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臺灣「眷村文化」:一首《橄欖樹》,唱盡離別愁

2020-12-15 娛樂胡咧咧

經常看臺綜的朋友應該「眷村」這個詞彙並不陌生,從90年代的《龍兄虎弟》到00年代的《康熙來了》,再到現在的《小明星大跟班》,「眷村」的提及率非常高,許多大牌主持人、製作人都出生自眷村。

教父級臺綜製作人王偉忠就是眷村人,出生於嘉義「建國二村」,前兩年大罵唐從聖的大佬級主持人徐乃麟,出生於「社國新村」,林青霞9歲前就在那裡生活,綜藝大哥大張菲、「巫妖王」費玉清都出生自眷村。

說來說去「眷村」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眷村」不是一個村,眷村是近1000個村落的統稱。前幾天看到網上一個報導,說王偉忠、林青霞、鄧麗君等大明星都來自一個村——眷村,差點笑掉大牙:作者真的以為眷村是類似於「龐各莊」的一個村。

眷村是1949—1960年國民黨「轉進」臺灣前後,為安置軍人及其家屬以及一部分難民所建造的臨時性村落。

1946年臺灣總人口約610萬,至1950年人口激增至745萬,新增了135萬人口,加上1945年後主動跑去臺灣的軍民,近150萬人口都是外來者,臺當局為解決這150萬人口的住房問題,籌建了一些宿舍類住所,按軍種、職業、特性等分配居民,以為大多數居民都是官兵或者官兵家眷,所以這些地方就統稱「眷村」。

據統計當年興建的正規眷村總共有879個,加上一些違建村落總數應該在900以上。

以上是「眷村」的由來。那麼「眷村文化」到底是怎麼回事?眷村人是怎麼生活的呢?我們分幾個方面來說一下。

眷村人的生活條件很多人把「眷村」跟「大院」聯繫到一塊,以為官兵家眷嘛生活應該比一般老百姓好,其實不然,眷村的生活條件是非常差的,因為眷村大多建在山腳或者半山腰,本身地方就很狹小,所以眷村房屋往往非常密集,一個挨一個,這也導致了每個家庭的房子都不大。

徐乃麟在《康熙來了》上說自己老家只有五坪大,也就是16.5平方米。一家5口都擠在這一個房間裡,餐廳、客廳、臥室都在一個地方。

16.5平住兩個人已經勉強,五六個人更是窘迫難堪,所以有條件的家庭往往會加蓋擴充一下,比如邰智源家就加蓋了一個廁所。

那件事發生在1987年左右,花了兩萬臺幣。蓋個廁所要花兩萬臺幣,可見當時的居住條件有多緊張!

這還是正規的眷村,違建的村落條件就更差了。比如孫鵬的老家就在南機場周圍,20來個村落全部都是違建,大家住大雜院,比眷村生活還苦。

邰智源家為什麼要蓋廁所呢?因為眷村家裡沒有廁所,人多地少能省則省,每個村子裡都有一個公共廁所。

飲食文化上因為村民大多來自五湖四海,湖南、四川、山東、河南等各地人雜居,所以慢慢形成了很多美食,直到現在臺灣的美食文化仍然很出名。

不過早期因為大多數眷民都沒錢,物資也匱乏,所以吃不到什麼好東西。這也是為什麼好多演藝圈大哥成名後仍然對美食有很深的執念。

穿戴方面就更慘了,徐乃麟一直到小學4年前都沒穿過鞋子,小孩子不上學的時候在村裡只穿一條內褲。

所以當時好多家庭為了補貼家用都會接一些工廠派發的散碎工作,號稱「家庭即工廠」。

2、眷村人的生活狀態

眷村人的生活狀態,代與代之間是分裂的。

第一代眷村人(成年隨軍赴臺)的生活狀態簡直一言難盡,只能用一個「苦」字形容。

這個「苦」的內涵就太大了,生活條件差、生活不穩定,以及濃濃的思鄉情。

在眷村剛剛成立的那十幾年,因為特定原因,一代人篤定自己很快就會回老家,眷村只是個臨時住所,所以養成了一個「怪癖」:每天睡醒後都會把東西打包隨時準備走人。

大概到60年代末這個習慣才改掉,大家逐漸意識到回家沒希望了。

這段時間眷村人的思鄉之情非常濃厚,余光中的《鄉愁四韻》感到了一代又一代的臺灣人,齊豫的《橄欖樹》則唱盡了眷村人的離別愁。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

這首《橄欖樹》剛出的時候還是一首禁歌,原因就很荒誕,因為「我的故鄉在遠方」被質疑影射什麼東西,臺當局的脆弱和文化禁錮可見一斑。

正如歌裡所唱,第一代眷村人堪稱「流浪的孤兒」,他們不屬於臺灣,因為是外來人,也不屬於大陸,因為已經回不去了,他們仿佛已經被世界遺棄了。

僅僅一個「思鄉」不足以概括一代人的悽涼,實際上很多人來臺灣的時候丈夫/妻子因各種原因走散、死亡,一個人在眷村生活了幾十年,孤苦伶仃,無依無靠,連房子都沒有,住在當地留存的殘破建築裡直到死去。

