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32年後回村創業 她讓家鄉荒山花果飄香

2020-12-10 央視網

打工32年後回村創業 她讓家鄉荒山花果飄香

央視網消息(記者 董淑雲):循著山腳水泥路,繞過一彎不大的水塘,再翻過幾個緩坡,極目之處儘是果樹,在南方陰冷的初冬,綠意不減。果農在埋頭忙碌著,有的在套果袋,有的在挖地裡的芍藥根。

這是四川中江縣輯慶鎮的柳河村,三年前,由於外出務工的村民太多了,這裡的土地都閒置著,留守在村子裡的老人偶爾種種青菜,或者是一些經濟價值不高的作物。

「土地荒著太浪費了!」在成都打了32年工的唐武瓊回到村子時,看到除了村民修建了一些樓房外,家鄉似乎沒有多大變化,她下定決心,要將這裡的土地利用起來。

柳河村航拍(四川新聞網供圖)

不惑之年回鄉創業

2017年4月,唐武瓊以每畝200元的價格租賃荒地 260 餘畝,計劃用於水果和藥材套種:柑橘林下種芍藥,秋天還能收藥材白芍。

對於在工地打了三十多年工的唐武瓊來說,種水果和藥材幾乎要從零開始學起,而當時她面對的未知,遠遠不止這些。

柳河村地處淺丘地帶,溝渠河流縱橫交錯,交通基礎設施薄弱,唐武瓊需要的樹苗、有機肥都很難運進村來。她租賃的幾百畝土地處在6組和7組的交界處,原來被叫做「爛泥塘」,唐武瓊清清楚楚地記得,為了給「爛泥塘」清淤壘土鋪肥,她僱了6臺挖土機沒日沒夜工作了三個月。

唐武瓊(左一)在果園採摘柑橘(受訪者供圖)

近幾年,國家大力扶持農業,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唐武瓊回鄉創業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全力支持。村社道路升級改造完成後,當地政府為唐武瓊回鄉創業投入100多萬元,重修山坡上的人民渠、魯班溝,方便她利用都江堰的水灌溉林地。

「剛開始的時候很痛苦,什麼也不會,完全沒有栽培果樹管理果園的經驗。」唐武瓊只能邊做邊學,先是到南寧武鳴學柑橘栽培技術,再到日本引進新品種,每周不忙的時候還去蒲江、丹稜等「水果之鄉」學習取經。

經過3年的精心管理,目前唐武瓊的種植園漸漸進入良性發展期。「柑橘畝產大概6000斤,年產大概是300萬斤。」唐武瓊介紹,林下套種的芍藥,在盛花時節一畝地產花3000至5000朵,銷價平均每朵2元,經深加工成香精油後銷往中東。

帶動數百人脫貧奔康

2018年,唐武瓊得知四川各地積極打造油茶基地,毫不猶豫地爭取低丘崗荒山改造項目,計劃租賃荒山400餘畝種植油茶和林下芍藥。

「千山萬水都是情,家鄉人富了才是富。」回望唐武瓊的創業致富夢時, 她總是這麼說。

除了通過租賃荒山推動農業生產為自己創收之外,唐武瓊還僱用當地老百姓做種植和管護工作,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對於熱愛種植的村民,她也毫無保留地傳授種植經驗,並免費為當地老百姓提供技術指導。

田間地頭忙碌著的,都是五六十歲上了年紀的老人,看著在地裡忙碌的他們,唐武瓊的眼神變得溫柔起來。

「你看這些老人,有的兒女在外面掙到錢了拿回來還可以,有的沒掙到錢,回來也沒什麼錢,老人在家裡要靠把糧食種出來賣了以後才能有錢,才能買自己想買的東西。」唐武瓊說,最高興的時候,就是給員工發工資時,自己帶動了他們增收,這讓她有一種成就感。目前,果園裡有貧困戶18人,流轉了300多戶村民的土地,帶動數百人脫貧奔康。

村民在種植基地挖芍藥(攝影:央視網記者 董淑雲)

這些村民外出打工已經沒有多大的競爭力了,他們現在在唐武瓊的種植基地裡工作,每月能拿到1000多元的勞動報酬,還能看家、照顧小孩。唐武瓊當然希望他們能在基地長期工作,但村子裡勞動力還是太缺乏了。

預計再過幾年,唐武瓊的柑橘、油茶及林下芍藥能帶來年均百餘萬元的收入,解決更多當地貧困戶增收及留守人員務工問題,而她也希望到那時有更多外出務工的村民回到家鄉,在家門口就能賺錢。

