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玩遍中國
授權轉發/潤物無聲楊紅俠
從藝圃回來,感覺有點喜歡上了古典園林,今日,上海難得的一天好天氣豈能浪費,於是一大早又是一人一微單向著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的古猗園出發了……
古猗園位於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區南翔鎮,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名「猗園」,取自《詩經》中「綠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園」。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
秋蕊香 嘉定古猗園
現代: 伯昏子
橋曲湖心綠透,知樂魚遊驚走。
人空古榭水無皺,白鶴來翔別後。
竹憐君子雙塵袖,掬嫌瘦。
雨珠滴溜石苔漏,還似聲聲玉扣。
步入南門,穿過大片草坪,一片湖水現於眼前,此湖叫「鴛鴦湖」,湖中南北橫跨九曲橋,橋正中有一湖心亭。
站在九曲橋上,看湖水碧波蕩漾、岸邊蒼松翠竹,疊置的假山、盛開的鮮花。
走過九曲橋,登上竹枝山,我們便看見了一座很有特色的亭子。亭前屋簷下,有一塊黑色的匾額,上面是三個蒼勁有力的燙金大字:"缺角亭" 。
1933年由幾十名愛國人士集資建造。方亭缺東北一角,象徵著當時已淪陷的東北三省,另外三隻角塑以鐵拳之狀,高高翹起,象徵著中華兒女收復失地的怒吼聲。
猗猗綠竹,走進古猗園就看見鬱鬱蔥蔥的一片竹子,以竹為主是古猗園的傳統特色。
明媚的陽光透過竹林,斑駁的陽光灑在彎彎曲曲的小道上。站在竹林中,感受陽光穿透過來的溫度和竹子的高風亮節。
南苑位於古猗園枝山西南腳下,依竹傍水,環境幽靜清雅,是一座具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明代庭院。造型樸實精緻,原是古代園主書房兼臥室。
白鶴亭,亭尖成五方寶石形,尖頂有一隻形狀特異,展翅南飛的白鶴,引頸伸尾,雙翅拍擊,凌空欲飛。白鶴亭是為了紀念「白鶴南翔" 而建,是園中最古老名勝建築之一。相傳梁天監年間德齊和尚於天監四年(505年)建佛寺,落成當天白鶴便向南飛去,故題寺名為「白鶴南翔寺」,此地也因寺成鎮,取名「南翔鎮」。
園中每個建築中皆有一群老人在裡面唱歌練曲,園中滬劇、通俗歌曲到處傳入耳中,熱鬧非凡,看起來此處人們甚愛藝術,將古園當做大公園般使用。雖然人氣鼎盛,但實在有悖園林初衷。
普同塔原在南翔寺九品觀荷花池中,是為寺中僧人埋葬骨灰之處,後寺毀塔存,毀寺後,塔孤立於路旁。一九五九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將其移置於古猗園土阜上。一九八七年古猗園園口東擴充部分蓮池,將此塔也置於池中。
唐代石經幢,是上海市保護最完整的唐經幢之一。唐經幢共一對,微音閣和南廳前各一座。唐經幢下方有文字簡介牌。據介紹:微音閣前的唐經幢是本市現存最完整的經幢之一,1959年移入古猗園內,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此經幢高約十米,仰蓮基座,四大天王坐立其頂,各節為束腰蓮花瓣,出於盛唐工藝,造型秀麗、雕鑿精美,人物形態豐腴典雅、雍容自若,各種紋飾簡潔傳神、裝飾性強,乃典型唐代雕飾風格。
一眼的綠色讓人心曠神怡,移步進入了古猗園深處……
水池中有一「警示石碑」,上刻有古詩「白鶴南翔去不歸,惟留真跡在名基。可憐後代空王子,不絕燻修享二時。」大意可能是指:「白鶴南翔,只留寺廟名跡,致使後來的修佛之人只顧淨心修行,一心只想為過去贖罪,替來世積德,但恰恰忘記了去珍惜現在的光陰,勸人要務實。」
不繫舟,一座石舫。建於明嘉靖年間,時由明代江南才子祝允明題額,此舟無纜可系,故名不繫舟。原扁額已毀,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繫舟」三字系現代書法家宋日昌所書。
「水」是江南園林永恆的主題,你可以看看古猗園水面悠哉遊哉的水禽,水裡的紅鯉魚。
萬安塔位於古猗園南圍牆中部以裡。原在南翔鎮西南的泰定萬安寺內,損毀得只剩三層塔身,1988年修復後移入古猗園內。由於萬安寺有「槎溪泰定萬安寺」之稱,推定萬安寺應建於元代泰定年間。
在一個春日裡,置身於古猗園古樸、素雅、清淡的氣韻中,感覺太美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