘇泊爾集團董事長蘇增福

已故經濟學家于光遠曾給蘇泊爾公司題寫一副字,頗有內涵寓意:「需要壓力,不怕壓力,戰勝壓力」。也許,于光遠這「十二個字」,也是送給蘇泊爾創始人蘇增福的。

問題出現了,45歲的蘇增福開始涉足壓力鍋,經過20多年摸爬滾打獲得巨大成功,蘇增福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炊具大王,那他作為創始人,為什麼到65歲時要拋棄、告別蘇泊爾呢?

2004年,當地政府9個億要賣格力時,掌門人董明珠跑到省裡向書記「告狀」,據理力爭。她對外資買家說:「你收購的成功就意味著我們的失敗, 你告訴我,我們中國有多少自己的品牌生存下來了?有多少好的品牌今天不存在了?因為我們的品牌基本上都賣完了,我們成了外國的加工基地,所以我們中國走向世界的時候,有多少人了解中國?高露潔在中國生產,但是原來就是中華。當然還有無數的品牌。」格力是國企成份,董明珠是職業經理人,無家族不企業,對於自己養大的「孩子」,照理說更捨不得呀!

家族企業將公司的整個控股權出售轉讓,其成因很多:比如,實控人無力應對轉型升級和市場競爭的挑戰;家族成員轉行等。更多的情況還是在傳承接力層面上出問題:如蘇增福家族的台州老鄉——海翔藥業創始人羅邦鵬家族,因二代「敗家」,「辛辛苦苦四十年 ,一著不慎全敗完」, 將企業控制權拱手讓給他人。常見的傳承現象還有二代對企業缺乏興趣,在代際交棒上出現矛盾衝突,不願意繼續經營下去;此外,就是無家族企業接班人。

創業從來都是在艱辛磨難、曲曲折折中造就,家族企業更是如此。時光流逝,指縫太寬,家族企業創始人終將閃身幕後,守業的接力棒由「第二代」擎起。「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作為蘇氏家族二代,蘇顯澤既是「接二代」,也是「創二代」,事實上,他已從父親手上接掌權杖,在9年總經理基礎上,出任上市公司蘇泊爾董事長前後四年(2001年~2014年),顯然不是那種不願接班、無力接棒,家族權力交接不暢的狀況。

出售股權時,蘇顯澤曾如此說:「一個選擇是自己握住控股權不放,看有機會自己發展;另一個選擇是放棄控股權,聯手SEB,把企業做大,縮短邁向國際化的進程。」他還說:「這就如同在小溪裡遊泳和在大海裡遊泳的區別。」也就是說,他更願意選擇「大海裡遊泳」,從老闆轉換為職業經理人,給老外打工。

蘇顯澤,現為瑞楓股權投資管理執行事務合伙人

控股權出手並完成正式交接後,法國SEB顯然不是阿里巴巴大股東孫正義,是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對蘇泊爾進行股權投資,換句話說,能否給老外打工,決定權已不在蘇氏家族。

2017年,上市公司蘇泊爾改組董事會,現任董事長為SEB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Thierry de La Tour d』Artaise,總裁是蘇明瑞,與蘇顯澤同齡,來自臺灣,此前曾服務臺灣頂新的魏氏家族企業,還擔任過永和大王餐飲集團總裁、樂購超市(中國)執行副總裁等。

告別炊具大王的光環,套現出售上市公司蘇泊爾,是否另有其他原因呢?綜合2011年《投資者報》、《北京青年報》等報導,蘇泊爾收購案曾經是反對聲中獲批,當時商務部還啟動了反壟斷聽證程序,這也是商務部針對外資併購活動啟動反壟斷審查聽證會的第一個案例。

當時,媒體歸結蘇氏家族減持、套現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第一是「靠補貼收入上市」, 公司還未上市,業績就出現大幅下滑走勢;蘇泊爾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幅度達30%,成為當時8年以來第一隻套牢全部一級市場認購者的股票。更令人稱奇的是,興業證券作為其上市保薦機構,上市當日就「割肉」拋 售33萬股。

