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館中的這隻仿真大鯊魚,吸引了眾多小朋友。圖片來源:福建日報
15日,在臺灣達悟族勇士和阿美族姑娘熱情的歌舞中,第七屆(福州)漁博會臺灣館拉開序幕。展館齊集了臺灣各級漁會、養殖協會、大型企業加工廠等40餘家臺灣業者,劃分為漁會形象區、ECFA成果專區、休閒漁業區、世界海洋日特展區四個展區。臺灣「農委會漁業署署長」沙志一表示,此次參展,除了臺灣地道的魚產品,還希望呈現臺灣漁業多元發展的成果,包括海洋保育、休閒漁業,以及扮演了重要橋梁角色的漁會組織等,讓大陸民眾吃得著魚肉還看得到臺灣漁業的豐富內涵。
漁會組織改變了什麼
此次前來參展的臺灣展商幾乎都是當地漁會等牽頭組織的,展會也首設漁會形象區,展示了密集而強大的臺灣漁會服務體系。臺灣省漁會總幹事林啟滄告訴記者,臺灣漁會會員有42萬餘人,遍布全臺40個漁區的漁會組織就如同大樹的枝幹一樣,為各地漁民輸送服務,從生產、銷售、深加工,到漁婦家政培訓、漁家子弟的漁業傳承,漁會提供全方位的協助。
首先,在生產環節,漁會是漁民、漁業公司與臺灣水產實驗所技術對接的主要橋梁。每個月,各地漁會都會邀請漁業專家到當地開設免費的講習會,推廣最新的漁業技術成果,漁業者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在現場尋求解決。進入銷售環節則更不用自己操心。漁民只需在早市一股腦地把魚運到當地魚市場,漁會將負責把這些魚按照品質分級拍賣銷售,避免了以往散戶賣魚互相壓價的苦惱。此外,暫時賣不出去的魚,漁會會把它冷凍起來,等待該魚種的市場價格好轉再出售,或賣給工廠做深加工,最大程度地保證了漁民的經濟利益。
在漁會形象區,記者還發現了許多精美的貝殼、魚骨工藝品以及海洋風情的手工包等,這些都是漁村婦女親手製作的。為了給漁民家庭增加收入,這幾年,各地漁會籌組了漁村家政班,專門輔導漁村婦女開展副業,結合鄉土文化製作工藝品或開餐廳烹飪本地料理。來自花蓮的漁媽媽張阿姨告訴記者,現在她的漁餐廳和工藝品的收入每年可以帶來四十來萬元新臺幣,大大改善了家庭的經濟狀況。
此外,為了讓漁業後繼有人,漁會還非常注重漁民子弟的培養,成立了尋求「手、腦、身、心」健全發展的四健作業組,招募漁村9到24歲的漁村子弟為會員,從小就教授他們漁業知識和技能,體驗漁業活動和文化。這兩年,在高校學成返鄉從事現代漁業的漁家子弟越來越多,給臺灣漁業帶來了新的活力。
戀戀老漁港和鯨豚新經濟
在臺灣館休閒漁業區,參展商帶來的海洋旅遊手冊一個上午就被觀眾一掃而空。成熟的臺灣海洋旅遊已經成為臺灣旅遊業的一個重要支柱,也讓大陸遊客感受到不一樣的海洋旅遊文化。
傳統的旅遊觀念中,海邊旅遊就是吃海鮮,看海摸貝殼,頂多就是再玩玩水上運動。1987年,臺灣逐步開放海洋旅遊,出臺政策鼓勵發展海洋休閒娛樂產業,發展出海上作業觀光體驗、出海賞鯨豚、漁村民宿、海釣、漁業節慶活動等諸多旅遊項目。
最具臺灣特色的當屬賞鯨豚。臺灣直面太平洋,離岸不遠就可以達到深海,常有鯨魚、海豚出沒。早期,由於鯨豚會和漁民爭奪漁貨,一直是不受漁民歡迎的,漁民經常會將其驅逐甚至捕殺。但自從開發出賞鯨這個海上旅遊項目之後,漁民就可以駕船帶遊客出海遊玩,鯨豚不但是當地漁民的一項重要收入來源,也成了漁民自發保護的對象。每年臺灣乘船出海賞鯨豚的人數多達100萬人次。花蓮漁會負責人林先生介紹,花蓮石梯漁港是臺灣賞鯨的發源地,遊客搭上漁船沿途不但可以看到壯麗的海岸山脈、隨船嬉戲的小型鯨豚,運氣好的話,偶爾還會發現珍貴的大型鯨類。而到了晚上,遊客還可以去海上牧場夜釣魷魚,現釣現吃,鮮美至極。
此外,近幾年,臺灣為了控制近海捕撈的數量,一些老舊漁港由政府改造,開發成為功能多元的休閒觀光漁港,有以直銷海鮮著稱的蘇澳漁港、地質風貌聞名的野柳漁港等。新北市的淡水漁人碼頭原只是普通的生產型漁港,這幾年,漁人碼頭不但修建了330多米的木棧道、堤岸咖啡長廊,引入國際五星級飯店,還打造了全臺網絡票選前三名的「情人約會地」——情人橋,發展出碼頭藝術集市、水岸文化音樂祭等。臺灣金馬獎獲獎電影《不能說的秘密》男女主角在這裡相戀,讓漁人碼頭一舉成為全臺最知名的看夕陽談戀愛的休閒旅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