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眷村改建「走味」 民眾嘆將軍找不到回家路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臺灣眷村改建「走味」 民眾嘆將軍找不到回家路

    屏東文化處委託有關單位經營的眷舍,多數改為餐廳,餐廳是否仍有眷村的原味,引起不少討論。 記者翁禎霞/攝影

屏東勝利新村的地標被遺忘在路邊。 記者翁禎霞/攝影

  中新網4月15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當局近年積極改建眷村(國民黨老兵及眷屬聚居村),部分縣市也推動眷村文化保留和再造,但部分在改造過程中,眷村文化「走味」 ,更有人嘆「將軍找不到路回家」。

  賣境外食物 變不夜城

  臺灣屏東的眷村歷史建築位於中山路兩側,原屬於勝利新村及崇仁新村的眷舍,過去都是官舍,將軍特別多,因此又被稱為「將軍村」。配合改造腳步,臺灣防務部門採逐步交屋,目前縣府已收回20餘幢,逐一委外經營。但新進駐的商家不了解老屋,現場賣的是海外食物,掛的是海外照片,還被年輕人形容是「不夜城」,讓老眷村人更嘆,「老屋的靈魂全沒了,只剩下做生意」。

  目前承租的商家中,僅少數非以營利為目的的承租戶,努力展現老房子的特色,屏東縣文化處長徐芬春表示,由於防務部門的交屋速度緩慢,文化處只能以街區振興為優先,承租戶在裝修時必須尊重歷史建築,營利是永續經營不得不的方式,文化處也會擇優進駐,並定期稽核。

  很多流浪貓、狗住進老屋

  高雄市府文化局將左營區的明德、建業及合群眷村列為眷村文化保留區、眷村文化景觀保留區,但是部分老屋修建問題一直未解決,讓當地人擔心成了「流浪動物之家」。

  高雄市明建裡裡長劉東海表示,明德、建業及合群眷村,以前住的多半是高階軍官,明德眷村更因有將軍居住,被稱為「海軍將軍村」。這些房子大又豪華,多屬日式建築,有的還用紅磚蓋房,外圍有低矮樹叢圍牆,風貌特殊。

  然而,部分老屋列為眷村文化保留區後,雖免於被拆,卻因過度老舊,常見屋頂瓦片鬆動或木頭被白蟻咬噬。劉東海說,自從榮民(老兵)及眷屬搬離後,很多流浪貓、狗更開始「侵佔」房子,庭院中甚至常貓屍,若屍體都未處理,任其腐爛,那麼,眷村的環境只會越來越糟。