媒體報導「郭京毅案」的配圖

第二、擔心牽涉「郭京毅案」。據新華網消息,「被黃光裕案牽扯出來的原商務部條約法律司副司長、正局級巡視員郭京毅,除了涉案國美外,其實還接受過另外一家家電業上市公司蘇泊爾的行賄。」而蘇泊爾向郭京毅行賄的原因,源於2006年8月曝出的「SEB併購案」。彼時媒體披露,「蘇顯澤130萬元買來企業『被收購』」。

第三、還有一個說法,那就是捨棄控股權,是蘇氏家族「居安思危」的戰略決策。隨著飛利浦等外資強勢不斷進入,擔心生存空間的威脅越來越大,與其等到做不好了讓別人來收購,還不如找個好賣點主動出售。對於這一說法,蘇增福也許是認可的,後來他也說自己賣了好價。

據最新蘇泊爾財報資料,創始人蘇增福已無持股,二代蘇顯澤尚結存1536432股,現為上市公司蘇泊爾非獨立董事。看到與行業巨頭之間的差距,主動退出,轉向其他領域,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不過,與于光遠那副「需要壓力,不怕壓力,戰勝壓力」,恐怕是不相稱的。

蘇增福轉行不鏽鋼衛浴產業

作為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的「一代創業者」, 蘇增福身上始終有一股創業的拼勁,「賣鍋」後,蘇氏家族仍在財富路上拼搏。如今,由蘇增福擔任董事長的蘇泊爾集團,旗下產業板塊涉及五金衛浴、陶瓷潔具、多肽醫藥、港口物流、旅遊、炊具廚電、房產、金融、文化創意等領域,多次入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浙江省百強企業。

「閒著不就是在等死嗎?」將蘇泊爾主營業務「炊具」交給兒子蘇顯澤後,蘇增福一度帶著跟他一起打江山的一批副總們,退回了蘇泊爾集團。據蘇增福說,把炊具公司剝離之後,蘇泊爾集團的資產只有5億元,直到「賣鍋」給SEB,家底才豐厚起來。

從2013年起,本該頤養天年72歲的蘇增福卻「再出發」,開始二次創業。告別炊具大王光環的他,開始賣起了蘇泊爾水龍頭。也在這一年,他獲得「風雲浙商特別獎」。 74歲的褚時健二次創業,成就了「褚橙」王國,蘇增福72歲二次創業,一頭撲在水龍頭上面,聲稱要再造「百億」事業,也是帶有堅毅、不服輸、永不止步的企業家精神,值得欽佩和敬重!

48歲「造鍋」,65歲「賣鍋」,72歲又賣起水龍頭,歷經風雨、履險為夷,蘇泊爾創始人蘇增福不平淡的創業人生,猶如褚時健果園裡的「褚橙」一樣,甜中帶著一絲絲酸,也許這才是人生中至真味道!

一波說 傳承在中國(50)

