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敗退大陸時,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什麼選擇了臺灣?

2020-12-15 品茶論史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到了當年9月,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湖北、湖南等地。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

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這三個備選地點分別是西康、海南和臺灣。

但蔣介石發現四川一代的軍閥已經潰爛到毫無希望的地步,靠著這些酒囊飯袋替自己嚴防死守,自己早晚被解放軍抓了俘虜。所以很快就將西康從備選名單劃掉了。

西康被劃掉後,蔣介石只能在海南和臺灣兩省做二選一。這兩個省份都有海峽相隔,可以選擇作為死守地,可佔地利的優勢。那為什麼蔣介石最後選擇了臺灣呢?

其中最為明顯的一個原因就是臺灣海峽遠遠寬於瓊州海峽,而且孤懸海外,有天險可守。當時解放軍軍事能力比較單一,陸軍雖然強大,但卻沒有強大的海空軍。這樣,臺灣海峽無疑給解放臺灣增加了難度,而海南離大陸則太近。

同時,臺灣北有日本,東有關島,南有菲律賓,都有美國勢力,利於美、臺協防。而海南周邊的國家多為英法屬地,協防難度很大。

其次,臺灣被日本佔領了五十年,經濟基礎和工業基礎都遠遠好於大陸其他省份,尤其是二戰後,日本在臺灣大力發展重工業,滿足軍事需求。這些都為國民黨退守臺灣提供了經濟基礎和物質保障。而同時期的海南則是一窮二白,屬於尚無建設的蠻荒之地。

更為重要的是,臺灣在日本的長期統治下,沒有共產黨的組織,而海南則一直有瓊崖縱隊的活動;另外,臺灣暫無軍閥勢力,臺灣省長陳誠更是蔣介石的嫡系,而海南的桂系向來與蔣不合。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臺灣的戰略位置相當重要。臺灣北通東海,南接南海,是我國沿海的咽喉要道,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繫的重要交通樞紐,同時也是西太平洋地區的一條重要國際航道,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只從這裡通過。

臺灣島這一位置,形成了我國東南沿海海防的天然屏障,臺灣島與海南島相映,形成雙目,北和舟山群島相呼應,構成犄角,以臺灣島為中心和舟山群島這南北兩要點,構成了一條天然有力的戰略海防線,足以掩護我國東南沿海6省市及該方向的戰略縱深,可以說臺灣對我國東部海防的戰略作用和影響是無法估量的。

憑此重要戰略位置,美國自然會千方百計地阻止大陸解放臺灣,這樣就更利於美國封鎖中國。蔣介石正是打的這個如意算盤,憑藉臺灣的戰略位置來穩住自己與美國人之間搖搖欲墜的關係。

