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作家來南昌講述眷村故事
劉臺平攜書《眷村》作客青苑書店,希望將眷村回憶傳下去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在激蕩的洪流中漂移不定,最後被衝到了陌生島嶼的陌生村落,重新開始一段人生。半個多世紀裡,他們漸漸融入這片土地,與之一起變化、成長。 在臺灣,他們被人稱作外省人;回到大陸老家探親,被人稱作臺灣人。哪裡是他們的家鄉呢?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組圖)
沒有未來的眷村? 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但近10年來,因為眷村慢慢消失,30歲以下的人很少出自眷村,都是50歲以上的較多。
-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守望者
山東廣播電視臺 山東衛視 《五洲四海山東人》:「走進臺灣」系列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守望者http但年復一年,命運和這些人開了一次次玩笑,眷村最終還是成了異鄉的家。 他,臺灣出生的第二代山東人,見證了寶島獨特的眷村文化,他曾經居住的眷村居民全部來自山東青島,他的願望是守望眷村文化,發掘眷村價值。他就是本期節目的主人公--高華國,祖籍山東青島,來自臺灣彰化市中興莊眷村,他是這裡的最後一任村長。
-
臺灣眷村文化
另一方面,若以單身榮民一戶一人計算,則僅不到10萬榮民居住於眷村。 面積2000公頃,以外省人居住為主的眷村分布全臺灣各縣市,其中以桃園縣最多,居次為臺北市。若包含已改建混住者,全臺灣的眷村面積超過2000公頃,平均一座眷村面積約達2.27公頃左右。其中,仍多數未改建,其建物與次文化呈現與緊鄰城市相當不同的風貌。
-
臺灣眷村文化紀實
臺灣的眷村,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的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廣義而言,眷村也包含退伍軍人與眷屬自行興建的大範圍違建。
-
《五洲四海山東人「走進臺灣」系列 | 高華國:臺灣「眷村文化」的...
這是眷村曾經的景象,在海峽的對岸--臺灣。眷村並不是真正的村子,而是臺灣當局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給軍人家屬安排的居住地,是時代的產物。1949年,大量國民黨軍人、軍眷,隨國民黨政權遷往臺灣,無法安置在營房或隨軍移動的眷屬,就暫住在學校、寺廟、農舍或牛棚裡,有的自行搭建了簡陋的臨時住所,這就是眷村。原本只是想著歇腳的暫住地,心中眷戀的依然是隔海相望的老家。
-
臺灣眷村文化彩虹眷村進駐中國大陸背後的原因
彩虹眷村:近日,一家名叫「彩虹眷村」的臺灣餐廳忽然火了起來。朋友圈中隔三差五就會有人曬出到「彩虹眷村」的用餐照。店內是高雅質樸的裝飾風格、乾淨整潔的木質桌椅,就連餐具都是文藝氣息滿滿。這家店主要售賣的是早餐類的食物,以油條、豆漿、豆花、飯糰這一類為主。
-
臺灣戲劇裡「眷村」的真實故事
作為臺灣近代歷史的一個文化符號,眷村越來越多地成為文學影視作品的背景和發生地。今年6月,《寶島一村》將在上海上劇場再次上演。觀劇之前,先讓我們深入了解一下真實的眷村故事吧。。。臺灣眷村紀實:「丟掉的中國」導 讀原意為「隨時要反攻大陸了」而成立的臨時眷村,卻佇立許久,成了近代臺灣重要的歷史地景。
-
FM|告別眷村:臺灣女作家朱天衣回憶眷村故事
作者簡介朱天衣:臺灣作家朱西寧與翻譯家劉慕沙的三女兒,與姐姐朱天文、朱天心在文壇有「朱家三姐妹」之稱。,當時臺灣還處在「戒嚴」時期,結夥搶劫是可以槍斃的,後來直至我們搬離眷村,都沒再看到他,我真的不知道他後來是如何了。
-
聶豹:有核、有品和有力是桃園眷村產品文化的根源
桃園眷村(需求面積:200-300平方米),一個賣豆漿油條的早餐品牌,卻做著24小時的生意,卻要求包括產品在內的所有餐廳元素都自成風景。看上去如此另類的餐飲品牌,有人願意為Ta排隊兩個小時,只為一杯豆漿、一根油條;也有人不惜花大量時間,在這裡尋找地道的臺灣文化。
-
大陸記者的臺灣印象: 101腳下的樣板眷村
社區居民和臺灣文化界由此發起的眷村文化保存運動讓它一直存留到了今天,並得了個新的身份——「信義公民會館」。臺北人都知道,她的舊名叫做「四四南村」,臺灣北部的第一座眷村。 1948年底,國共內戰進入尾聲。青島的聯勤四十四兵工廠的工人及其眷屬匆匆搭乘太康輪渡海到基隆上岸,繼而遷往臺北市日據時代的日本陸軍庫房暫住。因居住地位於四四兵工廠之南,故名四四南村,當地居民多以「南村」稱呼之。
