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剛
吳澤武
張二濤(左三)和學員
近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在多個網絡平臺上看到,廣州市內有多個餐飲培訓機構在網上招收學員學習做廣式燒臘,這類培訓機構的粉絲數量已達5萬人。
記者走訪這些機構後發現,它們時下的生意非常火爆,不僅國內不少有志餐飲行業的人士前來學習,還吸引了美國、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地的外國廚師。學員們通常只要學習15至20天,就能熟練掌握燒鵝、燒鴨、叉燒、烤乳豬等菜餚。回到當地後,他們也利用燒臘技藝做餐飲。如今,不僅是兩廣地區,廣式燒臘正在全世界遍地開花。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 實習生徐紫祺
老外廣州學成技藝
回美國創業賣燒鵝
梁小剛是廣東湛江人,今年34歲。從2003年開始跟著叔叔在飯店裡當學徒學習製作燒臘。2008年,他創辦了粵煌燒臘培訓班,對外招收想學燒臘的學員進行培訓,到現在,他的燒臘學校培養了約兩千名學員。
梁小剛說,燒臘學校一開始招生人數並不多,但如今隨著企業的營銷做得越來越好,他們每期培訓能招收到20多名學員,一年大約300人。採訪當天,記者在學校的操作間裡看到20多名學員在一位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學做琵琶鴨。他們在長長的桌子兩側站得滿滿當當,聚精會神地聽著,並不斷給鴨子身上塗抹各種佐料,「每天先上一個小時理論課,然後跟著老師傅進行實操」。
梁小剛說,燒臘學校對每個學員收費7000元,包食宿。學校教授的菜品包括燒鴨、燒鵝、叉燒、潮州滷味、客家鹽焗雞等30種燒臘菜品。梁小剛說:「交7000元一直學到會為止。正常的話, 學員半個月就能掌握好這30種菜品。學員畢業後,我們還會及時跟蹤,他們回到老家開店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和我們反饋。通常拍一個視頻,我們就知道問題出在哪了。」
2018年夏天,梁小剛開始拍攝學員製作燒臘的短視頻,上傳到自己的自媒體平臺上。色澤油亮的燒鵝、肥瘦相間的蜜汁叉燒、直觀詳細的操作示範,吸引了大量燒臘愛好者的注意,其中不少人轉化成了學員,「目前,我們有40%左右的學員是通過自媒體平臺了解後,過來報名培訓的」。
梁小剛說,學校80%以上的學員來自外地,除了中國人,還有來自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的廚師,他們來到學校,和中國學員同吃同住同學習。11年來讓梁小剛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學員。「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外國人,在美國做西餐,因為妻子是廣西人,他很喜歡廣式燒臘,於是2012年的時候,他和他的妻子一起來學燒臘,讓妻子當他的翻譯。他學會了燒臘手藝後,回到美國也開了燒臘店,賣燒鵝、燒鴨,我們一直都有交流。」梁小剛說,在學校一角,至今還懸掛著這個美國人手拿著烤乳豬的照片。
安徽小夥學藝三天
跑去非洲開燒臘店
今年33歲的吳澤武是廣西賀州人,2003年就來到珠三角打工,幾乎什麼工作都做過。有一次在中山一家快餐店打工時,巧遇了一位香港的燒臘師傅,並向他學習了燒臘技術,「他人比較好,願意教,所以我就跟他學了半年」。
學到手藝後,2013年吳澤武開始自己創業,先是在佛山南海區開了家燒臘檔,之後又去深圳開店,隨後來到廣州,目前在白雲區和黃埔區各有兩家燒臘店。吳澤武說,他店裡的生意都非常紅火,主要靠外賣,「訂單好的話,一天的營業額能上萬,有時星期六、星期天的營業額就兩三千元」。
因為手藝好,很多去了北方的朋友還專門讓吳澤武發快遞把燒鴨、燒鵝寄給他們,「我是做微店生意,快遞只能採用真空包裝,一般只能保存三天,碰到氣溫高時不能發。其實燒臘這東西一隔夜味道會差很多,不過他們還是說很好吃」。
燒臘的火爆讓吳澤武萌生了開培訓班的想法,將兩廣地區的燒臘文化推廣到全國乃至全世界。2015年,他在短視頻軟體上開了帳號,將製作燒臘的視頻發布上去,很快得到了那些想學技術的學員的追捧,因為網上招生做得早,至今已經培訓了兩三百名全國各地的學員。
吳澤武說,他的學生中外省佔80%,他們回去創業之後,吳澤武還會繼續指導,「他們有很多東西記不得,就會打電話向我問一下,這些細節我會全程跟蹤,終身指導燒臘技術」。
吳澤武說,有一位從非洲回來的學徒很聰明學得很好,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安徽人,在非洲做生意,只花了3天學完燒臘技術,就又回非洲了,開了一家燒臘店,回去做中國人的生意,這是我教得最遠的一名學徒」。
五旬建築工學做燒臘
回老家月賺2萬
2003年,張二濤來到番禺的飯店裡學習做燒臘。當時酒樓的老師傅都是本地人,面對不會講白話的張二濤滿心疑慮。張二濤說,他當時在酒店搞衛生搞了一年多,才有資格殺雞殺鴨,如此將近三年時間,老師傅看到張二濤踏實肯幹,才將製作燒臘的手藝傾心相授。
但很快,張二濤工作的酒樓因為老闆經營不善倒閉了,張二濤只能到處在番禺的其他酒樓應聘,「當時老闆看到一個不會講白話的河南燒臘師傅都是滿心疑慮,直到我把燒臘做給他們吃,他們才相信我是有能力做的」。張二濤說,這十幾年來,他在番禺的很多間酒樓裡輾轉。因做廚房這一行,他很少有機會回家過年,「每次回家過年,都是因為年前辭職了」。
今年春節前,他決定正式創業,在市橋地鐵站旁包下一家不起眼的店面,做起燒臘店老闆。看到如今燒臘培訓在網上方興未艾,於是今年4月他正式對外招收燒臘學徒。「我的燒臘培訓起步太晚了,目前幾個月下來才招收了20幾個學員。」
儘管學徒不多,但還是有人讓張二濤印象深刻。「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第一個學徒,他是番禺當地的建築工人,1963年出生,因為身體吃不消強體力勞動想轉行,就來我這裡學習燒臘製作。學完手藝後,他回到湛江老家的農村,每天做20幾隻燒鴨沿街賣,生意很好,平均每隻鴨子能賺20~30元,一天毛利潤就有六七百元。」張二濤說。
張二濤告訴記者,他會教學員從拿貨到製作的全流程,還會告訴他們怎樣在老家找到正宗的燒臘原材料。「現在會做燒臘的已經不只是廣東人了,這些年在番禺的酒樓裡,很多師傅都是外地過來的。」張二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