踏實苦幹闖出致富路

三年前,當唐武瓊決定回鄉創業,家人卻並不看好,甚至說她「瘋了」。如今,看到原來的小枝條長成了這麼大一棵樹,看到柑橘掛滿枝頭,原來荒廢閒置的土地如今結出了致富果,唐武瓊的「折騰」終於被家人理解和認可。

唐武瓊再次用她的努力證明,憑著一股不甘受窮、不甘服輸的勁頭,憑著吃苦耐勞和聰明才智,她一定可以闖出屬於自己的路。

時間撥回到1990年,從輯慶鎮中學畢業後唐武瓊就回家務農,一家幾口人,只靠種幾畝地,勉強維持生活。

那時只有過年時才能吃上幾頓細糧,才能吃著肉,才能買身粗布衣裳。跟父親種那幾畝地,她總覺得有勁使不上,總感到生活沒啥奔頭,因此,唐武瓊暗暗發誓:「不能光守著家裡的幾畝薄拉地,過窮不窮富不富的日子,一定要幹點啥,掙點錢改變眼前現實生活!」

唐武瓊在工地工作時的照片(受訪者供圖)

終於,她做出了有生以來第一個屬於自己的決定――遠赴成都,投身打工潮。在人生地不熟的成都,無技術無經驗,迷茫的一天天過去,幾經周折來到一個工地,跟著一位油漆師傅,開始了塗料施工打工生涯。

1992年,「不安分」的她決定承包建築工地的塗料油漆雙包工程,可是事與願違,唐武瓊回到老家怎麼也找不到工人,身邊沒有人相信她一個女人能接得到工程,當時她的心情一下跌入低谷。

但是唐武瓊不甘心,挨家挨戶去講前景、講未來、講改變,苦口婆心,終於有十幾個鄰居、親戚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答應跟著唐武瓊上工地看一看。

於是她帶領老家親戚朋友等十幾個人組成建築裝修隊進省城,走上了塗料施工的漫長打工路。她不斷承攬業務,幾年下來,這支隊伍壯大成了200餘人的施工隊。

村民在果園套果袋(攝影:央視網記者 董淑雲)

三十多年過去了,從施工隊「轉行」到種果樹、管理果園,唐武瓊對於自己看準的事情依然那麼堅定,靠著不服輸的拼勁,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致富能人。

「人這一輩子應該有點兒追求,窮的時候,我追求富裕的生活,這個目標我達到了。富裕後,家裡不愁吃不愁穿了,但我總覺得還缺少點什麼,內心時常有種失落感。」

踏實苦幹讓唐武瓊帶領老百姓走的致富路格外平坦而悠遠。如今,漫山遍野的柑橘與芍藥苗,在暖陽下綠意盎然,往年的荒山薄田也變身金山銀山,那果實的飄香,或許就是村民們幸福生活的味道……

