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們在採摘黑莓。
揚州網訊 (記者 周晗)在秀美的儀徵馬集鎮,千畝黑莓園裡的黑莓最近熟了。綠色枝葉間,紅果朝天指、黑果壓彎枝,滿園的果子如繁星點點,吸引著遊客前來。
6月23日,2020「蘇韻鄉情」鄉村休閒旅遊農業(揚州)專場推介暨首屆江蘇省黑莓文化節活動在此拉開帷幕。依靠黑莓種植、黑莓深加工、農事體驗與觀光旅遊等農旅融合項目,長在丘陵山區上的這片黑莓產業融合發展基地,每年引來遊客8萬餘人次。
如今,這種農旅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農業觀光體驗園區和基地,已遍布揚州城鄉大地。據初步統計,2019年全市共有休閒觀光農業經營主體630個,接待遊客人數達1400多萬人次,營業及帶動性收入達66億元。
以莓為媒 小小黑莓變「網紅」
「一顆優質黑莓的誕生,要經歷無數次嚴苛的考驗,現在已進入成熟期,大家儘管放心採摘。」當天上午九時,雖然下著雨,但遊客們熱情不減。工作人員帶領穿著雨衣的遊客,穿梭在色彩斑斕的黑莓樹叢間。另一邊,不少遊客打開了手機,向網友們直播這如畫的田野風光。
「因為疫情,出門遠行旅遊不太安全,鄉村休閒旅遊無疑是最佳選擇。」現場一位遊客感慨說,鄉村地廣人少、空氣新鮮、生態優美,正是放鬆心情的好去處。
據黑莓產業融合發展基地負責人徐厚軍介紹,截至當天下午,僅通過網絡直播,就實現黑莓銷售收入40萬元。
小小黑莓,何以產生巨大吸金能量?
「別小看這個不起眼的漿果,背後可是一個大產業。」徐厚軍介紹,當地黑莓種植已有八九年,最初是合心村67戶農戶成立合作社小規模種黑莓,後來與百匯園集團合作,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圍繞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目標,對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開展深度合作,不僅開發出了黑莓果肉果汁飲品、黑莓原漿、黑莓果醬、黑莓凍乾粉等系列產品,同時還研發了黑莓花青素提取等深加工生產技術。
如今,馬集黑莓種植企業(農民合作社)已達14家,涉及二三次產業領域的精深加工和文旅融合企業20家,發展黑莓標準化種植基地3000畝,帶動周邊300多農戶畝增收入5000元以上,並已形成了「產業聯農融合,效益延伸共享」的新型農旅產業融合發展基地,線下吸引遊客8萬多人次研學觀光、採摘休閒,線上引流直播帶貨,每年實現綜合收入過億元。
去年,馬集被確定為江蘇省黑莓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農業產業化省級示範聯合體。小小黑莓變「網紅」,已在這裡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農旅融合 田園大地「寫滿詩歌」
位於揚州西郊的潤德菲爾莊園,雨水掩不住花果香氣。記者昨從入口一路深入,茶園、草莓園、玫瑰紅油桃園、水晶梨園、水蜜桃園、葡萄園……紅黃綠白各色果子掛滿枝頭,不少果樹的腰部掛著文化名片——那是詩人們留下的墨跡。莊園主王璘介紹,潤德菲爾莊園以「農業+文化」的理念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經常舉辦「鄉村音樂水果節」、「寫滿詩歌的大地」詩歌散文攝影大賽、「花海詩會」等活動,產生了農旅文化效應。目前這個莊園已成為揚州市唯一一家民間最佳閱讀基地,一些文人墨客則將這一方千畝莊園譽為「寫滿詩歌的大地」。
近年來,揚州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發展鄉村休閒旅遊農業,充分發掘稻田溼地、油菜花海、森林氧吧等綠色生態價值,拓展出農業+文化、農業+教育、農業+旅遊、農業+康養等特色內容,並通過舉辦荷藕節、鴨蛋節、西瓜節、草莓節、黑莓節等一系列農家主題活動,促使融合後的農業產品和精神產品雙重增值。
如今,行走在揚州的鄉村田野間,有風景看、有故事聽、有產品購、有地方住……隨著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產業的勃興,大量資本陸續下鄉,迅速催生了一批又一批點上有特色、線上有示範、面上有規模的農旅融合產業示範點,展現著村容村貌的巨大變化,映射著農旅融合發展的新成果。
據初步統計,2019年全市休閒觀光農業經營主體達到630個,年接待遊客人數達1400多萬人次,營業及帶動性收入近66億元。
綠色發展 鄉村振興更有「含氧量」
「+旅遊」,給轉型中的農業帶來什麼?
「名氣大了,種出來的瓜果更值錢了。」這是廣陵區沙頭鎮蔬藝小鎮「沙頭西瓜」種植戶董文斌的直觀感受。
沙頭是市政府「菜籃子」基地,近幾年通過舉辦草莓節、西瓜節等活動,互動開發鎮域生態文化旅遊資源,藉助旅遊傳播力,極大地提高農業品牌的影響力。其中,沙頭產8424西瓜已成為了揚州人耳熟能詳的知名品牌。
在江都區淥洋湖村,朱靜和朱紅姐妹倆引入「稻田+文創+科技」概念,不使用化肥、農藥,還農業生產一方淨土。經過幾年的堅持,姐妹倆將農田打造成「稻米博物館」,推出「私人定製」「開心農場」等個性化服務,如今的稻田成為了親子教育基地。
「農旅融合,促使農業生產透明化進一步增強,倒逼農業生產向清潔化、綠色化轉型。」揚州市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處處長王波介紹,農旅融合吸引了大量資本下鄉,讓投資者看清了綠色發展的「溢價效應」。「如今,我市的農旅融合已漸入佳境。」
「未來的發展要避免同質化,避免低層次、重複建設。」王波表示,揚州正聚焦新業態、新生活、新動能、新模式,進一步整合資源,實現農耕文化、休閒旅遊、民宿、美味、農產品電商、農事體驗等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既要讓農旅融合成為撬動三農增收的『金槓桿』,也要為城鄉居民提供更有『含氧量』的鄉村休閒觀光旅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