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雞場搬上荒山,卻為村民送去希望——「逆行者」張玉會的幫扶...

2020-12-2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貴陽5月8日電(記者高潔)崎嶇陡峭、物資匱乏、土壤貧瘠、運輸不便的深山老林成為制約困難群眾擺脫貧困的屏障。因此,易地扶貧搬遷成為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有力抓手。

  以新華社記者此次扶貧蹲點調研的所在地黔西南州為例,州境內地形起伏大,地貌複雜,屬典型的低緯度高海拔山區,很多村民祖祖輩輩都熬在大山裡。黔西南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為99734人,佔貴州省目標任務的13.26%。

  大山裡到底能不能趟出一條致富路?談何容易。可黔西南州貞豐縣白層鎮壩橋村興農養殖場的養雞大戶張玉會卻用8年的時間證明——能。

  在貞豐縣珉谷鎮與白層鎮交界處,我們驅車來到一處山腳下,抬頭望望似一路可見的普通山頭,沒看出有什麼不同。

  剛剛下過雨的山路有點滑,我爬到一半停下來休整。一大早就去送雞苗的張玉會開著車到了山腳下,沒一會兒她就跟了上來。

  「費勁吧,我十分鐘就能爬上去。」張玉會拉起我的手一起往山上爬。

  山裡的年輕人紛紛選擇下山打工,張玉會為何非要做一名「逆行者」,將養殖場建在海拔2000餘米的山窩窩裡,吃住在半山腰上。

  「要不是我們這個雞娃的品種就適合放養,養在山裡的雞不容易得病,哪個願意跑到山上來吃苦?」張玉會說,她養的這雞叫「金谷黃」,是雜交出來的品種,而原生態無汙染正是她闖市場的「金招牌」。

  張玉會的養雞場就在眼前,儘管她用網將整個雞群固定在一大片區域,還是有有能耐的母雞飛了出來,跑到更遠一點的山上去下蛋。

  「我當初說要承包荒山,鄉親們都勸我別想著『手心裡煎雞蛋』,讓我先試試,一年後再給流轉的費用。我說沒問題的。」張玉會嘴上說著沒問題,當時心裡卻並沒有清晰的計劃。

  山裡人說話實在,在他們看來,張玉會的打算就像手心裡煎熟雞蛋一樣難。這片荒山長期無人問津,老年人跑不動,可年輕人外出打工顯然更合算。2009年春節,捂著這麼多年在浙江打工攢下的一萬塊錢,張玉會連著跑了三個地方,最終還是決定承包家門口的荒山,回鄉創業照顧年邁的父母。

  既然想好了要幹,就不能因為惡劣的環境打退堂鼓。張玉會將自己的裙子和高跟鞋鎖進衣櫃,一心要在荒山上幹出一點動靜來。

  沒錢!託運建築材料的馬隊半路撩了挑子,有維修汽車經驗的丈夫李細友自己動手在懸崖峭壁上建造了溜索運輸物資,連通了養殖場所在的老鷹山埡口到山下老熊灣600多米的直線距離。

  沒房!張玉會和丈夫在半山腰一個小山洞裡一湊活就是半年。下雨的時候,他們就拿膠布(塑料布)擋雨。

  沒有任何養殖經驗的張玉會購買了不少養殖的書籍,理論加實踐,養到第三批雞的時候,終於摸索到一些經驗。

  經過8年的發展,張玉會的養殖場如今年產值達數百萬元。無人問津的荒山變成致富的金山。

  山上山下的事情越來越多,張玉會和工人們經常連續幾個月白天黑夜連軸轉。天不亮,張玉會就帶著工人們用三輪車將雞苗一趟趟運到埡口,再用索道運下山。

  「我永遠忘不了,有次李細友要回浙江,我一個人在山洞裡睡,洞外黑漆漆的一片,莫名的害怕,一直到電瓶燈沒電了我才睡著。」今年41歲的張玉會將自己最好的青年時光都傾灑在大山裡,回憶起當初的煎熬,她眼角通紅,眼淚轉了又轉,最終沒有流出來。