相關焦點

  • 他53歲創業 一口鍋賣了443億 72歲再創業 78歲再成全球富豪
    然而就在外界感慨蘇增福急流勇退的時候,他又在古稀之年再起風帆,從鍋王轉型到水龍頭新秀,立志做高端衛浴界的「鍋王」,終於在2019年,78歲的蘇增福以68億財富入圍了胡潤全球富豪榜中國家居富豪榜。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 中國炊具大王:負債300萬到一口鍋賣443億,72歲再創業成全球富豪
    53歲創業成中國廚具之王,還把一個負債300萬的小工廠,變成了一家市值16億的集團企業,套現70億後離開。但65歲時,他選擇賣掉公司再次創業,進入衛浴行業,賣水龍頭打造了百億產業,2019年,78歲的蘇增福以68億資產入圍了胡潤全球富豪榜中國家居富豪榜。
  • 55歲成為中國鍋王,66歲艱難二次創業,他吃的苦只有褚時健懂
    【1】2002年,61歲的「中國鍋王」蘇增福去韓國考察。他發現該國炊具行業因原材料和人力成本過高,已經喪失了競爭力。這對他震動很大,忍不住想蘇泊爾未來會否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彼時,憑藉著蘇泊爾強大的市場份額,創始人蘇增福已是「鍋王」好多年。
  • 中國最大炊具公司,上市後創始人套現40億,將公司低價賣給外企!
    很多人可能會把蘇泊爾視為國內品牌的驕傲,但並不知道蘇泊爾早已被外資企業收購。蘇泊爾於2004年成功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廚具上市公司。蘇增福家族為第一大股東,持有公司42.86%的股份。上市僅兩年後,蘇泊爾就開始與法國SEB談判,並於2007年將其52.74%的股份出售給SEB,使其成為一家真正的外國公司。後來,蘇增福繼續拋售股票。截至2016年11月,蘇泊爾集團僅持有上市公司股份0.01%。
  • 他靠賣鍋一年賺百億!為何賣掉股份,竟在68歲選擇二次創業?
    功夫不負有心人,蘇增福的幹勁打動了股東和領導,他用籌集來的300萬元為廠子引進了一套壓力鍋生產線,開始轉型為瀋陽雙喜壓力鍋廠貼牌生產整鍋。由蘇增福工廠生產的雙喜壓力鍋剛剛進入市場,就立刻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但是由於玉環生產的壓力鍋貼牌的是「雙喜」的標誌,每年都需繳納300萬元的商標使用費,這也讓蘇增福產生了自立門戶的想法。
  • 中國的炊具巨頭企業,創始人套現40億,最終低價將公司賣給外企!
    2004年蘇泊爾上市,是中國第一家造廚具而上市的公司。蘇增福家族持有公司股份的42.86%,是該公司最大的股東。在上市不過兩年後,蘇泊爾就開始與法國SEB進行談判,並於2007年將其52.74%的股份出售給SEB,使其成為一家真正的外國公司。後來,蘇增福繼續出售股票。截至2016年11月,蘇泊爾集團僅擁有上市公司的0.01%。這說明蘇泊爾集團和上市公司算不上什麼關係了。
  • 創始人低價賣給法國人,現市值達500億
    蘇泊爾的創始人是浙江台州的蘇增福和蘇顯增父子,蘇增福於1980年成為一家農機廠廠長,後調到壓力鍋配件廠任廠長,這家工廠最初是深圳雙喜的通用零件加工廠,當時是中國最大的壓力鍋品牌。隨後,該廠獲準生產和銷售"雙喜"牌壓力鍋,商標年費為300萬元。此後,以蘇增福為首的工廠發展迅速,曾年收入是雙喜自備廠銷售額的兩倍。
  • 「中國鍋王」要花3億造車?他賣掉蘇泊爾「虧」了500億
    1994年,53歲的浙江人蘇增福創立蘇泊爾,僅用了1年時間,蘇泊爾新型壓力鍋的銷量便突破200萬件,佔據全國壓力鍋市場的半壁江山。 隨後幾年,蘇泊爾又生產出電飯煲、不粘鍋等,向炊具行業縱深發展,蘇增福成了中國當之無愧的「鍋王」。2000年,蘇泊爾集團成立炊具公司,並於2004年成功上市, 蘇增福身價大漲。
