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大型農批市場、農副產品集散地成為保障居民正常生活物資所需的重要陣地。建設大型農副產品項目,成為疫後經濟重振的一項重要民生工程。17日上午,在大冶市金橋村村委會旁,一根根管樁正被打進地裡,進出的工程車輛來回穿梭,大冶佰鮮都農副產品冷鏈物流園已經全面復工。
「農副產品冷鏈物流園,通俗理解就是個可以冷凍的大倉庫。」項目董事長林先燈說,該項目佔地面積達272畝,總投資10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7億元,一期建設的是總存儲量達12萬噸的兩個冷凍庫,以及後續即將建設的可容納1116戶商戶的交易市場、辦公樓、電商大廈等基礎設施。
目前黃石已經有了潤信農批、聯海、藍天市場、古華冷鏈等農副產品集散地,佰鮮都的出現會帶來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嗎?「不會存在惡性競爭,而是互相帶動、錯位發展。」林先燈說,這個項目是一個可以輻射以大冶為圓心、200公裡為半徑,涵蓋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大菜籃子」,建成後進口的海產品、水果,以及沿海地區的特色農副產品,都將在大冶歸攏再向外發送,這與目前黃石本身存在的直接面對商販的農批市場有很大區別。
「經過疫情回頭再看,黃石目前在農副產品、商貿流通這方面還需要加強。」林先燈說,補齊產業短板,發展有生命力的產業,這也是他選擇投資興建這個項目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良好的交通區位優勢,讓買全球、賣全國不再是空談。走水路,貨船從上海崇明島直接到新港碼頭,運費只有普通物流的三分之一;走航空,順豐機場就在附近;走陸路,黃石境內的鐵路、高速都很發達,這為貨物的進出提供了天然基礎條件。項目建成後預計每天進出貨物都在3000噸以上,年儲存和銷售水產品、畜禽產品、蔬菜水果及各類副食品60萬噸,實現年銷售收入50億元以上,利稅1.5億元,將成為鄂東南地區規模最大、儲量最多、品種最優、設施最全的創新型智能化農副產品集散地。可隨時保障12萬噸倉儲,保證黃石人一個月的副食品供應,並解決5000人勞動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