相關焦點

  • 【中國的脫貧智慧】「家鄉人富了才是富!」她讓昔日荒山飄果香
    在成都打了32年工的唐武瓊回到村子時,看到除了村民修建了一些樓房外,家鄉似乎沒有多大變化,她下定決心,要將這裡的土地利用起來。近幾年,國家大力扶持農業,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唐武瓊回鄉創業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全力支持。村社道路升級改造完成後,當地政府為唐武瓊回鄉創業投入100多萬元,重修山坡上的人民渠、魯班溝,方便她利用都江堰的水灌溉林地。「剛開始的時候很痛苦,什麼也不會,完全沒有栽培果樹管理果園的經驗。」
  • 「中國的脫貧智慧」「家鄉人富了才是富!」她讓昔日荒山飄果香
    在成都打了32年工的唐武瓊回到村子時,看到除了村民修建了一些樓房外,家鄉似乎沒有多大變化,她下定決心,要將這裡的土地利用起來。村社道路升級改造完成後,當地政府為唐武瓊回鄉創業投入100多萬元,重修山坡上的人民渠、魯班溝,方便她利用都江堰的水灌溉林地。「剛開始的時候很痛苦,什麼也不會,完全沒有栽培果樹管理果園的經驗。」唐武瓊只能邊做邊學,先是到南寧武鳴學柑橘栽培技術,再到日本引進新品種,每周不忙的時候還去蒲江、丹稜等「水果之鄉」學習取經。
  • 四川內江:返鄉創業,讓荒山結出脫貧果
    2018年底,在外打工多年的盧燕返鄉創業,成立了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60餘畝荒山發展百香果種植產業。為了全面掌握百香果種植技術,盧燕買了不少書籍自學,甚至不遠千裡到廣西等地取經。2019年8月,在盧燕的精心管理下,第一批品質優良的百香果成熟,她通過網絡直播等多種銷售渠道將產品銷往省內外,當年實現銷售收入60萬元,昔日的荒山變成了「金土地」。
  • 每天有十萬人看她直播撿雞蛋,這個95後姑娘回村養雞年入六十萬
    山上沒有路、沒有電…… 點擊觀看視頻:95後姑娘回村養雞,直播賣雞蛋年入60萬 對於缺少本錢的農村姑娘鄭玲娟來說,「創業」更像是一場賭博。
  • 推動綠色發展(45)丨「脆桃村」的致富路:千畝荒山變飄香果園(光明...
    申建忠在筏子村的脆桃種植基地介紹情況。48歲的申建忠不僅是村裡脆桃產業的致富帶頭人,更是黨的十九大代表、全國勞模、全國農村科普帶頭人。20多年來,他堅持不懈地鑽研、推廣桃樹種植技術,探索脆桃產業發展的市場化路徑,讓千畝荒山變成鄉親們脫貧致富的飄香果園。
  • 95後姑娘回村養雞,直播賣雞蛋年入60萬
    對於缺少本錢的農村姑娘鄭玲娟來說,「創業」更像是一場賭博。來自廣東饒平縣岐山村的她,結束了在外打工、漂泊的日子,回到老家,承包荒山養雞。在經歷賠錢、欠債、走投無路後,終於熬過了至暗時刻,在快手打開了一片新天地。騰訊新聞全面小康系列策劃「中國向上」聯合快手扶貧,走訪了三個活躍在農村的「風雲人物」,講述他們的成長故事以及為家鄉扶貧所做的工作。
  • 回村種皂角刺綠了荒山富了鄉鄰
    本報訊(記者馮佳志通訊員李維)近日,記者來到修武縣西村鄉西嶺後村探訪村民楊新明是如何通過種皂角刺,讓荒山披上綠裝帶來財富。    西嶺後村地處太行山淺山區,環境優美,但耕地資源匱乏,全村共有165戶61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4戶287人,屬深度貧困村。
  • 海南僑鄉瓊海北仍村「夫人咖啡」飄香
    中新社瓊海4月5日電 題:海南僑鄉瓊海北仍村「夫人咖啡」飄香  中新社記者 張茜翼  4月的海南瓊海市北仍村,茂密的檳榔林掩映民居,小徑蜿蜒曲折,三角梅、朱蕉奼紫嫣紅。周末一早,村民「香嫂」就忙著烹製「第一夫人」咖啡套餐。  「套餐包括一杯咖啡,高粱卷、樹葉粑、椰子糕三種點心,還有一些水果。」
  • 從荒山溝到花果滿園
    2018年,興國縣實施崩崗治理工程,針對凌源村的狀況,興國縣水保局經過調研,通過開挖排水溝、減緩坡度、邊坡植草、條帶種果等治理方式,凌源村陡峭連片的崩崗被挖掘機、推土機整成一條條平整的條帶,換上了綠色的新裝。
  • 漾濞縣菜白村:荒山變菜園 種出「金銀果」
    荒山變菜園 種出「金銀果」記者來到漾濞縣雞街鄉菜白村路旁的一片田地裡,只見果蔬滿園,瓜果飄香,村民高正升背著背簍,正在菜園裡採摘黃瓜。高正升介紹,這塊菜園曾是隔壁村寨的一片荒山,幾年前由於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加上位於河岸邊地形陡峭,一直被主人閒置著。
  • 客家土樓裡的「回歸潮」:從外出打工到回家創業
    「80後」客家妹子李樂就住在振成樓裡,她家是土樓人家的和諧家庭典範,中央電視臺等攝製組到土樓拍攝專題片曾到李樂家取景。  早年,李樂和許許多多農村青年一樣離開家鄉,外出打工,在廈門從事銷售工作。2009年,她回村當起了一名土樓旅遊講解員。李樂說,「在家裡做講解員,沒有房租等費用,而且可以照顧到老人和孩子。」
