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鄭淯心 實習生 周克洋3月20日,味千拉麵母公司味千(中國)公布的財報顯示,2018年全年,味千中國營業額為23.77億元,歸屬股東利潤為5.51億元,回首2017年,味千尚且虧損4.87億元,味千實現扭虧為盈。
然而,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味千拉麵的營收與餐廳業務的銷售額在2015-2017的三年內都處於持續下降的狀態,2018年雖然成功實現上漲,但是味千是否能成功突圍還要打上一個問號。
3月28日,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記者表示,味千利潤的絕大部分都是營業外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來自投資市場,從某種角度來說,味千的營業能力已經大幅下滑。
一個中國人的「日本品牌」
不同於肯德基、麥當勞等成熟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味千拉麵走的是一條不一樣的路。1968年,重光孝治在日本創立了第一家味千拉麵,屬於家族企業。其本身在日本本土知名度並不高,經營味千拉麵的重光產業只不過是一家「中小企業」,每年營業額不超過16億日元。但在上世紀90年代,味千(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創始人潘慰在日本發現商機,獲得了味千(中國)的全權代理權。在現在的味千(中國),重光家族的控股僅在5%左右。
1996年,味千拉麵的首家店鋪在香港開業。2007年,公司在香港上市,潘慰自2007年到2010年,連續四年蟬聯「胡潤餐飲富豪榜」首富,2010年身家為45億元人民幣。既可以說味千成就了潘慰,也可以說潘慰成就了味千。
朱丹蓬表示,由於重光家族有著約5%的持股,所以味千拉麵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說是一家中國的公司,但是可以看出這是味千為中長期戰略做出的打算,其風險防範意識是比較強的。
「勾兌門」「投資失利」「高管貪汙」,味千身陷困局
2010年,雄心勃勃的味千提出了「五年千店」的計劃。但在隨後的2011年, 「勾兌門」事件爆發。涉及虛假宣傳的味千公司形象受到重創,多家門店關門,股價在十天內暴跌25%,當年淨利潤直接縮水56%。到了2015年,潘蔚再度提出了「千店計劃」,但沒想到新的問題接踵而至。
2015年,味千拉麵投資百度外賣,這一決定也使得其在2016年淨利潤大增,但是當年年報也顯示,其核心業務的營收能力在下降,主要問題在於同店銷售增長下降和門店數量減少。更大危機還在後面,2017年餓了麼收購百度外賣。在上一輪估值期間還價值24億美元的百度外賣被餓了麼僅以8億美元拿下,這直接導致了味千手中的股權價值大跌。而在隨後的年報中也顯示了味千拉麵營收能力持續下降。潘慰也在2018年3月21日的業績會議上表示專注產品,未來不再投資外賣平臺。
「千防萬防,家賊難防」,在味千剛剛扭轉頹勢的2018年,自家高管卻在背後捅了刀子。早在2018年12月14日,味千(中國)就發布公告稱,公司財務長劉家豪涉嫌挪用資金至個人帳戶,董事會決議罷免其財務長及多家附屬公司的秘書職務,味千(中國)以就此向香港警方報警。
到2019年3月13日,味千(中國)公告顯示,通過詳細審查銀行記錄,自2012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間,前財務長劉家豪以假支票的方式,挪用最多約2363.7萬港元。而根據歷年財報,味千前幾年的盈利是在逐年下滑的,2017年甚至還處於巨額虧損狀態。此時又傳出了內部貪汙的消息,可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除此之外,觸手可及的外賣、性價比更高的中式餐飲、不斷湧現的新品牌,正在蠶食著味千曾經引以為傲的麵食市場。可以說,即使味千在2018年扭虧為盈,卻仍然處於困局之中。
多管齊下,味千能否成功突圍
自2012年起,味千拉麵在中國實行多品牌化戰略,包括拉麵、味牛、喜多藏、麻布十番等多個品牌,並分為高端、中端、大眾三檔,涵蓋燒烤、日料和咖啡店三大類。朱丹蓬稱,味千拉麵確實做了很多布局,但總的來看效果差強人意。「我認為這是味千整個決策層和管理層對於整個品牌的經營、管理能力都不到位所導致的。」
「我們全國所有門店的100個菜品中,每一碗麵條,每一小份料的份量、口味都是一模一樣的。」味千掌門人潘慰這麼說。而她最大的倚仗,就是中央廚房。所謂中央廚房,就是去廚師化的標準化的食品生產工廠,旨在通過工業化的加工工藝和標準化的操作流程,保障食品質量和安全。「中央廚房是現在餐飲行業發展的一個趨勢,從長遠來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關鍵在於能否匹配企業的生產情況。」朱丹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