但是對於眷村二代民來說,生活就沒那麼難堪了,因為一出生就是這種條件,很早就習慣了。

眷村小孩有三大愛好:打架、把妹、偷東西。礙於篇幅今天就講到這裡,我們下篇文章繼續分享「眷村文化」。

相關焦點

  •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守望者
    山東廣播電視臺 山東衛視 《五洲四海山東人》:「走進臺灣」系列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守望者http但年復一年,命運和這些人開了一次次玩笑,眷村最終還是成了異鄉的家。    他,臺灣出生的第二代山東人,見證了寶島獨特的眷村文化,他曾經居住的眷村居民全部來自山東青島,他的願望是守望眷村文化,發掘眷村價值。他就是本期節目的主人公--高華國,祖籍山東青島,來自臺灣彰化市中興莊眷村,他是這裡的最後一任村長。
  • 臺灣作家劉臺平攜《眷村》,帶領我院學子品讀眷村文化
    歌聲來自劉臺平先生,他曾任臺灣《中國時報》的記者,也是臺灣資深媒體人、作家。這次,他帶來了新書《眷村》,為我院師生帶來以「臺灣眷村文化——解讀『無根一代』的滄桑歷程」為主題的新書分享會。講到忘情處,他便唱起了歌來。
  • 臺灣眷村文化
    另一方面,若以單身榮民一戶一人計算,則僅不到10萬榮民居住於眷村。   面積2000公頃,以外省人居住為主的眷村分布全臺灣各縣市,其中以桃園縣最多,居次為臺北市。若包含已改建混住者,全臺灣的眷村面積超過2000公頃,平均一座眷村面積約達2.27公頃左右。其中,仍多數未改建,其建物與次文化呈現與緊鄰城市相當不同的風貌。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組圖)
    沒有未來的眷村?  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但近10年來,因為眷村慢慢消失,30歲以下的人很少出自眷村,都是50歲以上的較多。
  • 臺灣眷村文化紀實
    臺灣的眷村,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的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廣義而言,眷村也包含退伍軍人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
  • 最近挺火的古風歌《忘川彼岸》歌詞句句虐心,唱盡人間的離別
    最近,有一首歌一直在「炫色映像」的曲庫裡待發,這就是一首唱盡人生離別的古風歌曲《忘川彼岸》。這首歌被我們選用,是因為它早已在抖音和各大音樂平臺被眾多網友翻唱,實在是太火了。零一九零貳而他的演唱者是一位名叫「零一九零貳」的男歌手,這個擁有低啞嗓音的男生,唱的《忘川彼岸》令人聽一次就「上頭」了。
  • 光陰的故事:解讀臺灣眷村歷史文化
    時光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國民黨撤退來臺的軍人住在「政府」配給的宿舍(眷村),外省軍人及他們的妻小就在這特殊封閉的空間裡,和左鄰右舍延伸了許多有趣的話題,形成了臺灣特有的眷村文化。臺灣中視連續劇《光陰的故事》傳神地描述那個年代的故事,得到觀眾的熱烈共鳴,受歡迎程度就像臺灣去年熱賣電影《海角七號》。
  • 《五洲四海山東人「走進臺灣」系列 |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
    這是眷村曾經的景象,在海峽的對岸--臺灣。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1949年,大量國民黨軍人、軍眷,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無法安置在營房或隨軍移動的眷屬,就暫住在學校、寺廟、農舍或牛棚裡,有的自行搭建了簡陋的臨時住所,這就是眷村。原本只是想著歇腳的暫住地,心中眷戀的依然是隔海相望的老家。
  • 臺灣眷村文化彩虹眷村進駐中國大陸背後的原因
    彩虹眷村:近日,一家名叫「彩虹眷村」的臺灣餐廳忽然火了起來。朋友圈中隔三差五就會有人曬出到「彩虹眷村」的用餐照。店內是高雅質樸的裝飾風格、乾淨整潔的木質桌椅,就連餐具都是文藝氣息滿滿。這家店主要售賣的是早餐類的食物,以油條、豆漿、豆花、飯糰這一類為主。
  • 在眷村,跟隨賴聲川看臺灣那些年
    去年,一本講述臺灣最近30年歷史的書很火,《我們臺灣這些年》。其實,這樣的書賴聲川和王偉忠也「寫」過,2008年創作舞臺劇《寶島一村》。用三個半小時,講兩代人、三戶人家故事,說盡了將近60年的笑淚過往。繼2009年、2010年的大陸巡演後,11月,《寶島一村》又將開啟今年的大陸巡演之旅,深圳、瀋陽、長沙、北京、上海、合肥六座城市先後展開。
  • 齊豫:橄欖樹一直在幻化
