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眷村文化紀實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臺灣的眷村,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的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廣義而言,眷村也包含退伍軍人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

背景

1945年二戰結束,國民黨政府從日本接收臺灣,當時由於中國大陸戰亂以及國民政府派任、個人投資等多種因素,已逐漸有中國大陸各省人員來臺。1949年,國民黨軍隊在國共內戰中戰敗,大量國民政府黨政官員、公務員、軍隊及各省居民轉往臺灣定居。據統計,1946年臺灣人口610萬,稍後的1950年激增為745萬。其中絕大部分為此階段的新住民。國民黨當局為了解決150萬以上的居民帶來的居住問題,興建房舍或安排宿舍,並將新住民加以群聚於一定範圍,即為現在所知的「眷村」。

早期眷村多位於在市郊並利用日據時期遺留之日人房舍。以數量而言,大量集中在臺北市、臺北縣、桃園縣、新竹市、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等地。在臺軍營區附近也常有眷村,例如海軍左營軍區與臺北松山空軍基地及新竹新竹空軍基地周遭附近。

眷村規模

有研究資料指出,1950年代前後來臺的60萬國民黨軍人,僅有六分之一住於眷村,眷村僅為少數外省軍眷所擁有。不過根據臺灣婦聯會1982年之統計資料顯示,若不包含違建,全臺灣眷村共有879個,98,535戶。其中,若以每戶平均4.47居住人口計,約共有467,316外省人住民居住於眷村,約三成外省人居住於眷村。另一方面,若以單身榮民一戶一人計算,則僅不到10萬榮民居住於眷村。

面積2000公頃,以外省人居住為主的眷村分布全臺灣各縣市,其中以桃園縣最多,居次為臺北市。若包含已改建混住者,全臺灣的眷村面積超過2000公頃,平均一座眷村面積約達2.27公頃左右。其中,仍多數未改建,其建物與次文化呈現與緊鄰城市相當不同的風貌。

 