當然還有一個因素不可忽視,那就是臺灣距離南京比較近,可以為國民黨撤退節省時間。

所以,蔣介石和國民黨政權最後選擇了臺灣作為自己最後的「歸宿」。

相關焦點

  • 國民黨敗退大陸時,曾有三個備選地,蔣介石為什麼最後選擇了臺灣?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展開渡江戰役,突破長江防線,到了當年9月,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湖北、湖南等地。當時各界都認為蔣介石將以四川崇山峻岭的天險保留一息「命脈」,即使要退守,頂多也只是退到海南島。 其實,蔣介石的確有三個備選地點,準備孤注一擲,頑強退守。
  • 1949年蔣介石選擇敗退臺灣,是誰出的主意?之前誰在管理臺灣
    1948 年堪稱國民黨軍事上崩潰的一年。11 月2 日,歷時52 天的遼瀋戰役結束,國民黨不僅東北盡失,還付出了47.2 萬軍隊的代價。1949年蔣介石選擇敗退臺灣,是誰出的主意?之前誰在管理臺灣
  •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臨走下死命令必須帶走三個人,三人是誰?
    解放戰爭時期,隨著人民解放軍的勢如破竹,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中國的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解放軍必將奪取戰爭的最後勝利,此時的蔣介石深知國民黨的敗局一定,於是決定退守臺灣。不過,蔣介石在1949年敗退臺灣時,不僅把那些收斂來的錢財都帶去了臺灣。
  • 揭秘蔣介石到底從大陸帶了多少黃金白銀到臺灣?
    1948年底至1949年上半年,由於軍事上的失敗,國民黨在大陸失敗已成定局,開始籌劃後路。除了搶專家、搶人才外,有計劃地將黃金白銀運往臺灣。1949年5月17日,上海警備司令湯恩伯遵蔣介石命親自派人又從中央銀行劫走了黃金19.8萬餘兩、銀元120萬元。除了這幾次大規模的搶運外,還有一部分黃金是直接運往臺灣。國民政府前財務署預算科長李光烈說,他印象中至少有三次以軍機押送黃金到臺灣,最多一次曾運13萬兩,分別放在13個木桶裡。
  •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一定要帶著這三個人,他們才能顯示自己的正統
    在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而蔣介石在敗退臺灣的時候,帶走了很多人,這些人有國民黨的將領,有當時的上層人士,而在撤離的時候,蔣介石還秘密把中央銀行做儲備的百萬兩黃金和白銀,美金等財物,全部都運往臺灣,但是蔣介石不僅帶走了中國大陸的錢,還帶走三個人,蔣介石說這三個人,只有到了臺灣才能證明我是正統
  •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命人去大陸接一個漂亮女人,她是誰?
    1946年3月17日下午,國民黨軍統局頭子戴笠乘飛機從北平途經青島飛往上海時,因飛機遭遇雷雨天氣,在距離板橋鎮大約十公裡處的馬鞍山撞山,機毀人亡。戴笠死後,悲痛欲絕的蔣介石下令給戴笠舉行隆重的追悼大會,在蔣介石心中,有兩個人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第一個是他的夫人宋美齡,第二個則是戴笠。
  • 蔣介石當年有三條退路,為何最終選擇了臺灣?退守臺灣優勢在哪
    1949年,隨著渡江戰役的失敗,蔣介石最終痛下決心,帶著他的人馬以及在人民身上搜刮出來的七百七十四箱黃金、二百多萬兩銀元,一溜煙地跑去了臺灣。這一走,便是一輩子,老蔣到今天還有家難回。 可是,有人不解,以當時蔣介石的勢力,他是必然要反攻大陸的,既如此,為何要選擇臺灣而不是就近一些的地方呢?
  • 閻錫山敗退臺灣時,重點攜帶的兩隻箱子裡裝的是什麼?
    閻錫山敗退臺灣時,重點攜帶的兩隻箱子裡裝的是什麼? 1949年12月8日,民國風雲人物閻錫山,從成都乘專機敗退臺灣。許多史料在記載閻錫山候機期間,側重於描述閻錫山難捨故土、悽惶無奈的心情,在向祖國大陸投向最後一撇後,懷著光復大陸的雄心毅然登機。
  •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靠什麼來維持經濟?這批「撤臺黃金」至今成謎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曾將大量黃金秘密運了過去。雖然,這些財富和日本留下的工業基礎、美國給的天量援助比不算多。但是,如果沒有這真金白銀髮下去,國民黨根本熬不到美援重新到來的1952年,日本留下的工業基礎也得被拆了燒火...... 所以,這批「撤臺黃金」就是國民黨和臺灣的「吊命湯」。
  • 蔣介石從大陸運百萬兩黃金成建設臺灣資本
    這批搶運自大陸的巨額黃金,成為蔣介石建設臺灣的資本  7月,為了落實「兩會」復談達成的協議,臺灣正式開放新臺幣與人民幣的兌換。「臺灣銀行券」僅限於臺灣地區使用,日本國內則不準使用。1945年,日本戰敗,臺灣、澎湖重回祖國懷抱。考慮到島內幾百萬民眾生活的穩定,國民黨當局正式接管臺灣後並未立即廢止「臺灣銀行券」。1946年5月22日,臺當局正式在臺灣發行臺幣,與「臺灣銀行券」的兌換比率是一比一,它成為銜接臺灣與祖國大陸金融體制的一座橋梁。但這套舊臺幣,只沿用了4年零2個月。
  •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沒有回臺北而是去了這個地方,原因太荒唐