-
眷村——文化歷史
今天想給大家講一講眷村的文化歷史。這裡曾有不敢想望的理想之鄉,這是昔人對於「眷村」印象了。黑瓦、紅牆的名作可做代表。那些「土臺客」竟然侵門踏戶、入侵眷村,我們父叔輩的最後堡壘,還要跨海回大陸的思鄉遠夢呢,怎容許本省人向我們姊妹示愛求婚啊?於是,電影裡,眷村巷弄就演出追逐打鬥了,匕首棍棒齊飛,眷村男孩怒髮衝冠了,外來的本省男孩噤若寒蟬,奔逃在猶若迷宮般的眷村巷弄之間呢,急欲尋以出.....眷村的文化歷史傳播甚廣,還有以眷村為主題的主題餐廳啊,顯得古老、溫馨,文化氣息濃厚,令人想去眷村探一探,訪一訪呢。
-
眷村:文化名人的搖籃
眷村:文化名人的搖籃 他們都是眷村的兒女(從上至下分別為:林青霞、張艾嘉、、胡一虎、侯孝賢、楊德昌。)他們都是眷村的兒女(從上至下分別為:林青霞、張艾嘉、、胡一虎、侯孝賢、楊德昌。)
-
從彩虹眷村、桃園眷村分析消費升級時代下的早餐文化
眾多的餐飲品牌,開始不斷的思考,如何對現有的品牌文化進行提升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自我實現的需求;如何通過品牌文化佔據消費者的心智,進而在消費者心中擁有一席之地。打破傳統早餐經營模式類似於彩虹眷村、桃園眷村這樣的店鋪就是在消費趨勢下催生的產物。由桃園眷村原班團隊打造出來的彩虹眷村,採用的也是全時段經營策略,打破了傳統早餐店的經營思維。
-
細數臺灣眷村名人「那點事兒」
至此,這一部講述臺灣眷村故事的話劇,已經在大陸多個城市成功上演。此劇乃臺灣「話劇大師」賴聲川和「綜藝教父」王偉忠共同「記憶」的創作結晶,將近來在臺灣興起的「眷村文化熱」帶到大陸,並持續延燒。 眷村在臺灣形成於1949年後,不單是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所落戶、居住處,更是包含了根植於臺灣本土文化孕育而成的族群文化。
-
臺灣遊赴眷村尋找歷史的痕跡
核心提示:眷村在臺灣,通常是指1949年起至1960年代於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政府,為了安排被迫自中國大陸各省遷徙至臺灣的國民黨軍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房舍。六十年後這裡已凋零,但它孕育的人才和影響力,意外地成為臺灣軟實力的亮點。眷村走出了大量名人,成為當今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眷村,見證臺灣50年
孩子的教育更讓眷村人操心。楊先生告訴記者,由於當時每家都有五六個孩子,教育開銷很大,無奈的父母只好手把手地教孩子用樹枝在沙子上寫字,省下紙筆錢用來交學費。講到這裡,楊先生不無感慨地說:「在眷村,我接觸到不同省籍的文化。大陸講艱苦奮鬥,實際上這也是我們眷村的精神。」
-
漫說臺灣「眷村文化」:一首《橄欖樹》,唱盡離別愁
眷村是1949—1960年國民黨「轉進」臺灣前後,為安置軍人及其家屬以及一部分難民所建造的臨時性村落。據統計當年興建的正規眷村總共有879個,加上一些違建村落總數應該在900以上。以上是「眷村」的由來。那麼「眷村文化」到底是怎麼回事?眷村人是怎麼生活的呢?我們分幾個方面來說一下。
-
「眷村」精英――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沒有地下文化,就沒有地上文化,如果現在不鼓勵年青人創作,未來華語音樂就會失去奇蹟」――王偉忠 (圖片來源:中國華藝廣播公司隨著節目的熱播,越來越多的評委和歌手走進人們的視線,在眾多評委中有一個人,雖然不是音樂圈出身,也不經常出現在大陸觀眾面前,但卻得到極多的關注,他就是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 眷村裡成長的臺灣精英 說起王偉忠,就不得不提到曾經在臺灣社會存在的「眷村」。
-
臺灣紀事:眷村、榮民、老芋仔
原來的臺灣國軍公有眷村達530座,若包含非軍有及混住(不包含違建),臺灣則共有879座眷村。其中桃園最多,約佔80處。其次則為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高雄等都會縣市。「眷村」類同大陸的「大院」,不同的是大陸「大院」裡住著意氣風發的勝利者。而臺灣「眷村」裡擠在一起的是落荒而逃的失敗者,他們的孩子怕被「眷村」外的孩子欺負只能抱團互助自成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