    我不止一次說,老師你能不能再寫一首像《橄欖樹》這樣的歌,老師說,這樣渾然天成的東西,是沒有辦法被模仿的,我自己都沒法再寫一首《橄欖樹》。」 《橄欖樹》的旋律朗朗上口,但其實並不簡單,「《橄欖樹》真的是很特別,它聽起來很簡單,唱起來不簡單,彈奏起來也不簡單,不看譜的話,很多樂手都會彈錯。上次我去《歌手》的時候,大家有測試,看誰進歌進得對,結果沒有一個進對。
  • 臺灣眷村: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流離
    過去眷村都在部隊或相關單位附近,而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眷村四周慢慢被高樓大廈所包圍,老舊的眷村反而給人一種城中村的感覺,再加上外省第二代、第三代慢慢走出村子,進入臺灣主流社會,村子裡慢慢只剩下些來臺灣後一直沒結婚,年紀老邁的老兵,眷村難免給人一種悽涼殘破的感覺。
  • 眷村,見證臺灣50年
    孩子的教育更讓眷村人操心。楊先生告訴記者,由於當時每家都有五六個孩子,教育開銷很大,無奈的父母只好手把手地教孩子用樹枝在沙子上寫字,省下紙筆錢用來交學費。講到這裡,楊先生不無感慨地說:「在眷村,我接觸到不同省籍的文化。大陸講艱苦奮鬥,實際上這也是我們眷村的精神。」
  • 臺灣紀事:眷村、榮民、老芋仔
    原來的臺灣國軍公有眷村達530座,若包含非軍有及混住(不包含違建),臺灣則共有879座眷村。其中桃園最多,約佔80處。其次則為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等都會縣市。「眷村」類同大陸的「大院」,不同的是大陸「大院」裡住著意氣風發的勝利者。而臺灣「眷村」裡擠在一起的是落荒而逃的失敗者,他們的孩子怕被「眷村」外的孩子欺負只能抱團互助自成一體。
  • 家園「眷」戀——臺灣舉行「眷村子弟回娘家」活動
    原標題:家園「眷」戀——臺灣舉行「眷村子弟回娘家」活動  新華網高雄3月29日電(記者陳思武 李寒芳)從上海到臺北,從美國到歐洲,從島內到島外……百餘名各行各業代表人士兩日來重聚高雄左營,談起父兄和自己一代的眷村記憶,喚醒臺灣人的家園眷戀。
  • 臺灣遊赴眷村尋找歷史的痕跡
    核心提示:眷村在臺灣,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六十年後這裡已凋零,但它孕育的人才和影響力,意外地成為臺灣軟實力的亮點。眷村走出了大量名人,成為當今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細數臺灣眷村名人「那點事兒」
    至此,這一部講述臺灣眷村故事的話劇,已經在大陸多個城市成功上演。此劇乃臺灣「話劇大師」賴聲川和「綜藝教父」王偉忠共同「記憶」的創作結晶,將近來在臺灣興起的「眷村文化熱」帶到大陸,並持續延燒。  眷村在臺灣形成於1949年後,不單是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落戶、居住處,更是包含了根植於臺灣本土文化孕育而成的族群文化。
  • 從臺灣第一個眷村看外省人鄉愁史
    臺灣「今日新聞」網站近日刊載臺灣藝術大學學生Eureka的文章《蛻變後的四四南村》,講述了臺灣第一個眷村「四四南村」的興衰和記憶,還有衍生出所謂的眷村文化。卻從漲紅的臉龐,看見亂世裡的惶恐與遠離家鄉的滄桑,改不掉的口音、甩不走的鄉愁,閉上眼儘是家鄉的親人,爭開眼身卻遠在臺灣,一個遠離家人的島嶼。   他們就是所稱的「外省人」,居住在一個名叫「眷村」的地方。
  • 眷村味道,兩代人的鄉愁印記
    眷村,臺灣歷史最獨特的產物之一,近些年越來越多為海峽對岸的人們所知。一些觀眾從前些年還熱鬧的臺灣綜藝中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楊德昌回顧著自己成長的經歷,在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讓少年Honey遊走在眷村與本省少年幫派之間,卻最終不幸殞命;齊豫用一首一度被禁的《橄欖樹》大聲唱出內心困惑"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為什麼他們(眷村子弟)沒有將這塊土地視為此生落腳處……原因無他,清明節的時候,他們並無墳可上"(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
  • 詞人和李商隱齊名,一首唐詞卻寫盡讓人心酸的離別之苦
    又比如說他寫「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更是把抒情主人公的相思等待之情描繪得淋漓盡致。這個詞人一生都沒怎麼做上官,天涯羈旅人生也是相當悲苦。在他30歲的這一年,為了求得更好的前程,他不得不和戀人分手,寫出了一首表達離愁別恨的經典詩詞。讓今天的我們讀到,很容易想起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