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將原子放大1000萬倍,發現裡面就是宇宙,人類就在其中

2020-11-23 騰訊網

  宇宙什麼樣子的?很多人都應該想過這個問題,那麼宇宙到底是什麼樣的呢?雖然人類在探索宇宙的路上越走越遠,但是關於宇宙到底是怎樣的依然是沒有答案,甚至是連宇宙到底有沒有邊際都還一直在爭論,因為宇宙實在是太過寬廣了,以至於我們的技術根本就看不到那麼遠。如果說宇宙是宏觀的,那麼關於原子就是微觀的了,如果從宏觀上找不到答案,那是不是可以從圍觀上下手呢?這個想法得到了一部分科學家的認同,所以這些科學家就從原子下手,觀察原子的運動,結果卻是有了一個重大的發現。科學家將原子放大1000萬倍,發現裡面就是宇宙,人類就在其中。

  關於宇宙的起源對人類來說,是具有非常大的哲學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因為宇宙起源之謎一旦解開,那麼人類起源之謎也會迎刃而解。關於宇宙的起源是有著很多的學說的,其中有一種就是叫做「原子說」,而宇宙中的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所以關於原子說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其實原子表面上看來只是由中子、質子以及原子核組成的,但是原子是蘊含許多深層次的奧秘,例如中子和質子圍繞原子核運動與宇宙中天體的運行軌跡是何其的相似,那麼其中是不是會有著什麼樣的關聯的?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科學家們發現其實在圍觀世界,最小的不是中子和質子,而是一種叫做夸克的東西。在曾經技術有限的時候,我們甚至是連原子都看不到,知道科技水平越來越高,我們所發現的東西是越來越小,從以前的中子、質子,到現在的夸克,那麼是不是隨著科技水平的繼續提高,在原子中我們是不是能夠發現更小的物質呢?於是就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將原子放大一千萬倍,那麼人類會不會發現其實一顆原子就是一個宇宙,而在其中某些更小的物質住著生命,甚至人類就是某個原子中的生命。

  雖然這種想法看似十分荒謬,但是仔細想來也並不是不可能,在整個宇宙當中,人類的太陽系就像一個原子一樣,太陽就是原子核,而所有的行星就是其中的中子和質子,那麼些小天體就是現在所發現的夸克,而人類只是生活在中子和質子中的生物。而體積都是相對的,人類看似不小,實則很小,就拿很簡單的一件事來說,站到太空上,觀察地球,能夠看到人類嗎? 答案是不能,就像我們現在看質子和中子一樣,我們所知道質子和中子就是一個球,我們並不能夠看到裡面所含有的東西,因為我們放大的倍數還不夠。

  雖然研究還在繼續,但是對於這種想法仔細想來也是沒有那麼荒謬的,對於微觀世界來說,或許沒有宏觀世界來的那麼直白,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放大倍數的提高,等到有一天能夠真真切切的觀察到中子、質子內部甚至更小物質內部的時候,給我們的答案或許會讓我們顛覆所有的認知。在科學界,就是要大膽的想像,不要害怕天馬行空的想法,再加以小心的求證,這才是科學的態度。

