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藝人表演是現代城市文化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在城市文化雅俗共賞,文化市場健康有序,人性化執法等條件下,
街頭藝人的規範化一直是城市公共管理的「老大難」問題。
▲ 街頭藝人現場作畫
近日,成都出招,向社會招募成都戶籍或在成都合法穩定居住的街頭藝人,經培訓後,發放證照,在指定地點開展街頭藝術表演活動。
正所謂「思路一變天地寬」,此項舉措,讓成都街頭更加溫情,促進街頭表演正規化、合法化,也增加了城市休閒娛樂項目,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藝術演出,帶來更多的藝術享受和生活情趣。
4月29日—5月1日,五一勞動節期間,成都首批47組街頭藝人亮相8個點位進行演出,涵蓋了器樂、曲藝、聲樂、手工技藝等不同領域的藝術表演形式100餘場,為成都熱鬧的街頭增添了別樣的風趣,演出現場人頭湧動,觀眾對街頭藝人們的演出大力讚賞,成都市的此項舉措受到了連連好評。
▲ 成都·首批街頭藝人在春熙路表演
成都對街頭藝人的要求,站在一個相對成熟的高起點上,對街頭藝人的表現形式、言談舉止、表演風格、表演場地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尤其是對汙染環境、廣播噪音擾民等違規行為者,將予以相應的處理。
這避免了以銷售為目的的表演,也可以防止市民和遊客在觀看表演時受到情緒上的破壞、利益上的損失。
公開招募的街頭藝人在城市街頭開展藝術表演,是一舉多贏的舉措。這能給城市街頭增添一些熱鬧氣氛,地方文化和民間藝術能以一種更和美的方式呈現,能增加市民、遊客在街頭的逗留時間,豐富他們逛街的生活體驗,滿足他們對城市管理和城市風格的更多訴求,並為成都旅遊業添一抹亮麗的色彩。
同時,街頭藝人多了一條體面表演的渠道,表演讓他們有機會獲得合理合法的回報,有助於他們在藝術發展之路上築夢前行。這樣更突出了城市有序、文明、智慧的個性化管理,使街頭減少了劣轉性變數,有了符合管理目標的可控性。
▲ 成都·五一期間進行表演的街頭藝人
除去成都,國內外眾多城市對於街頭藝人的合法表演都有其管理方式,無一例外,街頭藝人的表演都為其城市增添了更多的文化韻味。
一座現代化的都市不應該只有漂亮的現代建築和傳統建築,不應該只有五彩繽紛的花草,還應有市民和城市的融合,有文化和城市的融合。
■ 上海
2014年11月11日,上海為了更好地提升城市的幸福指數,經上海演出行業協會一年的籌劃,從100名街頭藝人中甄選出8名有資質的藝人,向他們頒發了「上海街頭藝人節目審核許可證」。
▲ 上海街頭藝人節目審核許可證
上海演出行業協會為持證上崗的街頭藝人專門制訂了「定時、定點、定式」等10多項職業約定,經常進行明察暗訪。每年還舉辦「街頭藝人聯展」活動,請專家打分評點,並嚴肅抵制低俗、粗俗、媚俗的表演。
這些措施,使上海的街頭藝術活動朝著健康有序的道路發展。
短短幾年時間,這支隊伍「滾雪球」似地發展,截止2017年10月,上海街頭已有120名藝人持證上崗,其中大部分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
在中國,街頭藝人持證上崗演出,上海是首創。他們的出現填補了上海文化事業的一個空白,體現了上海城市文化發展空間和幸福指數的提升。
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會長韋芝指出:「街頭藝人作為城市景觀,向市民和遊人展示才藝與文化,吸引各方前來親近與感受,體現了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數。」
■ 深圳
繼上海首次提出街頭藝人持證上崗演出之後,2015年6月,深圳市福田區演藝協會為68位(組)街頭藝人提供了證件,在市民中心的規定時間內,他們因此能夠合法地進行表演。
深圳也成了全國首批規範管理街頭藝人表演的城市。
▲ 深圳·觀眾在酷熱下觀賞街頭藝人演出
