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候,是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末,那時,75後、80後正是上初中、高中的黃金時代。
那時候內地娛樂項目匱乏,電視機尚不能普及,沒有衛視,TVB的每一部電視劇,都能萬人空巷,並且只在沿海電視臺播放。
掏錢買票看電影,更是一件奢侈的事。何況當時的電影,多為國產主旋律。
加上當時沒有電影引進位度,許多香港電影並不能引進內地,美國大片還是遙不可及的事。
錄像廳裡香港電影,成了他們最好的娛樂項目。
雖然錄像廳環境差,效果不好,看的甚至是盜版錄像帶,但是價格便宜,一兩元一張票,可從看幾部與香港同步上映的港片,一天時間就這樣度過了。
相信很多75後和80後,認識劉德華、成龍、周潤發、周星馳、張國榮等一線明星,並不是通過電視,更不是通過電影,而是通過錄像廳。
這些明星的第一代粉絲,也是最死忠的粉絲,就是這樣產生的。
這些巨星如今年近六十,仍能在娛樂圈佔據主導地位,錄像廳的功不可沒。
那時候的香港電影,對他們有著致命的誘惑。當時香港經濟發達,亞洲四小龍之一,內地剛改革開放,百廢待興,通過這些香港電影,他們看到了外邊的花花世界,看到了差距。
很多80後可能從來沒有去過香港,但是提起香港的中環、彌敦道、銅鑼灣,提起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提起香港的李嘉誠等富豪,提起香港的美食和購物中心,甚至從哪裡到哪裡,坐幾路小巴,都如數家珍。
你很難相信,他們從未到過香港,這些都是他們從香港電影中看到的。
香港電影對80後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香港電影的魅力,一在於明星,當時當真是俊男如雲,美女如雨。
二在於題材的多樣性和開放性。黑幫片、警匪片、功夫片、喜劇片、恐怖片、情色片,都被做到了極致,內地電影很難做到,更別說超越了。
2000年後,香港電影徹底落沒,不僅人才奇缺,數量急劇下降,票房更是低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票房最高的《色戒》,剛過1億。原因是香港上映的是無剪版,吸引了許多內地尤其是廣東人到香港觀看。
即使如此,老一代港主演的港味十足的電影,如劉德華的《掃毒2》,周潤發、郭富城的《無雙》、古天樂的《廉政風雲》等,一旦上映,仍能奪得10億甚至更高的票房。
甚至連王晶的《澳門風雲》,明顯地炒賭片剩飯,依舊票房過10億,不得不說80後的貢獻甚偉。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對香港電影揮之不去的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