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富蘭
2016-09-24 10:33 來源:澎湃新聞
本圖是清代末年的南翔古猗園,吸引著本地的文人墨客。如今,位於上海西北角的嘉定區南翔古猗園已經成為上海的一張名片。古猗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名「猗園」,取自《詩經》中「綠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園」。
古猗園初名猗園,為明萬曆年間河南通判閔士籍所建,閔士籍建園之初,延請當時的名家——嘉定竹刻大師朱三松先生設計布置,以「十畝之園,五畝之宅」的規模,內築亭、臺、樓、閣,立柱、椽子、長廊都刻有千姿百態的竹景圖案。閔士籍去世後,猗園約在明代萬曆末年就轉讓給翰林李名芳之子李宜之。到清代猗園又先後為陸、李兩姓所有。
就這樣,古猗園幾經轉手,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冬,洞庭山人葉錦購得猗園。次年春大興土木重修和改建,乾隆十三年秋落成,因隔了一個朝代,改名古猗園。據清代沈元祿《古猗園記》記載,園坐廣福禪院西,門對曹家浜,南臨良田萬頃。園中有孤山曲廊,香閣翠樓,石舫水榭,怪石假山,全是明代建築風致。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嘉定地方人士捐款購買了古猗園作為城隍廟的廟園,香客均可入園遊覽。嘉慶十一年(1806年)又再次募捐整修。鹹豐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間,太平軍同清軍及「洋槍隊」多次在南翔激戰,園內部分建築被毀。同治至光緒年間,南翔各行業公所陸續修復一些可用的建築,並增建了一些作為行業集議的場所,後來還在園內開設酒樓、茶肆、點心店、照相館,此時的廟園已名存實亡。
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軍於3月3日佔領南翔,古猗園被侵略軍佔用兩個多月。日軍撤退後,園內房屋倒塌,假山崩頹,樹木被砍,花草枯敗。
1937年「八一三」事變,南翔再遭戰火,園內除缺角亭、小雲兜及五老峰等假山怪石外,大部分建築被毀,逸野堂成了日軍的馬廄,花木古物蕩然無存。
抗日戰爭勝利後,鎮政府將其作為公園開放。當地人士又集議修復古猗園,先後籌款重修了缺角亭、不繫舟(書畫舫),新建了微音閣、南廳、白鶴亭,並種植了一批樹木花草。
古猗園的亭臺樓閣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雖然以明代建築為主,亭臺樓閣,建築平面形式多種多樣,立體造型變化多端,體現江南園林建築精巧自由活潑的特點。屋面小瓦筒瓦,屋脊花色鏤空,各種鬥拱、飛簷翹角、門窗式樣、雕刻裝飾,油漆粉刷色彩簡樸素雅,具有明代園林建築藝術風格。1978年我曾經遊過這所園林,惜乎當時沒有帶照相機,沒有留下任何影像資料。2010年應南翔老鎮長王其興之邀,再次與學會同仁重遊古猗園,留下了難忘記憶,今天再次去古猗園,真感到中國古典園林在美學上重視藝術意境的創造。在美學上園境和詩境、畫境是共通的,有共同之處。園林的意境,也不是一個孤立的物象,不是孤立的一座建築,不是有限的一片風景,而是要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這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能使孤立、靜止的物象生動豐富起來,給予遊覽者更充分的美的感受,並能激發觀賞者心靈意趣的釋放,喚起審美邈思,促成意偕境生。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古猗園,江南園林,明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