此外,持證的街頭藝人還籤訂了《自律公約》。該公約倡導藝人自覺在規定區域和固定位置活動、嚴格遵循規定的演藝活動時間、控制表演音量、抵制格調低下和淫穢粗俗、恪守藝術為上的職業道德、自覺維護公共秩序和環境衛生等。
對於違反《自律公約》的,其他藝人均有權進行監督、檢舉或報請管理單位取消抽籤派號、入場展演等資格。
而福田區街頭演藝聯盟組織會在每月25日對下月的場地分配進行公開抽籤派號,再根據派號結果,編排出一個月的場地使用輪流表,並在市民中心廣場進行公告。
從此,深圳成了繼上海之後全國第二個將街頭藝人合法化的城市。
■ 臺灣·臺北
在臺灣,街頭藝人已經具備社會「精神治療師」「心靈補給站」的角色,在繁忙的工作節奏中,大家在辛苦之餘,偶爾歇腳在街頭藝人的表演場地,放鬆一下緊張的心情與疲憊的身心。
▲ 臺北·表演架子鼓的街頭藝人·李科穎
目前整個臺灣街頭藝人的結構大概是專業人士佔80%、退休人士佔15%、學生佔3%、外國人佔1%、其他佔1%,且整體的街頭藝人表演水平較高。
在臺灣,街頭藝人必須通過標準極高的通過性考核,考核不設分值高低,通過考核者方可執證上崗,一般考試通過率在20%以下。
例如,在臺北,街頭藝人每年需接受兩次的考核,一般分為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和創意工藝,要考核街頭藝人的藝術表現力和技巧是否成熟、演出對觀眾和環境的效果如何、演出者對自身的包裝、經營和管理等,並且考核無任何特殊待遇,殘障人士也必須通過與常人相同標準的考核。
在臺北,文化局公布有68個公共空間作為「街頭藝人表演場地」,其中包括捷運站、公園、廣場、商圈徒步區,還有部分景點,在表演場地的項目上面沒有特別限定,街頭藝人採取自由登記申請制,每天在服務窗口安排抽籤,並依此決定當天的場地,抽到空籤者隔天會有優選權,表演時間無特殊規定,一般於10:00—22:00。
▲ 臺北·街頭藝人向過路的孩子贈送糖果
並且,表演需在「環境噪音管制法」「交通道路安全管理條例」「社會秩序維護法」等相關規定的前提之下進行,若違反,將被撤銷甚至終止街頭藝人的資格。
■ 比利時·布魯塞爾
在比利時,要想在布魯塞爾街頭賣藝,空有手藝還不行,下述兩個條件中至少得符合一項:
持有藝術類文憑;通過專家評審團的考試,拿到市政府頒發的許可證。
不少街頭藝人選擇參加考試拿證上崗,藝人們可以免費報名申請。評審團由來自各藝術行業的專家組成,如果藝人的表演能力得到專家們的認可,就會頒發許可證。
▲ 比利時·街頭藝人被要求合影
有了許可證,並不代表藝人就能隨時隨地表演。市政府規定街頭表演必須在早上9時到晚上10時之間,表演過程也有諸多限制,譬如不得損毀、弄髒公共設施,不得妨礙公共服務,不得觸犯法律條款等等。
布魯塞爾市政府在整個城市劃定了17個演出區域,有廣場、公園、地標性建築、步行街等等。
按照規定,藝人不得在同一區域表演超過1小時,因為很快會有新的藝人來接班,並且根據規定,如果是有聲音的演出,只能隔一小時表演一次。這些規定看似複雜,但也平衡了市民、政府、藝人等各方利益。
布魯塞爾市文化專員丹迪馬坎谷解釋說,規定能讓更多藝術家交替表演,展現不同的藝術風格,對市民遊客是件好事,也方便警察更好地管理公共秩序。同時,也能避免讓周圍商家、住戶一直被聲音侵擾。一旦藝人違反這些規定,許可證可能會被收回。
▲ 西班牙·彈鋼琴的街頭藝人
除了這些正牌藝人,布魯塞爾的街頭還有不少無證藝人,在出城的一個大路口,每晚尖峰時段都會有雜技藝人利用40多秒鐘的紅燈間隔表演個節目;在地鐵上,也能時常遇到彈吉他、拉小提琴的藝人。
在比利時,警察對於「無證賣藝者」比較寬容,第一次發現會禮貌地請他離開;第二次提出警告;如果再發現「無證賣藝」,就可能沒收表演器材了。
■ 美國·紐約
走在紐約街頭,特別是時代廣場、中央公園等著名景點,總能看到一些街頭藝人,他們或演奏樂器、或現場作畫,有些還打扮成自由女神、迪斯尼卡通人物等造型與遊客合影賺取小費。
正是較為寬鬆的政策,使得街頭藝人成為這個城市的一道文化風景線。
▲ 美國·街頭藝人
