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殷正明
最近如果菜場的雞籠裡傳出「嘎嘎」鴨叫聲,沒有一個「馬大嫂」會為此驚訝,因為不少上海人喜歡在冬天煮老鴨煲,眼下「混賣」雞鴨的攤販因此也越來越多。在過去的雙休日中,記者走訪了滬上兩處家禽集散地,看到活鴨、活鴿及鵪鶉的配送車就在交易市場周邊的馬路上大批量批發。
一些專事家禽集散管理的行家稱,目前,活鴨銷售並未「解禁」,因此應當將其納入市場監管進行安全衛生檢測,不能再「眼開眼閉」了。有暗賣也有明賣
記者在雙休日接連走訪了普陀、虹口、黃浦等地的6個菜場,看到零售活雞的攤位上都有活鴨銷售。大多數攤販把活鴨放在雞籠後面不顯眼處「暗賣」,有的則把活鴨與活雞分別放在籠子裡公開供「馬大嫂」選購。但活雞有標價,活鴨只有攤販的「口頭價」,草鴨500克零售價11元,個頭較大的北京鴨500克售價8-9元,現賣現殺。
滬北的一個攤販把鴨放在雞籠裡「混賣」,到上午9時,雞籠裡的活鴨只剩下1隻。他告訴記者,自己每天可以賣出100多隻活雞和20多隻活鴨。不少上海家庭喜歡在冬天煮鴨湯喝,所以草鴨「跑」得相當快。不過誰也不敢多進貨,因為原先活鴨管得較嚴格,不讓賣。眼下雖然管的人「眼開眼閉」,但說不準什麼時候又會全部沒收。一名在屠宰間窗口等候拿鴨的老伯說,今年各地都沒有發生禽流感疫情,買只活鴨調調口味,應該不會有安全衛生問題。
目前本市規模較大的活禽批發市場還剩下兩處,浦東一處,浦西一處。這兩處批發市場的活雞集散量越來越小,而周邊馬路上的活鴨集散量卻越來越大,每天高達1000-2000隻,但目前大多無人監管。
記者昨天清晨走訪一處活禽批發市場時,看到市場門前馬路兩側活鴨的批發攤位排成一長溜,批量少的用籠子裝,批量大的則用籠子圍成一個大圈子,活鴨就放在圈子裡,餵食餵水暫養。來進貨的廂式車、摩託車、自行車都「熟門熟路」,都是先進市場門買活雞,然後就到市場外的馬路上選購活鴨。
在現場採購的一個飯店老闆坦言,在產地屠宰好、浸在冰水裡運到上海的光鴨,批發價與活鴨差不多,但味道差遠了。飯店用活鴨做出特色菜,賣價雖高,但受歡迎。在馬路上批發活鴨的商販說,有時會有城管人員來「衝」,但事先總會有「消息」,不會受大損失。
活鴨零售每天超5000隻
本市兩處活禽批發市場周邊道路上的活鴨集散量儘管每天有2000-3000隻,但眼下幾乎大多數菜場都有活鴨零售,就算每個攤位每天零售10隻,全市的活鴨零售量「毛估估」也要超過5000隻。這麼多的活鴨從哪裡來?
一名記者熟識的攤販透露,現在運送活雞又運送活鴨的產地配送車不少都不進市場交易,而是直接運給「定點」下家。他估計,起碼有一半零售攤販是從「打遊擊」的配送車進貨的,因為省時、方便。
一些專事家禽集散管理的行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都說,活鴨配送車都沒有產地無疫情證書、車輛消毒證書和產地動植物檢疫證書,這些配送車避開了指定道口檢疫。同時在馬路上批發,存在安全衛生隱患。雖然目前沒有禽流感發生,但嚴格的檢疫管理還是不應該漏。建議有關方面採取措施,該禁就禁,該管就管起來,不應「眼開眼閉」對馬路批發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