  • 「偽國貨」被賤賣給外企,創始人瘋狂套現40億跑路
    「偽國貨」被賤賣給外企,創始人瘋狂套現40億跑路!今年以來,中國的小家電都過得不錯,註冊企業數量激增,接連完成大額融資,甚至實現翻倍增長。小家電指數漲了超過30%,但今年只有一家公司的指數急劇下降了20%。正是在這種低迷中,蘇泊爾作為一家國內生產,實則''外資''企業的身份。那麼,蘇泊爾潛伏中國15年,究竟有何貓膩?
  • 靠壓力鍋成「鍋王」,他為何將鼎盛時期的蘇泊爾,轉手賣給外企?
    蘇增福出生於浙江台州玉環縣,曾經當過八年的海軍,退伍後被分配至一家農機廠工作,憑藉出色的工作能力和突出的業績,蘇增福從一個基層員工一路升遷,到了1986年被任命為這家工廠的廠長,而此時這家工廠已經更名為玉環縣壓力鍋廠。
  • 蘇泊爾 如何引領中國廚房革命25年
    蘇泊爾,這家成立於1994年,坐落在中國杭州的企業,多年發展,做到了目前中國最大、全球第二的炊具研發製造商,中國廚房小家電領先品牌,是中國炊具行業首家上市公司。25年,蘇泊爾業績持續走高。蘇泊爾2018年公司實現營收178.51億元,同比增長22.75%。
  • 國民品牌被低價拋售,創始人從法國人身上套現40億,現市值591億
    蘇泊爾一直都是「國民廚房品牌」,幾乎所有消費者的廚房中都有一兩件蘇泊爾的產品。 一直到現在,可能依然有很多人覺得蘇泊爾是國產品牌,實際上蘇泊爾已經變成了法國品牌。蘇增福是蘇泊爾的創始人,上世紀80年代,蘇增福被提拔為一家壓力鍋配件製造廠的廠長,而合作方就是當時市場非常著名的雙喜壓力鍋。
  • 創始人套現40億,法國資本持股超80%,很多人以為是國產品牌
    這一品牌就是蘇泊爾,很多人一直以為這是令人驕傲的國產品牌,但是隨著一系列資本操作,蘇泊爾已經「淪為」外資控股的品牌。蘇泊爾創辦於1994年,兩年後改制為股份公司,這一年「蘇泊爾」牌新型壓力鍋銷量高達400萬,成為國內壓力鍋第一品牌。1999年,公司創始人蘇增福組建了蘇泊爾集團,2002年將總部遷至浙江杭州。
  • 蘇泊爾的「創一代」是如何成功套現的?
    上市不久,開始大幅減持,高位套現的背後,有著怎樣的秘辛?後蘇泊爾時代,下的是怎樣的一盤棋?炊具大王的「奇蹟」在中國炊具行業中,蘇泊爾曾被視為業界的神話。蘇泊爾的前身是浙江台州玉環的一個農機廠,偶然進入炊具行業中,創始人蘇增福最初通過「租賃」瀋陽雙喜壓力鍋廠的「雙喜」品牌踏入炊具市場,憑藉出色的商業頭腦,蘇氏父子手中出售的雙喜壓力鍋的營業額遠超雙喜公司,巨大反差下,雙喜公司收回商標使用權。
  • 53歲男子與兒子做滷雞十年,現做現賣每天只賣一鍋
    馬謙,53歲,陝西西安人,在回坊做滷雞已經有十年時間。2008年,馬謙40歲,隨著年紀的增長,他從本家的生意裡脫離出來,與兒子開了這家滷雞店。他說:「我以前也是跟著外公做飲食行業的,因為那時候兒子小,忙不過來,就跟著本家幹著,後來兒子長大結婚了,我就和他一起做滷雞。」
  • 蘇泊爾:是穩健「老鍋」還是燙手「鐵鍋」?
    / 01 /不姓「蘇」的蘇泊爾2008年,山東人朱新禮打算將自己一手創立的匯源果汁賣給可口可樂,並且打了個「兒子」和「豬」的比喻:「中國很多企業家總是把企業當兒子養,養一輩子,養到死,等自己死了兒子也死了。
  • 75歲宗慶後嘗試直播!42歲擺地攤賣冰棍,創立「飲料界航母」
    「飲料界航母」娃哈哈集團創始人宗慶後最近很忙,那麼這位75歲的前「中國首富」在忙啥?一是直播送貨。5月29日晚,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現身抖音直播間,開啟了他的直播首秀。宗慶後在直播間表示:「今天的直播不太一樣,人家直播是帶貨,我們是送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