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當於隧道「頭頂」一幢80層的摩天大樓
水壓達到目前國內隧道工程中最高
易發生刀具磨損、江水擊穿盾尾等風險
……
和燕路過江通道中
承擔「穿越長江」重要任務的
「振興號」盾構機
近日已順利通過上軟下硬地層
即將挑戰整個工程中
最艱難也是最關鍵的地段——
軟硬不均的全斷面硬巖地層
在這個地段,江底最小覆土層僅10.25米
隧道底到江面距離約79米
最高水壓達到7.9bar
相當於隧道「頭頂」一幢80層的摩天大樓
目前,「振興號」正在進行
換刀和帶壓停機準備
由市公建中心負責建設的和燕路過江通道位於南京長江大橋和長江二橋之間,是未來八卦洲及周圍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目前建設的和燕路過江通道項目(和燕路至八卦洲的南段)起點位於紅山路的終點,沿和燕路布設,設置隧道穿越幕燕景區的觀音山和長江後,設高架與浦儀公路交叉,終點止於浦儀公路互通。路線全長5.735公裡,其中跨江盾構段長2885米。
右線隧道
由中交隧道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右線隧道,採用的是中國首臺採用自主技術和多項國產核心零部件設計製造的超大直徑常壓刀盤泥水平衡盾構機「振興號」,開挖直徑15.03米,配備了國際領先的全智能化管片拼裝系統,泥水分層逆洗循環技術,超前鑽探、超前注漿系統,常壓換刀裝置,刀盤伸縮擺動等功能。
不久前,它剛剛通過全長160米、深62.25米的江底上軟下硬複合地層,盾構穿越地層中包含了粉細砂、中粗砂、全風化角礫巖、強(中)風化角礫巖等。為減小複合地層對刀具的衝擊力,延長刀具使用壽命,「振興號」掘進速度比之前略降,並進行了三次換刀。目前右線隧道盾構已掘進1692米。
中交天和和燕路項目負責人介紹說,「振興號」即將進入最艱險、最關鍵地段——在隧道最低點位置存在一條斷裂帶F7與線路垂直相交,江底段最小覆土層厚度僅為10.25米,隧道底到江面最高水位距離約為79米,最高水壓達到7.9bar,是目前國內隧道工程中水壓最高的。
「相當於一幢80層摩天大樓的壓力,或者說相當於一個火柴盒大小的面積上站了十幾個人的重量。」負責人說,在此階段掘進時,水壓大、覆土薄、巖層強度高,盾構機姿態、管片上浮、隧道滲漏水等控制難度大,施工風險高,易發生刀具磨損、江水擊穿盾尾等風險。
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興攝
小北了解到,為攻克江底掘進的難題和燕路過江通道右線項目部梳理出在掘進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困難、風險制定合理的預防和治理措施。在穿越斷裂帶時,將採用預先對斷裂帶注漿加固優化掘進參數等方式控制風險源,做到一次性順利、安全完成穿越。
擴展閱讀
和燕路過江通道位於長江大橋和長江二橋之間,起於燕恆路與和燕路交叉口,向北沿和燕路穿越長江,止於八卦洲浦儀公路互通。
由於地質條件錯綜複雜,和燕路過江通道被專家們譽為目前國內在建的最複雜、最困難的大直徑過江隧道,對盾構機製造和施工技術都提出了嚴峻考驗。和燕路過江隧道左線盾構已於去年12月完成長江大堤穿越。
和燕路過江通道採用城市快速路標準設計,行車道採用雙向六車道,設計速度為每小時80公裡。計劃於2022年底建成,通車後將與浦儀公路相接,建成後與紅山路快速路一起將井字快速路的東線向北延伸到快速一環,對南京形成「快速一環+井字快速路」的快速路網布局意義重大。
(來源|南京日報 編輯|鄭好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