  實際上,張玉會小時候就跟著大人一起在這片山上種過糧食,從天亮忙活到天黑,一輩輩人在大山上辛苦耕種,卻沒有改變貧窮的軌跡。張玉會不希望下一代人還是這樣。

  「政府發展我為黨員,辦理『黨員創業帶富』貼息貸款等給我扶持,貞豐農商銀行提供貸款幫助我解決燃眉之急,沒有政府和鄉親們的幫助,我根本堅持不到今天。」張玉會說。

  從2015年開始,張玉會將村裡的貧困戶作為自己的扶貧對象進行幫扶,贈送雞苗給他們餵養半年後出錢回收。

  百層鎮的鎮幹部看到這個幫扶模式不錯,於是動用專項扶貧資金從張玉會這裡購買雞苗免費發放給貧困戶養殖。百家農戶試水100只雞苗成功後,今年發展到每戶1000只。

  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裡,張玉會吸納了1181戶入股,向附近的2081戶精準貧困戶發放了雞苗,輻射帶動附近7個鄉鎮(街道)的困難群眾擺脫貧困。

  「農戶拿到雞苗後,只要按照我教他們的法子去餵養,養雞的存活率可以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我們這幾年發放的雞苗是30萬羽。按市場價每斤20塊錢來算,本地雞三斤能賣60塊錢,養雞是短平快的脫貧項目。」張玉會掏出小本子,給我算起帳。

  站在山頂的國旗下,張玉會盤算著下一步的計劃。「現在政府支持脫貧的、支持創業的政策有那麼多、那麼好,再拔不了窮根不光別人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自己。」張玉會說。

  異地扶貧搬遷一批的困難群眾搬出去後,流轉的土地可以集中起來用於發展產業。張玉會深知,只有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產生規模效應,才能帶動更多的老鄉脫貧致富。

  「家門口就可以就業賺錢,這是很好的機遇。並不是說群眾搬出來了,我也搬出來不創業了。」張玉會依然覺得自己有用不完的勁兒,她盤算著,索道不是長久之計,如果能打通山上山下的路,她可以把隔壁的荒山也承包下來。

  在市場上摸爬滾打積累了不少經驗的張玉會還希望給她的每隻雞和雞蛋打上二維碼,顧客一掃就能看到出產的每個流程,買得更放心。

  正說著,張玉會舀起混合了米糠和豆粕的雞食一撒,一隻只活蹦亂跳的「金黃雞」向她圍了過來。灰突突的石旮旯中,金黃雞金色的羽毛點綴其間,一幅動態的寫意花鳥圖就在眼前。而在我眼裡,張玉會就像大山裡的一隻金鳳凰,她的奮進和善良閃著金光。