相關焦點

  • 宇宙疑似一粒被放大1000萬倍的原子,人類或已被高等文明監視
    仰望夜空,我們能看到璀璨的星河,茫茫宇宙,留給我們的不止是夢幻的美感,更有無盡的思考。在漢語解釋中,「宇」表示無盡的空間,「宙」則代表無限的時間,二者聯合起來就是無盡的時空,準確的表達的人們對宇宙的理解,但是宇宙真的不存在邊界嗎?長久以來,人們並沒有找到合適的答案。
  • 科學家把細胞放大3000倍後,發現其內部結構非常像一個微型宇宙!
    所謂宏觀世界就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世界,比如人類、地球、宇宙這些事物就屬於宏觀世界;微觀世界就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世界,必須藉助一定的儀器(比如顯微鏡、遙感器)才能看得見或者感受得到的物質世界,比如原子、粒子和引力波等,科學家一直以為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是兩個相對獨立的世界,要了解世界就必須全面了解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只有把這兩個世界弄清楚了才能揭開宇宙的真相。
  • 宇宙將人類束縛?科學家發現宇宙牆,或是外星文明在做實驗
    從古代到現在,人類一直在探索宇宙的奧秘,從古人想像的『天圓地合』,到今天飛入宇宙的探測器,人類是在不斷地進步,不斷地實現自我的超越,可以這樣的超越,讓科學家們越來越「心神不寧」,而對「天圓地合」牆的發現更是令人深思,我們所認識的宇宙,本質上是一個「牢籠」嗎?
  • 人體由原子組成,為什麼原子沒有智慧,而人類卻能產生智慧?
    也許你會發現一個問題,原子是最普通的存在,而且沒有智慧,卻構成了有智慧的人類,它們是如何做到的呢?學過中學物理的朋友就知道,世界萬物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的,例如分子、離子和原子等。其中原子是最為普遍的一種基本粒子,很多物質都是由一顆顆簡單的原子構成的。那麼原子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
  • 四個最奇怪宇宙新發現,每一個都有可能顛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趣味探索訊 無限延伸的太空,永遠數不清的天體,還有探索不盡的奧秘,這就是我們通常口中所說的浩瀚宇宙。可以說宇宙空間是無窮無盡,你想它有多大,它便有多大。當然,宇宙中隱藏著奧秘也是如此,我們永遠不會有探索完這一天。即便如此,人類對宇宙探索卻從未放慢腳步。
  • 科學家創造有史以來最強酸,是濃硫酸的100000萬倍!腐蝕性...
    硫酸的酸度函數值為-12,而氟代異羥酸的值達到驚人的-31.3,科學家認為它可能徹底改變人類化學領域的意義,以及對蛋白質的分析。來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高電荷蛋白離子(HCPI)向不能形成鍵的元素和分子添加質子.採用蛋白質離子,並將其置於低壓離子源,從而產生這種極強的酸。
  • 威力是廣島原子彈1000萬倍,通古斯大爆炸,難道是核彈頭穿越
    但是,1908年發生在西伯利亞通古斯的一次大爆炸,卻產生了大於原子彈1000萬倍的爆炸當量,摧毀了大約整個日本東京那麼大的範圍,70公裡外的窗戶玻璃被震裂,英國倫敦遭受斷電,連大洋彼岸的美國天文臺都觀測到了異動。而在當時,別說原子彈,就是人工核反應也是在10年後的1918年才開始第一次試驗。
  • 既然沒有超長溫度計,科學家如何測量出宇宙深空最高和最低溫度?
    這個尺度比原子核小多了,原子核的數量級為10^15m,比普朗克尺度大20個數量級,萬億億倍。而普朗克時間約10^-43s,其計算公式為:這個時間是我們人類理論上能夠認知的最小時間單位,約為1000億億億億億分之一秒。
  • 人類一大步!科學家首次直接檢測到分子內氫鍵!為探尋宇宙生命奧秘...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努力探尋宇宙中的元素組成。其中,氫(H)佔宇宙所有可見質量的75%,甚至超過90%的宇宙組成為H原子。如今,科學家們首次使用原子力顯微鏡直接精確檢測到了分子內的氫鍵,這對了解地球生命奧秘、探尋宇宙生命起源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 宇宙當中最大星系已被發現,大小或許是銀河系的20倍!
    眾所周知在宇宙當中星系是有大小之分的,例如太陽系就是一個小星系,雖然其中有無數顆小星星,但是在太陽系裡面卻只有一顆恆星和八顆行星,而銀河系都是一個大星系,在這其中是包含了很多像太陽系之類的小星系,其中銀河系當中到底有多少恆星呢?
  • 把整個宇宙壓縮成一個原子核密度,尺寸會有多大?
