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西港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寧靜中帶著一絲活潑。顯眼的白色遊艇整齊泊在水面,不遠處標註著「新升海上世界」的酒店安靜矗立。
作為新興的遊釣型海洋牧場,西港海洋牧場走的一直都是休閒旅遊的路子,每年7、8月份遊人如織。放眼如今的西港海洋牧場,無論是岸邊趕海還是出海垂釣,再到觀景兜風、潛水遊玩和海上餐飲,幾乎做到了面面俱到。一個又一個遊玩項目「上新」,讓西港海洋牧場順利完成了從年接待1萬遊客到年接待30萬遊客的「脫胎換骨」,僅去年一年的總營收就達到了可觀的2500萬元。提起這些,威海西港小石島旅遊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鄒宗新忍不住感慨起來:「其實說到底,我們靠的就是一個『變』」。
這個「變」,體現在經營理念上。投資設立西港海洋牧場的威海西港水產有限公司是一個靠海吃海的集團性企業,長久以來從事著海水增養殖、捕撈及玻璃鋼船舶製造等和海洋沾邊兒的行業。老話說得好:「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走在這條道兒上的西港水產明白,這條路是時候拐個彎了。
2005年,西港水產承擔起首批山東省漁業資源修復行動計劃即人工魚礁建設項目,小石島海域開始有了人工魚礁。「拐彎」的念頭開始在西港水產眾人心裡「越長越大」。西港水產前前後後一共投放了50萬空方的人工魚礁,魚好釣了,海也「活」起來了。垂釣上鉤率的增加帶來了一波人氣,西港水產趁熱打鐵,推出海上遊釣和休閒旅遊基地等產品。
吃到了「理念變」的紅利,西港水產又走上了「設施變」的道路。2015年,西港水產在小石島海域實施了海洋生態修復項目,投放大型水泥構件礁,建起了海洋牧場觀測網,這也是如今西港海洋牧場裡的熱門景點之一。「觀測網主要是為了監測海底生態環境,有塊大屏幕能直接看到水裡的海藻、魚群還有貝類,好多人都是第一回看到真的海底。不過,我們還有更厲害的!」鄒宗新邊說邊「賣了個關子」。
縱觀現在的海洋牧場,海上平臺多是直接建在海平面之上的。但西港海洋牧場的海上平臺卻是一艘「遊艇」。「這上面能垂釣、餐飲,水下倉還能直觀看到海裡情況,該有的功能一樣不差。」海上平臺長39米,寬13米,是威海西港遊艇有限公司出產的「最大號」產品。提起這件事,威海西港遊艇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陳書虎至今仍有些「撓頭」。畢竟,在那之前,他們最大隻生產過35米長的船隻。
為了海洋牧場的發展,陳書虎帶著人「硬著頭皮、咬著牙」幹了起來。從單一的發電機組供電增加到風能、太陽能供電;從一開始的沒有水下倉到建起水下倉;從普通的龍骨架到給龍骨架加粗加寬……前前後後花費近十個月,第一「艘」海上平臺終於成功「出爐」。
投入使用的遊艇式海上平臺果不其然獲得了一水兒稱讚,甚至還有其他海洋牧場找上門來訂購同款。眼下,學會了「變」的西港海洋牧場不僅是山東省首批海洋牧場示範項目之一,還被評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做成了領域內的「領頭羊」。
■記者手記
變通帶來生機
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以修復水域生態環境、養護漁業資源為目標,加快推進漁業轉型升級,有利於實現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因此,大力發展海洋牧場及其裝備產業成為海洋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也是我國海洋漁業發展的主攻方向之一。
擁有廣闊海域的威海,深知自身最大的優勢在海洋,最大潛力也在海洋。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新舊動能轉換進程的不斷深化,我市現代海洋產業漸成氣候,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股新興力量,不斷迸出巨大動能。
西港水產一路「高歌」,歸根結底還在於企業自身擁有「當變則變」的勇氣。西港水產深刻懂得愛海護海用海的道理,有預見性地從遠洋捕撈和海水養殖的舒適區走出來,開拓休閒旅遊新領域。從投放人工魚礁恢復海洋生態環境到垂釣上鉤率增加帶動客流,再到發展趕海、潛水、兜風觀景等多類旅遊項目,最後依託自身造船技術打造不一樣的海上平臺,西港水產走出了一條獨屬於自己的轉型升級路,成功完成了從「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Hi威海客戶端記者 曲黎悅/文 孫大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