  • 花果飄香 小金縣的三「條」別樣致富路
    網紅孵化基地致力於打造一個集自媒體、電商培訓,創新、創業、信息共享、創業服務、項目孵化等多功能的孵化平臺,吸引小金縣電商行業的創業團隊及個人加入。以賣小金蘋果為例,我們要教他們如何選果、包裝、銷售、售後,進行一個系統的培訓,不能什麼好的、壞的果子都往裡面裝,這樣老百姓會有意識把質量做好。講解如何收集身邊素材,短片創作思路、配樂、聲效等專業知識,這樣他可以通過自媒體去創作、去賣產品,去做好農村電商。」2019年,在阿娟的帶動下,嘉絨藏區一年銷售農產品達500萬元。
  • 灤縣雞冠山生態經濟產業園區:讓荒山披綠果飄香
    灤縣雞冠山生態經濟產業園區:讓荒山披綠果飄香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王豔君)盛夏時節,水清草綠。走進灤縣九百戶鎮雞冠山生態經濟產業園區,新修的柏油路像一條條絲帶纏繞著山腰,向各個山頂蔓延開去;精雕細琢的梯田,鑲嵌在綿延不絕的大山之上,遠遠望去蔚為壯觀,山坡之上、溝壑之間,無處不湧動著建設開發的熱潮。
  • 辭去高薪工作回村做泡菜?她只為實現心中那個創業夢
    復工復產後,產品銷路漸漸打開,夏天也隨之來臨,她與職工們一起下車間忙活。身著工作裝、頭戴工作帽,長發有些礙事且悶熱,以致脖子上長出了一圈痱子。於是,她一咬牙,索性將頭髮全部剃光了。月薪過萬,她卻毅然回村創業宣霞剃髮這一非常舉動,在村民眼裡如同她返鄉創業一樣難以理解。
  • 淄川區下端士村:開荒山種花海 百畝萬壽菊開出「致富花」
    大眾報業·魯中晨報8月11日訊 今天上午,記者在淄川區太河鎮下端士村看到,眼下這個古村落漫山金菊伴青山,一些村民正在花海裡辛勤的施肥、除草、澆水。雖然天氣炎熱,但想到待花朵在金秋採摘後就能有一筆收入,村民們頂著酷暑也要精心養護他們種下的這頭茬「花寶寶」。
  • 夢想之花在荒山綻放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黃波生於1986年,是土生土長的雪峰村人,父母祖祖輩輩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初中畢業後,黃波當過兵,在電子廠幹過保安,做過聯防隊員。  「這樣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黃波告訴筆者,一方面,他不想一輩子都為別人打工,希望能自己幹點事情;另一方面,在從小父輩給他的教育中,就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說法。同時,他對家鄉也有著特殊的感情,渴望為家鄉做些什麼。  正是基於以上想法,2010年,在外漂泊多年的黃波回到營山老家創業,在山上種植中藥材。可是,當他剛給家人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卻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強烈反對,尤其是妻子特別反對。
  • 她把雞場搬上荒山,卻為村民送去希望——「逆行者」張玉會的幫扶...
    張玉會說,她養的這雞叫「金谷黃」,是雜交出來的品種,而原生態無汙染正是她闖市場的「金招牌」。  張玉會的養雞場就在眼前,儘管她用網將整個雞群固定在一大片區域,還是有有能耐的母雞飛了出來,跑到更遠一點的山上去下蛋。  「我當初說要承包荒山,鄉親們都勸我別想著『手心裡煎雞蛋』,讓我先試試,一年後再給流轉的費用。我說沒問題的。」
  • 後遼村:荒山長滿「黃金葛」
    3月6日,臨海市白水洋鎮後遼村村民楊亦釵一大早就背上鋤頭,提著滿滿的一袋葛苗,來到去冬剛剛開墾的荒山上挖穴種植葛根。和楊亦釵一樣,該村的周義強、徐仁漢、徐仁足等也紛紛加入了上山挖穴種葛的隊伍。   後遼村位於該鎮東部的黃坦山區,該村有山林、山地面積3000多畝,整個黃坦山區有拋荒和半拋荒的山林和山地2萬多畝。
  • 放棄北京工作,小夥回貧困村創業,5年後,這裡的家庭年收入最高達到...
    張思恩所在的西河村,是新縣古村落之一,幾乎家家都在做旅遊「文章」,開農家樂、搞飯店、經營商店等,原本的空心村、貧困村,成為年輕人爭相回家創業的富裕村。  張思恩介紹,回鄉創業的年輕人很多,家庭年收入最高能達到30萬元左右。  西河村只是新縣發展的一個縮影。
  • 從「打工人」到成功創業 賣柿子成就他的千萬級生意
    廣西新聞網桂林12月23日訊(記者 何淞熒 陳海霞)3年前還在外漂泊打工的陳鴻霖當時沒想到,家鄉桂林平樂漫山遍野,從小看到大的柿子餅,能成為帶領家鄉父老一起創業脫貧的「致富果」,他站在一片柿子山頭,看著金燦燦的柿子果,幹勁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