相關焦點

  • 價值46萬餘元,寶雞這家企業為「逆行者」送去了愛心餐
    價值46萬餘元,寶雞這家企業為「逆行者」送去了愛心餐 2020-02-16 17: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在希望的田野上|葉縣:荒山種下黑李子 村民收穫甜蜜蜜
    基地旁,幾個村民正在分揀、裝箱,搬上大貨車。「我是鄭州過來的,往年都過來拉黑李子,這兒的黑李子口感好,味道不錯,當地市民都非常喜歡,今年準備再拉一百多噸。」鄭州瓜果批發商楊新生笑著說。該村地處葉縣南部山區,235戶958人,耕地面積1323畝,荒山荒坡面積6400畝。
  • 【她風採】巾幗立志為脫貧 深情奉獻真幫扶
    工作以來,她深入鄉村、紮根群眾、潛心扶貧、服務三農,用奮鬥和拼搏完成了從一名高校畢業生到一名幫扶幹部的角色轉變,用汗水和青春書寫了一名年輕黨員幹部的初心和使命,用勤奮和努力扛起了上寨村人民脫貧致富的歷史重任。2018年,她放棄了大城市就業的機會,回到家鄉山丹縣,駐紮在了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成為了一名農村一線基層幹部。
  • 給偏遠山溝送去致富新希望
    她是民盟四川綿陽市委會聯繫幫扶的貧困戶付春發的女兒。在低矮的土屋裡,民盟綿陽市委會主委勾永階聽到這樣的話語,眼眶紅了。勾永階馬上作出決斷,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於是,民盟綿陽市委會的盟員們行動起來,綿陽中學特級教師、盟員黃亞春成了付安清的專任老師,每月堅持一對一輔導學習,綿陽中學、南山中學的盟員老師們為她購買學習資料,每月提供500元生活費。
  • 惠東:大山種中藥 荒山變「金山」
    「之前受疫情影響不能外出務工,村民正好可為項目幹活。」新村村「第一書記」何文芳說,除了務工外,項目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增加村民收入,目前已完成種植面積1000多畝。如何將閒置的荒山打造成為當地的「金山銀山」,也曾一度困擾著駐村工作組。「山放著沒用,體現不出價值,搞種植就能實現創收了。」何文芳穿梭在幽靜的連綿大山裡,感慨猴耳環帶來的新機遇。猴耳環是傳統藥材,是很好的無副作用消炎藥,集藥用、木材、綠化、飼料等用途於一體。
  • 石頭縫裡種藥材 荒山長滿「金梔子」
    9月25日下午,湖南省第八屆網絡文化節之2019「精準脫貧在三湘」——決戰決勝·全國媒體湖南行媒體團從雙峰縣城出發,經過一個小時的跋涉,終於在甘棠鎮雙新村,見到了長在亂石荒山之中的200餘畝黃梔子,10餘位當地村民正在悉心護理,除掉一些雜草,讓正在成熟期的黃梔子得到充足的養分和日曬,再有個把月,這裡就又是一片豐收的景象。 雙新村由匡家衝村和雙建村合併,是省級貧困村。
  • 無人值守愛心小店為一線逆行者補給能量
    近日無人看守的愛心站點在廣州各大商場上線它們為一線逆行者送去溫暖,補給能量除了餐食,百信廣場還非常細心地為「逆行者」們準備了粉色包裝的防疫物資禮包,裡面有口罩、消毒液、防疫手套等,為他們加油鼓勁。百信廣場企劃總監陳陽陽表示,交警、快遞小哥、外賣小哥、環衛工人在疫情期間奮戰一線,很辛苦。希望通過無人值守愛心站為他們提供一些服務,感謝他們的付出。
  • 退伍老兵的胡楊老兵雞場
    2016年開春,共產黨員、退役軍人杜如正聯合4名老兵籌資辦起「胡楊老兵雞場」,目前,日產雞蛋10萬枚,年銷售總額達到1000多萬元,解決了當地貧困戶等就業12人,扶持帶動鄉村80餘戶村民養雞脫貧致富,每年給察布查爾鎮貧困戶捐贈價值10萬餘元的青年雞幫扶。
  • 打工32年後回村創業 她讓家鄉荒山花果飄香
    帶動數百人脫貧奔康2018年,唐武瓊得知四川各地積極打造油茶基地,毫不猶豫地爭取低丘崗荒山改造項目,計劃租賃荒山400餘畝種植油茶和林下芍藥。「千山萬水都是情,家鄉人富了才是富。」回望唐武瓊的創業致富夢時, 她總是這麼說。
  • 荒山「生」出烏天麻
    1年多前,這片基地還是一片荒山。 「這得益於我們引進企業,盤活閒置土地資源。」身旁的雷波縣委常委、副縣長、宜賓市翠屏區援彝工作隊領隊黃世東感慨,這是雷波縣首次集中連片種植烏天麻,不僅要幫助村民脫貧增收,還要做出品牌。 讓荒山「生」出烏天麻,只是雷波縣發展中藥材產業的一個開端。