紐約市從1935年到1970年間一度禁止街頭賣藝行為,後來該規定因為違憲而被取消。因為街頭賣藝被視為以藝術的形式表達言論,而美國憲法保護言論自由。如果是音樂類的街頭表演,需要使用揚聲器、話筒等設備,那就還要辦一個專門的許可證,費用是45美元。除了音樂類的賣藝者,有些街頭藝人如畫家、手工藝人等通常會擺個小攤,這是被允許的。
根據現行的有關法律規定,在街頭販售報紙、雜誌、書籍、CD、藝術品等不需要許可證,但是仍然需要一些有關的手續和遵守一定的法律法規。比如,街頭藝人必須有合法身份(公民或者綠卡),還得交稅,販賣的藝術品、作品必須有相當大的比例都是自己的原創作品。
雖然街頭藝人賣藝不需要許可證,但並不是想在哪裡就能在哪裡的,每個不同的攤位附近都有一個綠色的標記,大家的攤位都規規矩矩地在標記之後,超過這個標記位置,將會被罰款。
在紐約,實際上並沒有一個統一管理街頭藝人的部門,藝人賣藝的管理部門根據藝人賣藝的地點來決定。如果藝人在公園裡設攤,那麼就有公園管理處來規範他們的行為,如果藝人在地鐵裡賣藝,那麼管理部門就是地鐵運營方了。
▲ 紐約·街頭藝人
藝人們所需要遵循的規定也各異,比如在公園裡擺攤賣藝,除了要在指定的地點外,攤子的長度、寬度與通道的距離等等都有規定,超過了就會收到罰單。
出於公共安全的考慮,有些地方是絕對不允許賣藝的,比如說醫院、部分重要設施。
比起露天街頭,更多藝人會選擇在地鐵裡賣藝,地鐵運營方也允許藝人們在部分站臺上賣藝,甚至還設立了一個「MusicUnderNewYork」的藝術項目,合格的申請者可以在地鐵運營方指定的地點進行為期一天的表演。但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地鐵運營方嚴禁藝人們在地鐵車廂裡賣藝,認為這會妨礙正常的運營秩序。
■ 英國
歐洲的街頭藝人較為普遍,在英國城市、小鎮的街頭,但凡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可能看到形形色色的街頭藝人。英國公眾尊重藝術,對街頭藝人也很尊重。街頭藝人中的很多人有其他正式職業,在業餘時間從事街頭表演。
在英國,街頭藝人賣藝需要考執照才能在街頭、地鐵站、廣場等地表演。街頭藝人執照的獲取相對寬鬆,但有些地方會實施年度考核,不過關者會弔銷執照。
▲ 歐洲街頭的藝人表演
■ 澳大利亞·雪梨
澳大利亞對街頭藝人實施許可證制度,不同的城市對街頭賣藝的鼓勵程度不同,發放的許可證數量有很大差異。街頭藝人擁有良好的城市公共氛圍,並且每年的澳洲達人秀以及其他綜藝節目中都有很多街頭藝人從街頭走上熒幕。
在雪梨,街頭藝人是一個非常正式的受政府監管的職業,需要得到澳大利亞的工作許可,通常由巡警來進行管理和監督。街頭藝人如果固定在某一個地方表演,警察進行身份登記,並收取稅金。
街頭藝人本人需要向當地的市政廳去申請賣藝許可證,雪梨鼓勵藝人進行長期的表演,藝人如果支付每年的賣藝許可年費,會比購買三個月計費許可來的更加便宜。並且所有市政廳的申請表格上都需要申請人填寫自己的稅號以備未來交稅。
▲ 紐西蘭·街頭藝人
■ 支持·提升城市文明指數
在國外很多城市的商業區、景區,都能見到街頭藝人表演的場景,他們用自己的才藝為市民和遊客奉獻表演,並通過打賞賺取生活費,亦被稱為街頭自由藝術家,乃是城市裡的一道風景,增添了城市的文化氣息。
▲ 街頭藝人·秦朝樂隊
此次成都市公開招募街頭藝人,給其培訓輔導並持證上崗,在指定地點進行表演,亦是在效仿國外和上海的街頭藝人管理模式,可以促進街頭表演正規化、合法化,也增加了城市休閒娛樂項目,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藝術演出,帶來更多的藝術享受和生活情趣。
從現實社會情況來看,街頭藝人並非壞現象,他們雖然處於社會底層,可也是通過勞動付出換取報酬,乃是在自謀職業,擁有平等的生活權利。
因此,成都市給街頭藝人合法的身份,劃定時間、地點執證上崗,對其進行規範化管理,充分體現城市管理意識的進步,不再一味強調整齊劃一,開始轉向人性化、個性化管理模式,給予弱勢群體、底層市民更多關注,亦展示出城市的包容心與友好。
■ 期待·草根文化有了用武之地
讓街頭藝人可以正兒八經從事街頭藝術表演,既讓草根文化有了用武之地,又讓街頭藝術為大眾服務,可謂一舉數得。