    有人異想天開,如果把宇宙所有原子的電子都壓縮到原子核一起,不留空隙會有多大?這實際上就是把宇宙壓縮成原子核密度。這個問題看起來很複雜,但實際上很簡單,因為在我們宇宙已經有這樣的物質了,只要我們知道了宇宙的質量,掰一下指頭就出來了。
  • 科學家發現巨型行星內核暗氫層:介於氣態與金屬態之間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6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氫是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它的結構也是最為簡單的,每個原子中只有一個電子。但是,這種簡單性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因為還有太多關於氫的未知領域我們人類從未涉足,其中一個最大的未解之謎就是在巨型行星內核極端高溫高壓的環境下氫的轉化過程。在這種極端高溫高壓環境下,氫被極度壓縮並變成液態金屬。
  • 科學家發現宇宙中最小「太陽」,只有土星大小,億萬年後仍在發光
    就拿太陽來講,它的直徑是地球的109倍,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然而太陽在恆星家族中並不是最大的。在宇宙中有不少恆星比太陽大了許多倍。例如,夜晚星空中最明亮的恆星天狼星的就比太陽大。天狼星的質量是太陽的2倍,體積是太陽的5倍。而位於獵戶座的參宿四體積更大,它大約有7億個太陽那麼大。目前科學家發現的體積最大的恆星叫做盾牌座UY。它足足有45億個太陽那麼大。
  • 人類現在的科學發現到了哪一步,最終能夠完全掌握宇宙規律嗎?
    一些人老認為現在人類科學發展已經不得了了,科學已經到了盡頭了,沒有多少能夠發現的了。事實果真如此嗎?請各位先仔細看一下題頭圖片,感受一下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再來談這個問題,似乎更能體會。那僅僅是在距地球64億公裡拍攝的,還放大了許多。
  • 假如人類登上海王星會發現什麼?科學家:或許遍地都是鑽石
    假如人類登上海王星會發現什麼?科學家:或許遍地都是鑽石對科學感興趣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宇宙是浩瀚的,宇宙中充滿了行星,我們地球就算一顆,在距離我們地球10萬億公裡遠的地方有一個藍色的星球,上面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最冷可達零下218度!
  • 滄海與一粟的相遇:科學家發現人腦與宇宙存在結構相似性
    宇宙的一個引人入勝之處是,相似的形狀和圖案總是能不經意間在最不相干的地方被發現。人類耳蝸和螺旋星系具有著類似的螺旋結構;閃電轉瞬即逝的痕跡中出現了與人類靜脈類似的走向;中子星外層和人類細胞細胞膜形態接近……而在一項最近的研究中,科學家比對了人腦神經元網絡與宇宙網絡的形狀特點,並發現了二者在結構上的驚人類似。
  • 科學家在活火山口內發現藍綠色結晶,是什麼?
    就算時間過去了漫長的138億年,很多物質元素還在繼續生成之中,當宇宙中兩個最緻密天體中子星相撞時,產生的數千萬度高溫和巨大壓力瞬間將普通物質直接變成讓人垂涎欲滴的稀有元素,不僅如此,一些奇怪的新物質元素也在生成之中。
  • 尋找造物主:科學家將宇宙微波背景轉成二進位代碼,結果卻令人失望
    宇宙微波背景是探索早期宇宙非常有用的遺蹟,可以追溯到大爆炸後大約38萬年。在此之前,宇宙完全黑暗,熱而稠密,原子無法形成;質子和電子以電離等離子體的形式四處亂飛。隨著宇宙的冷卻和膨脹,這些質子和電子可以結合形成中性氫原子。自此,光線終於可以自由穿越空間。而這束光隨著宇宙的膨脹繼續傳播,充斥整個宇宙。
  • 放大1000萬倍後,真相令人難以接受!
    我們今天要說到的恰恰就是關於這樣的一個驗證了,其實空氣也並不是一個透明的存在,甚至可以說它其實是有形狀的。   比如在陽光之下,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粉末狀的東西,那其實就是空氣了,但同樣如果是空氣在顯微鏡下放大了一千萬倍之後,人們也是會在這其中看多許多其他的東西了。就像在這一張圖片中我們也是能夠看到許多像是一些動物的毛髮,又或者是在各個生物身上脫落的角質,這都是空氣中存在的東西。
  • 宇宙已知最大行星有45萬個地球大,可是科學家發現它還在變大
    科學家們是這樣定義的。首先行星必須是圍繞著恆星旋轉的天體。第二,行星要有足夠的質量來是自己保持一個球體形狀。第三點,行星必須能夠清除軌道附近區域,公轉軌道範圍內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科學家們對行星這樣定義後,在太陽系中同時符合這三個條件的天體就只有八個了。也就是我們現在提到的太陽系八大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