    大家都知道1949年,蔣介石因無力反抗共產黨軍隊而不得不敗退臺灣。按理來說,蔣介石應該直接去往臺北,但是他的專機先是停在了距離臺灣不遠的澎湖,到臺灣後也是直接去了高雄,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蔣介石反思內戰時國民黨軍:高級將領跋扈貪腐似軍閥
    國民政府 資料圖    本文摘自:人民網,作者:朱漢國、陳雁,原題為:《國民黨政權在大陸「油枯燈滅」:五子登科元老自殺》    在國民黨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時他們或者因為對國民黨統治完全失望,悲觀至極而自殺,或者因為對國民黨完全絕望,轉而投奔共產黨。    本文摘自《歷史選擇了共產黨》,朱漢國陳雁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五子登科」 官員腐敗盛行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由成都飛往臺灣,永遠離開了大陸。
  • 蔣介石的五虎將的結局怎麼樣?4個逃到了臺灣,1個留在了內地
    蔣介石在國民政府中的地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他之所以能在當時軍閥混戰的局面中立足,是因為他打敗了其他軍閥,令其心悅誠服。而蔣介石之所以能夠打敗其他軍閥,這離不開他手下的五員猛將。他們也被稱為蔣介石的五虎將,分別是陳誠、衛立煌、顧祝同、劉峙和蔣鼎文。
  • 渡江戰役後,國民黨軍全線潰退,這幾批軍隊卻完整撤往臺灣
    由於此前有了抗戰西遷這個成功案例,多數人建議退守四川,保西南半壁為基地,等待國際形勢的變化。為此,蔣介石積極建立以重慶為核心的西南「反攻基地」,並多次飛往重慶、成都等地進行部署和督戰。西南各地方實力派如川系的鄧錫侯、劉文輝和潘文華,滇系的龍雲、盧漢等早就與蔣介石離心離德,此時紛紛起義,隨著4月13日西昌地區國民黨軍的覆滅,蔣介石的西南計劃徹底破產。至此,退守臺灣成了蔣介石集團的唯一選擇,一場規模空前的軍事撤退隨之開始,由於陳毅、粟裕指揮的第三野戰軍部隊迅速佔領了東南沿海地區,封鎖了海上退路。因此國民黨軍的撤退主要集中在大陸的幾個沿海地區。
  • 蔣介石退守臺灣,春節除夕夜一個習俗,仍保留在大陸時的傳統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他從小讀四書五經,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響極深。蔣同樣要求他的兒孫也要學習傳統文化,日常生活中講著寧波家鄉話。每逢過春節,蔣介石讓管家張燈結彩,布置的跟大陸過年氣氛一樣。(蔣介石全家福)除夕夜吃年夜飯的習俗,仍保留在大陸時的傳統,他最愛吃的奉化名菜雞汁芋艿頭,餐桌上一定少不了。
  • 蔣介石晚年2件心煩事:一是百年後能否歸葬大陸,另一個是啥?
    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1967年,八十歲朝枚之年的蔣介石,已是頭髮斑白老人。於常人講,是到人生謝幕的時候了。可對老蔣來說,喜迎第二春,連任中華民國第4任總統。臺灣大權在握已有20個年頭,小島在他的努力下,發展勢頭不錯,社會安定,一片欣欣向榮,他成就感十足。
  • 1975蔣介石離世,毛主席說了三個字,眾人不解其意
    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這三大戰役,歷時 142天,蔣介石部隊被殲的總數為154萬多人。解放戰爭猶如風捲殘雲一般橫掃中國大地,而蔣介石只能一步步敗退。1949年 10月 1日,毛澤東在北京主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宣布「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 蔣介石離開大陸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什麼?
    所以至1949年國民政府敗退臺灣,不過二十一載,這其中又有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政權形式風雨飄搖。至於為何如此,只能說國民政府佔天時,地利卻失人和。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在成都鳳凰山機場,乘坐中美號專機離開大陸,這一去再也沒有回來,衣復恩,蔣介石專機機長,在他的晚年,曾回憶說:蔣介石離開大陸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三年後,我會回來。」這句話,他一輩子都沒有忘記,但或許到達臺灣的委員長,早已忘記。
  • 今天台灣雙十節!國民黨逃臺70年,雄心勃勃的「反攻大陸」計劃是...
    其實,也是在昨天的文章裡,咱們已經提到了一個與國民黨準備搞「反攻大陸」有關的歷史名詞:「國光計劃」,很多人不知道這是個什麼東西,但也有人提了一句,說這就是國民黨逃臺之後,唯一一個形成了詳細的戰爭指導、且準備付諸實施的「反攻大陸」計劃。 那麼,這個「國光計劃」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國民黨試圖「反攻大陸」的作戰計劃,具體又是怎樣的呢?
  • 一跪升三級,蔣介石最忠心的部下,晚年在金門遙望大陸默然不語
    蔣介石最終能成為民國時期的掌權人,不但與其個人能力相關,與其麾下名將如雲也密切相關,陳誠號稱「幹將」,顧祝同號稱「忠將」,劉峙號稱「福將」,蔣鼎文號稱「飛將」, 衛立煌號稱「虎將」,五人被時人稱為蔣介石的五虎上將,要說五個人誰對蔣介石最忠心,那麼肯定就是號稱忠將的顧祝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