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東山頭街始建於宋,歷經元、明,鼎盛於晚清,民國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等得到空前發展,八方商賈雲集,是東山、徐山、西山三個鄉(鎮)的商貿中心。南宋理宗年間開始形成的東山頭集市,一直延續至今。
其輻射能力達路橋區的桐嶼,是現椒江西南商貿集散中心。
永寧河水源流長
東山頭又名東山,包括上岸、東山頭街、前大、後大,居住人口以周姓為主。民國初始設東山鄉,直到2001年一直是鄉(鎮)政府所在地。(解放初期曾是黃巖縣雙洪區公所所在地)
從地理上來說,東山頭處於溫黃平原的北部,永寧河穿村而過。北臨近柵浦,得益於椒南水系、排灌方便、水路便利。又處於葭沚至路橋與洪家場至西山、黃巖二條通道的交叉口,陸路四通八達。
永寧河是東山頭的母親河。它四通八達的水路捷道,為東山頭提供了商機,逐步孕育成為商貿中心。橫跨在河上的永寧橋、小樹橋和新橋頭不僅給行人出入帶來方便,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秋高氣爽,沿著永寧河走,沿途偶有賣橘子、賣糕點的小販,給老街增添了一些煙火氣。每逢一、六市日,半邊街設有牛(羊)場、小豬場、柴場、樹場、水果行、米行、糠行。三角街水產品、農產品各種攤販雲集,異常熱鬧。
八方商賈雲集
東山頭街始建於宋代。河西沿永寧河岸而建,稱半邊街,寬3到4米,南北長約180米,中間有路廊可供行人歇息。河東稱東山頭街,寬4米。西段東西長100米左右,然後是丁字街口,人稱三角街。三角街是集市日最熱鬧的地方。
東山頭街西端的永寧橋連接了東西兩岸。街道原為石子路面,1920年周映江出資改為石板路面。沿河兩岸各砌有埠頭四個,配有小船,供水路客商上下和貨物轉運提供方便。
宋代後,橫貫溫黃平原的南官河、東官河的水道已形成,位於南官河(該河段後改稱永寧河)兩岸的東山頭,水路交通便利。葭沚、柵浦經半邊街至路橋,洪家場經東山頭街過永寧橋至西山、黃巖,陸路四通八達。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東山頭就有酒坊,理宗年間開始有雛形的市集形成。明代萬曆年間,曹衡開鑿柵浦引官河水由白鶴殿入椒江,修建柵川閘,柵浦成為溝通溫黃平原與靈江水域的中轉商埠。
東山頭臨近柵浦,通過內河直接與柵浦聯繫,以運銷當地及周邊盛產的稻米及黃巖西鄉輸入的竹木之類,成為各類物資的集散地。八方商賈雲集,成為東山、徐山、西山的商貿中心。
老街宅院多
新中國成立前,東山頭主要工商行業有:元益百貨綢布店;永盛、周正元、萬元等5家酒坊,生產和經銷黃酒、燒酒、醬油、醋;協興南北貨店;大來、長春、泰和堂3家中藥房;周聽記和恆昌兩家米廠;還有麻帽店、成衣店、製鞋店、打銀店、碗店、雜貨店、鹹貨店、副食品店、豆腐店、小五金店、打鐵店、染坊、理髮店、照相館、壽坊、飯店、客棧、當鋪、錢莊(三家)等。
經濟的繁榮,財富的聚集,東山頭建造了許多大宅院,著名的有旗杆裡、新屋裡、李福泰、石柱裡、三透裡、牆裡店等。還有用條石、磚砌築的三層炮臺3個,用來保家護院。
記者逛到東山頭街一家叫「牆裡店」的雜貨店,店內掛滿一把把嶄新的雨傘、賣零食、生活用品、也賣一些有趣的小玩意兒。據當地人說,這裡原是洪家供銷合作社東山分社。
東山頭人、現年87歲的老人陶東友告訴記者:「牆裡店是民國時期留法學士、地主周煦初家的房子,有上百年的歷史了,是周煦初專門建給大兒子結婚用的。後來周煦初在1950年被槍斃了,他的後代都搬到東上洋村白鳳去了。
再拐個彎,便是周煦初建造的碉樓。「大概我十歲的時候,碉樓蓋起來了,有70多年的歷史了。剛開始房主是為了看家護院,後來變成了東山人民公社。」陶東友介紹。
【來源:浙江融媒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