相關焦點

  • 臺灣眷村文化
    另一方面,若以單身榮民一戶一人計算,則僅不到10萬榮民居住於眷村。   面積2000公頃,以外省人居住為主的眷村分布全臺灣各縣市,其中以桃園縣最多,居次為臺北市。若包含已改建混住者,全臺灣的眷村面積超過2000公頃,平均一座眷村面積約達2.27公頃左右。其中,仍多數未改建,其建物與次文化呈現與緊鄰城市相當不同的風貌。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組圖)
    沒有未來的眷村?  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但近10年來,因為眷村慢慢消失,30歲以下的人很少出自眷村,都是50歲以上的較多。
  •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守望者
    山東廣播電視臺 山東衛視 《五洲四海山東人》:「走進臺灣」系列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守望者http://v.iqilu.com/sdws/wzshsdr/201611/11/
  • 臺灣作家劉臺平攜《眷村》,帶領我院學子品讀眷村文化
    歌聲來自劉臺平先生,他曾任臺灣《中國時報》的記者,也是臺灣資深媒體人、作家。這次,他帶來了新書《眷村》,為我院師生帶來以「臺灣眷村文化——解讀『無根一代』的滄桑歷程」為主題的新書分享會。講到忘情處,他便唱起了歌來。
  • 《五洲四海山東人「走進臺灣」系列 |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
    這是眷村曾經的景象,在海峽的對岸--臺灣。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1949年,大量國民黨軍人、軍眷,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無法安置在營房或隨軍移動的眷屬,就暫住在學校、寺廟、農舍或牛棚裡,有的自行搭建了簡陋的臨時住所,這就是眷村。原本只是想著歇腳的暫住地,心中眷戀的依然是隔海相望的老家。
  • 臺灣眷村文化彩虹眷村進駐中國大陸背後的原因
    彩虹眷村:近日,一家名叫「彩虹眷村」的臺灣餐廳忽然火了起來。朋友圈中隔三差五就會有人曬出到「彩虹眷村」的用餐照。店內是高雅質樸的裝飾風格、乾淨整潔的木質桌椅,就連餐具都是文藝氣息滿滿。這家店主要售賣的是早餐類的食物,以油條、豆漿、豆花、飯糰這一類為主。
  • 漫說臺灣「眷村文化」:一首《橄欖樹》,唱盡離別愁
    眷村是1949—1960年國民黨「轉進」臺灣前後,為安置軍人及其家屬以及一部分難民所建造的臨時性村落。據統計當年興建的正規眷村總共有879個,加上一些違建村落總數應該在900以上。以上是「眷村」的由來。那麼「眷村文化」到底是怎麼回事?眷村人是怎麼生活的呢?我們分幾個方面來說一下。
  • 光陰的故事:解讀臺灣眷村歷史文化
    時光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國民黨撤退來臺的軍人住在「政府」配給的宿舍(眷村),外省軍人及他們的妻小就在這特殊封閉的空間裡,和左鄰右舍延伸了許多有趣的話題,形成了臺灣特有的眷村文化。臺灣中視連續劇《光陰的故事》傳神地描述那個年代的故事,得到觀眾的熱烈共鳴,受歡迎程度就像臺灣去年熱賣電影《海角七號》。
  • 臺灣戲劇裡「眷村」的真實故事
    作為臺灣近代歷史的一個文化符號,眷村越來越多地成為文學影視作品的背景和發生地。今年6月,《寶島一村》將在上海上劇場再次上演。觀劇之前,先讓我們深入了解一下真實的眷村故事吧。。。臺灣眷村紀實:「丟掉的中國」導 讀原意為「隨時要反攻大陸了」而成立的臨時眷村,卻佇立許久,成了近代臺灣重要的歷史地景。
  • 眷村:文化名人的搖籃
    眷村:文化名人的搖籃 他們都是眷村的兒女(從上至下分別為:林青霞、張艾嘉、、胡一虎、侯孝賢、楊德昌。)他們都是眷村的兒女(從上至下分別為:林青霞、張艾嘉、、胡一虎、侯孝賢、楊德昌。)
  • 光陰的故事:解讀臺灣眷村歷史文化(圖)
    被拆得七零八落的眷村小巷時光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國民黨撤退來臺的軍人住在「政府」配給的宿舍(眷村),外省軍人及他們的妻小就在這特殊封閉的空間裡,和左鄰右舍延伸了許多有趣的話題,形成了臺灣特有的眷村文化。
  • 眷村——文化歷史
    今天想給大家講一講眷村的文化歷史。這裡曾有不敢想望的理想之鄉,這是昔人對於「眷村」印象了。黑瓦、紅牆的名作可做代表。那些「土臺客」竟然侵門踏戶、入侵眷村,我們父叔輩的最後堡壘,還要跨海回大陸的思鄉遠夢呢,怎容許本省人向我們姊妹示愛求婚啊?於是,電影裡,眷村巷弄就演出追逐打鬥了,匕首棍棒齊飛,眷村男孩怒髮衝冠了,外來的本省男孩噤若寒蟬,奔逃在猶若迷宮般的眷村巷弄之間呢,急欲尋以出.....眷村的文化歷史傳播甚廣,還有以眷村為主題的主題餐廳啊,顯得古老、溫馨,文化氣息濃厚,令人想去眷村探一探,訪一訪呢。
  • 從彩虹眷村、桃園眷村分析消費升級時代下的早餐文化
    眾多的餐飲品牌,開始不斷的思考,如何對現有的品牌文化進行提升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自我實現的需求;如何通過品牌文化佔據消費者的心智,進而在消費者心中擁有一席之地。打破傳統早餐經營模式類似於彩虹眷村、桃園眷村這樣的店鋪就是在消費趨勢下催生的產物。由桃園眷村原班團隊打造出來的彩虹眷村,採用的也是全時段經營策略,打破了傳統早餐店的經營思維。
  • 眷村,見證臺灣50年
    孩子的教育更讓眷村人操心。楊先生告訴記者,由於當時每家都有五六個孩子,教育開銷很大,無奈的父母只好手把手地教孩子用樹枝在沙子上寫字,省下紙筆錢用來交學費。講到這裡,楊先生不無感慨地說:「在眷村,我接觸到不同省籍的文化。大陸講艱苦奮鬥,實際上這也是我們眷村的精神。」
  • 「眷村」精英――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沒有地下文化,就沒有地上文化,如果現在不鼓勵年青人創作,未來華語音樂就會失去奇蹟」――王偉忠 (圖片來源:中國華藝廣播公司隨著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評委和歌手走進人們的視線,在眾多評委中有一個人,雖然不是音樂圈出身,也不經常出現在大陸觀眾面前,但卻得到極多的關注,他就是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眷村裡成長的臺灣精英  說起王偉忠,就不得不提到曾經在臺灣社會存在的「眷村」。
  • 眷村文化節邁第5年 郝龍斌盼其成臺灣文化支柱
    中新網10月27日電 據「中央社」報導,臺北眷村文化節今年邁入第5年,身為眷村子弟的臺北市長郝龍斌27日表示,希望眷村中互助的傳統能融合於臺灣,成為臺灣文化重要支柱。  2010臺北眷村文化節記者會今天在市政大樓1樓舉行。
  • 臺灣寫真:臺灣眷村菜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臺北10月24日電 題:臺灣眷村菜的「變」與「不變」  中新社記者 冽瑋 陳立宇  作為歷史見證,臺灣眷村難逃在都市圈地潮下消失殆盡的命運。其衍生的副產品「眷村菜」,卻未隨之成為絕響。在臺灣餐飲界另闢蹊徑,自成一家。
  • 臺灣紀事:眷村、榮民、老芋仔
    原來的臺灣國軍公有眷村達530座,若包含非軍有及混住(不包含違建),臺灣則共有879座眷村。其中桃園最多,約佔80處。其次則為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等都會縣市。「眷村」類同大陸的「大院」,不同的是大陸「大院」裡住著意氣風發的勝利者。而臺灣「眷村」裡擠在一起的是落荒而逃的失敗者,他們的孩子怕被「眷村」外的孩子欺負只能抱團互助自成一體。
  • 臺灣眷村: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流離
    過去眷村都在部隊或相關單位附近,而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眷村四周慢慢被高樓大廈所包圍,老舊的眷村反而給人一種城中村的感覺,再加上外省第二代、第三代慢慢走出村子,進入臺灣主流社會,村子裡慢慢只剩下些來臺灣後一直沒結婚,年紀老邁的老兵,眷村難免給人一種悽涼殘破的感覺。
  • 從臺灣第一個眷村看外省人鄉愁史
    臺灣「今日新聞」網站近日刊載臺灣藝術大學學生Eureka的文章《蛻變後的四四南村》,講述了臺灣第一個眷村「四四南村」的興衰和記憶,還有衍生出所謂的眷村文化。  1945年日本投降後,臺灣成了國民黨軍隊的後備軍地,1948年時國共內戰越來越激烈,因此撤退來臺的軍人與眷屬也越來越多,當時的聯勤總部就將44兵工廠改建成眷村,也就是「四四南村」,臺灣的第一個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