即使在國外,街頭藝人也十分常見,甚至成為當地的文化符號。國內這些年街頭藝人越來越多,如何管理,給城市治理帶來又一個難題。而招募街頭藝人,對他們進行規範化管理,有了表演規矩,彰顯人性化,不失為一種管理方式的探索。
街頭藝人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由來已久,嚴格意義上來說,「街頭藝人」與街頭「乞討賣藝」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他們的表演具有相當的藝術水準與格調,有的藝人不只是為了謀生,也是想通過街頭表演來證明自己。
街頭藝人的出現,讓我們的街頭多了一分生機和活力,對於城市文化建設有著補充作用。
招募街頭藝人,讓民間草根文化走上街頭臺面,一方面,通過規範化管理讓一些魚龍混雜的偽街頭藝人從街頭剝離出去,避免了一些不良風氣和惡俗文化在社會上傳播;另一方面,通過招募街頭藝人,將「街頭藝人」招安成正規表演,讓街頭藝術更好地為大眾服務。
同時街頭藝人通過表演獲取了相應的報酬也是一種勞動所得,也為市民免費欣賞藝術表演提供了機會,再者也給了街頭藝人一個生存空間和出口,讓城市管理更富有人性化和人情味,體現城市的管理智慧和人性溫度。
▲ 成都·東郊記憶·街頭藝人
■ 意義·城市更加包容和友善
對街頭藝人完全不管不問,容易產生擾民問題,比如有些賣唱的歌手深更半夜還在彈著吉他怒吼,很容易對周邊居民帶來擾民問題。而如果管得過嚴,幾乎沒有給他們在城市留下一席之地,不但涉嫌侵犯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讓城市管理顯得缺乏人性化。
引導街頭藝人持證上崗,等於是在上面提到的地方政府兩種極端態度中做了一種平衡:既不放任自流,同時也給予一定的規範和管理。從某種角度來說,也就是對街頭藝人採取了服務和管理相結合的模式。
成都這次向社會公開招募街頭藝人的做法,體現出不但要服務和管理街頭藝人,而且還要主動招攬街頭藝人,把其打造成一張城市文化名牌的意識。
一座城市,可以有很多張文化名片,不管是一處文化古蹟,一座「網紅圖書館」,還是某位文化名人,都可以擔當城市文化名片的角色,成為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成為城市文化建設和發展的推動力。
而這些得到城市年輕人喜歡和追捧的街頭藝人,當然也可以成為一張城市文化名片,可以成為城市文化版圖的有機組成部分。
▲ 成都·街頭藝人在寬窄巷子說相聲
一座美好的城市應該是有文化的城市,而城市文化應該作為一種日常呈現,融入到城市的方方面面。現代城市應該重視街頭形象設計,培育自己的「街頭文化」。
胸懷決定格局,格局決定未來。給街頭藝人更多寬容,這種胸懷和智慧,帶給城市無限想像空間。
其他精彩推薦:
輿情回顧 | 文化消費成熱點,視聽領域大洗牌,閱讀市場報告層出……
輿情回顧 | 文旅融合依舊火熱,影視行業再現洗牌,人才爭奪逐日升溫……
《文化輿情》(2018年3月9日——2018年3月22日)
《文化輿情》(2018年2月22日——2018年3月8日)
本文整合自金羊網—新快報(廣州)、上觀新聞、解放日報、《北京晨報》《中國青年報》等,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文責編:舒殊 編輯:文雯 小小
聲明:此消息、圖片系轉載自新聞權威媒體、網絡媒體,本平臺登載此文和此圖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和進行學術交流之目的,並不用於商業用途且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和圖片內容僅供參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權益,請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郵箱:wenhuazaix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