相關焦點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組圖)
    沒有未來的眷村?  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但近10年來,因為眷村慢慢消失,30歲以下的人很少出自眷村,都是50歲以上的較多。
  • 臺灣眷村文化
    另一方面,若以單身榮民一戶一人計算,則僅不到10萬榮民居住於眷村。   面積2000公頃,以外省人居住為主的眷村分布全臺灣各縣市,其中以桃園縣最多,居次為臺北市。若包含已改建混住者,全臺灣的眷村面積超過2000公頃,平均一座眷村面積約達2.27公頃左右。其中,仍多數未改建,其建物與次文化呈現與緊鄰城市相當不同的風貌。
  • 臺灣眷村文化紀實
    臺灣的眷村,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的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廣義而言,眷村也包含退伍軍人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
  • 臺中清泉崗旁的慢速生活:老兵凋零眷村走味
    (中評社鄧木卿攝)中評社臺中7月24日電(記者鄧木卿)國民黨主席選舉落幕後,被視為鐵票區的臺中市大雅區忠義裡眷村投票率創新低,曾任2屆的原臺中縣議員(平地原住民、大雅人)洪金福和忠義裡長林義木說,原住民人口愈來愈多,快要佔滿老榮民的房子,人口消長見證社區的興衰,不過也讓文化更多元。
  • 特稿| 飲不到的長江水:臺灣眷村人的大江大海
    如果你在中國知網上搜索,「臺灣」和「身份認同」,會出現325條結果。有關臺灣民眾的身份認同的討論從未停止。2016年,臺灣競爭力論壇公布的、臺灣民眾身份認同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為61%。
  • 飲不到的長江水:臺灣眷村人的大江大海
    臺灣眷村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在整個臺灣,散落著879個眷村,它們或隱匿與鬧市之中,或早已變成一張黑白照片。不論現在如何,在當時那個顛沛流離的時代中,眷村是中有太多令人難忘的故事。而田扶搖飾演的朱保全一家,也是眷村中的一份子。
  • 臺灣眷村人的回家路!
    今年的春晚上有一個《回家》的小品,講的是臺灣回山東過年的故事。小時候在家鄉分別的兩人,幾十年後再次相見,只是「相見不相識」。這個小品很好的講述了這幾十年來臺灣眷村人的尋親故事。1949年,有100多萬人到了臺灣,他們住的地方被稱為「眷村」,在這裡出了很多的名人,有作家、有演員、有歌手、有政治人物。
  • 臺灣17位將軍曾住之眷村頻遭盜賊騷擾 現境悽涼(圖)
    臺灣17位將軍曾住之眷村頻遭盜賊騷擾 現境悽涼(圖) 2010年11月01日 15:01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蔡英文看眷村電影偷哭 稱綠營和外省人情誼走味
    環球網12月1日消息,臺灣因藍綠對立,每逢選舉時族群議題總免不了被拿來操作一番;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在公開場合承認,早期民進黨和外省人的情誼到了90年代「有點走味」。據臺灣今日新聞網報導,蔡英文11月30日晚間應邀出席《燃燒吧!歐吉桑!》電影特映會,電影敘述老舊眷村「光榮新村」的改建過程,老榮民和現代社會相互磨合,劇情笑中帶淚;導演黃建亮還透露,蔡英文看電影時有偷偷地哭。
  • 從臺灣第一個眷村看外省人鄉愁史
    臺灣「今日新聞」網站近日刊載臺灣藝術大學學生Eureka的文章《蛻變後的四四南村》,講述了臺灣第一個眷村「四四南村」的興衰和記憶,還有衍生出所謂的眷村文化。  1945年日本投降後,臺灣成了國民黨軍隊的後備軍地,1948年時國共內戰越來越激烈,因此撤退來臺的軍人與眷屬也越來越多,當時的聯勤總部就將44兵工廠改建成眷村,也就是「四四南村」,臺灣的第一個眷村。
  • 大陸記者的臺灣印象: 101腳下的樣板眷村
    實際上,這裡也確實曾經面臨拆遷改建的命運。社區居民和臺灣文化界由此發起的眷村文化保存運動讓它一直存留到了今天,並得了個新的身份——「信義公民會館」。臺北人都知道,她的舊名叫做「四四南村」,臺灣北部的第一座眷村。  1948年底,國共內戰進入尾聲。青島的聯勤四十四兵工廠的工人及其眷屬匆匆搭乘太康輪渡海到基隆上岸,繼而遷往臺北市日據時代的日本陸軍庫房暫住。
  • 連江黃岐至馬祖航線首航 大陸新娘嘆回家路終成直線
    原標題:連江黃岐至馬祖航線首航 大陸新娘嘆回家路終成直線  中新社臺灣馬祖12月23日電 題:連江黃岐至馬祖航線首航 大陸新娘嘆回家路終成直線   中新社記者 龍敏 陳小願   23日上午11時,載有89名旅客的「安麒2號」客輪駛離福州港黃岐客運碼頭,航向臺灣馬祖,福州連江縣黃岐至臺灣馬祖白沙客運航線正式通航
  • 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我是純粹的眷村人
    1949年起,為安排自中國大陸各省遷臺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及其眷屬,當局在臺灣興建大量房舍,被稱為「眷村」。據統計,全臺「國防部」列管眷村有886個,住著近十萬眷戶。其中陸軍眷村最多——301個,其次是空軍、聯勤和海軍眷村。1980年代,臺軍方推動老舊眷村改建。到2009年年底,絕大多數眷村已被拆除,這一景觀即將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
  • 臺灣眷村子弟:有人躋身上流有人成黑幫老大
    圖為曾經是眷村的臺北市信義公民會館一角。在1949年前後,國民政府的軍隊在內戰失利,大批官兵隨國民政府撤退赴臺灣,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老百姓也有不少遷徙赴臺,小小的寶島一下子湧入了超過150萬的新住民,堪稱是空前罕見的大移民潮。  在動蕩的政治和衰敗的經濟環境中,政府已無力照顧一般的老百姓,但是對國軍及其眷屬卻不能不想辦法安置,於是在臺灣全省到處找地興建聚落式的克難房舍,不求寬大舒適,但求能讓大批身無長物的家庭擋風避雨。
  • 臺灣作家來南昌講述眷村故事
    「由於眷村傳統上『外省人』意識一直極為強烈,這使得眷村人往往備極艱辛地通過參與經濟生產的過程打入臺灣社會,對於生活在眷村裡的人們來說,眷村是他們在臺灣社會中唯一的生存空間的標識。」     「池魚歸故淵,羈鳥戀舊林」,生活在眷村裡的第一代,第二代們,心心念念的是被眼前這彎淺淺海峽隔斷的故鄉。「眷村裡有著對故土,對遠方家人深深的眷戀。
  • 臺灣寫真:在臺北「101」腳下感受眷村溫情(圖)
    臺灣寫真:在臺北「101」腳下感受眷村溫情(圖) 2008年06月15日 14: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陸遊客觀光團即將於7月赴臺,臺北各行業積極「熱身」。
  •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守望者
    這是眷村曾經的景象,在海峽的對岸--臺灣。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1949年,大量國民黨軍人、軍眷,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無法安置在營房或隨軍移動的眷屬,就暫住在學校、寺廟、農舍或牛棚裡,有的自行搭建了簡陋的臨時住所,這就是眷村。
  • 忠孝東路:臺灣最貴的一條路
    20年前,臺北市的城鄉結合部就是在忠孝東路四段(靠近基隆路口),往東走的忠孝東路五段就是一片稻田,以及許多的軍人眷屬居住的眷村。但是,臺北市政府把市政大樓搬遷到忠孝東路五段旁的信義計劃區,原本的農地在短短的10年內,變成臺北市首要的CBD(中心商業區),菜園稻田大批被改建為101大樓、百貨公司與電影院,這裡也是全亞洲百貨公司最密集的地方。
  • 「眷村」精英――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隨著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評委和歌手走進人們的視線,在眾多評委中有一個人,雖然不是音樂圈出身,也不經常出現在大陸觀眾面前,但卻得到極多的關注,他就是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眷村裡成長的臺灣精英  說起王偉忠,就不得不提到曾經在臺灣社會存在的「眷村」。
  • 高雄左營眷村臺胞到訪北京社區
    中新社發 鄭巧 攝   中新社北京10月15日電 題:高雄左營眷村臺胞到訪北京社區  中新社記者 鄭巧  「北京社區豐富的文化活動,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覺非常熟悉」,臺灣原海軍艦隊司令、退役中將徐忠國15日在北京對中新社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