  • 她讓昔日荒山飄果香
    帶動數百人脫貧奔康2018年,唐武瓊得知四川各地積極打造油茶基地,毫不猶豫地爭取低丘崗荒山改造項目,計劃租賃荒山400餘畝種植油茶和林下芍藥。「千山萬水都是情,家鄉人富了才是富。」回望唐武瓊的創業致富夢時, 她總是這麼說。
  • 省結核防所「幫扶送溫暖 助學獻愛心」活動走進白河縣
    12月3日至4日,陝西省結核病防治研究所的幫扶幹部頂風冒雪來到白河縣雙豐鎮雙河社區,開展「幫扶送溫暖 助學獻愛心」活動。陝西省結核病防治研究所自2018年5月聯村幫扶雙河社區以來,投入資金40餘萬元,幫助貧困村民發展種植、養殖和健康扶貧活動,扶貧步伐越走越堅實,截止今年,建檔立卡158戶(409人)貧困戶已全部實現清零。
  • 荒山裡種烏天麻,旺蒼這個村找到致富奔康好路子
    陳加普 攝幾年前,這片基地還是一片荒山。「這得益於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幫扶,盤活了閒置土地資源。」2015年8月,廣元市科技局對口幫扶水磨鎮廣福村,駐村幫扶工作隊按照「調整結構、特色發展,跳出廣福、辦好園區」思路,引進四川赤健藥業、欣林苗木等企業進村搞開發,同時,依託金融扶貧政策,協調信用貸款240餘萬元用於發展產業,流轉山場、土地200多畝……「原來這片荒山都是草,現在地下都是值錢的烏天麻!」望著被「激活」的荒山,廣福村第一書記王正前喜笑顏開。
  • 精準脫貧在三湘丨雙峰雙新村:荒山種黃梔子
    朱雪娥用滿是繭子的雙手向記者展示助她脫貧的「黃金果」。2014年時,她上有臥病在家的丈夫需要照顧,下有正在讀初中的女兒,全家生活的重擔都壓在她一人身上。一家人的開支,只靠她平時售賣自己撿來的野生菌和製作的醃菜、扯筍、醃製小魚,每天起早貪黑,可日子依舊過得緊巴巴,蒼老的雙手,布滿了各種老繭和傷口。在朱雪娥快要對生活絕望時,扶貧政策如一場及時雨,挽救了這個家庭。
  • 她讓昔日荒山飄果香
    帶動數百人脫貧奔康2018年,唐武瓊得知四川各地積極打造油茶基地,毫不猶豫地爭取低丘崗荒山改造項目,計劃租賃荒山400餘畝種植油茶和林下芍藥。「千山萬水都是情,家鄉人富了才是富。」回望唐武瓊的創業致富夢時, 她總是這麼說。
  • 「海洋迷彩」湧進小山村傾心幫扶,村民找到致富路
    為加強組織領導,保持工作力度,海軍黨委機關還專門成立了打贏脫貧攻堅戰領導小組,並發動機關各部(委)全員獻計出招,全力以赴打硬仗。子弟兵的決心,給大蘭村村民注入了信心,帶來了希望。該村村支書龍文亮說,以前他們抓脫貧工作時有想法、沒辦法,子弟兵來了大家心裡就踏實了。精準施策,重在穩紮穩打標本兼治任務艱巨而緊迫,如何破局?
  • 新田縣羅家坪村:皇帝柑種植忙 拓寬村民致富路
    紅網時刻永州1月11日訊(通訊員蔣軍君)連日來,新田縣三井鎮羅家坪村新開墾的240畝柑橘種植基地裡,二十多位農戶正在忙著種植橘樹,呈現一派忙碌的景象,基地開始初顯綠意,也給村裡拓寬致富門路種下了新希望。
  • 呂金鋒:將荒山變「金山」,帶領群眾奔小康
    2018年12月28日,為了抵禦即將到來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邵陽市人大代表、邵陽縣盛和農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呂金鋒一大早就來到基地指導村民做好油茶樹根的保護措施。 幾年前,眼前的這片「綠」還是荒山,如今已經長滿了油茶樹,這一切的變化凝聚了呂金鋒的心血。出生在邵陽縣山村的他,從小開窗就見油茶樹,雖然長大後選擇學醫,但骨子裡一直有著濃濃的油茶情。
  • 衡陽:80畝皇帝柑大豐收 村民臉上樂呵呵
    李富強說,剛起步的時候非常艱難,一開始,改造荒山就花了三個月,夫妻倆沒日沒夜勞苦奔波,終於完成了荒山的基礎改良,隨後,他們又花了幾年時間將地質改造成適合種植蔬果的樣板基地。   「大家都說搞農業,投資大、見效慢、周期長,可是我有信心把它做大做強,讓富強果業合作社成為龍頭,幫助帶動當地老百姓也跟著發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