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生,不枉一世,俗語作為我國歷史長河中不可或缺的人性思考,雖然比不上詩歌那般意境深遠,辭藻華麗,但是相比較之下,不僅十分接地氣,而且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如飽暖思淫慾,從字面意思理解,確實俗不可耐,但是你能說他沒有道理嗎?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作為一個正常人,基本的生理需求,無非也就那麼多,滿足了物質生活的前提下,某些生理需求作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自然而然也就成了讓人慾罷不能的存在,讀書人有讀書人的快樂,俗人自然也有俗人的幸福,有時候往往精神需求就是這麼簡單,並非書讀得多就可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對於普通人而言,沒有文化人那麼高雅,但是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樣重要。
比如最簡單的人之常情,喜怒哀樂,不需要文化門檻也能夠人人享受,飽暖思淫慾,相信很多人也已經知道了他的下半句,饑寒起盜心,其實這兩個說的本質上沒區別,無非就是生理需求和生活需求,滿足了生活需求的前提下,適當的追求一下生理需求,當然在生活需求都沒有滿足的前提下,自然也顧不得上什麼精神道德,禮儀,廉恥。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偷被抓了,警察問他為什麼偷錢,小偷理所當然地回答道,因為我窮,因為我餓,或許對於物質生活相對豐富的我們而言,沒有體驗過那種饑寒交迫的日子,但是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相信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說出同樣驚人的話語,有時候,環境真的可以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所以為什麼說要想改變命運?就要先跳出自己生活的圈子。
相比較於飽暖思淫慾,兩腮無肉不可交就顯得更加直白了,為什麼會這樣說?兩腮無肉說的其實就是尖嘴猴腮,其實也就是根據一個人的面相,來判斷一個人究竟是好是壞,當然,這樣的說法究竟有沒有道理?其實還是有待商榷的,當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難發現這樣的例子。
往往無論在小說中乃至於影視作品中,都是被刻畫成兩腮無肉,尖嘴猴鰓的形象,但是我覺得在日常生活中就顯得極為不靠譜了,畢竟那些藝術作品都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尖嘴猴腮之所以被定義為壞人,這人也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創作手段,比如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這幾位壞蛋專業戶:徐錦江、計春華、黃秋生,僅僅是因為長相兇了點,難道他們真的就是壞人嗎?
就拿演壞蛋最經典的計春華老師來說,天生就是個當反派的料,但是他在日常生活中,卻並沒有影視劇中那般招人恨,反而以其精湛的演技,給我們呈現了一場場視覺盛宴,而且在幕後,計春華老師對於那些想學好表演的學生而言,認真負責,給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建議,難道他真的就那樣十惡不赦嗎?顯然不是。
所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人性俗語,確實能反映一定的問題,但是並非絕對,也不能一概而論,作為兩腮無肉不可交的下半句,臉上橫肉為兇者,這句話又有什麼道理呢?其實關於這句話最典型的例子,就比如水滸傳中的李逵,亦或者是花和尚魯智深,兇不兇一眼是能看出來的,但是兇並不一定代表本性就壞。
看過的俗語很多,但是我覺得「兩腮無肉不可交,臉上橫肉為胸者,」基本上是沒什麼道理可言的,無非就是人們茶餘飯後的一句無聊調侃罷了,看不透的人心,豈能是簡簡單單通過臉上有沒有肉判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