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發達。甘谷,甘肅省人口大縣、農業大縣、教育大縣、勞務大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相距數千公裡的兩地,因東西部協作結緣。
1996年10月,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天津市對口幫扶天水市,全面展開扶貧協作工作,其中東麗區對口幫扶甘谷縣。從此,讓遠隔千裡的兩地,心心牽掛,緊緊相連。
發展產業 造血扶貧利長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攜手甘谷,天津東麗區並沒有將「扶貧協作」簡單定義為「給錢給物」,在產業合作上堅持「所需」與「所能」結合,「輸血」與「造血」並重,因地制宜,突出精準,不斷加快產業合作,推進幫扶項目建設,合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這場硬仗。
天津有資本、有技術、有市場,甘谷有產業、有生態、有勞動力,兩地優勢互補,在多個領域進行了深入合作,使扶貧協作工作真正落在了民生改善上。
在六峰鎮扶貧車間,縫紉工們正在趕製一批校服。目前該車間共有80名貧困戶,每人平均每個月可以掙到2800元的工資。「家裡有老人和孩子要照顧,這幾年沒辦法外出打工。扶貧車間開辦後,我邊打工邊照顧家,每個月可以拿到2000多元工資,增加了家庭收入。」六峰鎮六峰村建檔立卡戶程春霞高興地說。針對六峰鎮很多貧困戶不能外出打工,尤其是一些婦女需要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生活比較困難的問題,2018年天津市東麗區創新幫扶方式,投入幫扶資金146萬元對六峰鎮原來的服裝扶貧車間進行了整體收購,專門吸納當地貧困戶女工進廠打工賺取工資性收入。
天津東麗區從扶貧協作資金中,專列420多萬元對甘谷縣運營情況好、帶富能力強的18家「扶貧車間」進行了整體收購,採取回購資產入股分紅的方式保證了村集體及農民的切身利益,實現了由「輸血」到「造血」的幫扶方式的轉變。「東麗扶貧車間」在甘谷縣成立一年多來,幫助當地群眾968人就地就近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70人。
禮辛鎮尉坪新村的蔬菜產業基地去年建成了147個鋼架大棚,村民們在大棚裡種下了致富的希望。「帶動了70多戶貧困戶,相當於人均增收1000元。」甘谷縣禮辛鎮尉坪村黨支部書記賈小貞介紹說,這也得益於天津市東麗區的扶貧協作支持,「今年,天津又支援我們村再建設70個鋼構架無立柱蔬菜大棚,目前已經建成了40個。」
近年來,天津市東麗區大幅提高對口幫扶資金支持力度,累計到位幫扶資金3756.86萬元,其中財政援助資金3169萬元、社會幫扶資金587.86萬元,較2018年度增加1000餘萬元,實施幫扶項目19個,開發村級服務性崗位2402個,扶持2959戶貧困戶發展產業,帶動3.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穩定增收。
消費扶貧 助農產品「飛」出西部今年4月28日,「津城獻愛心、精準助脫貧——天津市消費扶貧雲籤約」活動舉行。在甘谷縣分會場裡,甘谷縣農家秋韻石磨雜糧、白娃花椒農民專業合作社、田園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數家企業分別與天津東麗區津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鋤禾優品(天津)有限公司、天津米克朗商貿有限公司籤署了400萬元的採購協議。
待到今秋收穫的季節,一粒粒花椒、一顆顆蘋果、一袋袋雜糧掛麵,將搭乘天津市東麗區與天水市甘谷縣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感情線」,走出西部。
這份共享的「收穫」背後,正是東麗區與甘谷縣在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做出的新努力——打破「輸血式」扶貧,用市場導向實現精準扶貧。
在對口幫扶框架下,近年來,兩地充分發揮優勢,堅持線下和線上相結合,探索出「網際網路+」扶貧協作新模式,充分對接東麗發達的電商平臺和先進的產銷模式,依託甘谷縣建成的5家農特產品電商銷售平臺,東麗區建成的9家線下扶貧展賣館,積極組織開展營銷促銷、品牌推介,推動蘋果、辣椒、麻鞋等「甘貨進津」消費扶貧行動,先後通過微信平臺認購、2019年中國•天津投資貿易洽談會、消費扶貧展賣、藝術交流書畫作品義務展賣及線下扶貧展賣館銷售等方式,共幫助銷售甘谷縣農特產品折合人民幣約6332.19萬元,進一步提升了甘谷蘋果、辣椒、麻鞋等特色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拓寬了甘谷縣農特產品外銷渠道。
與此同時,為加快攜手奔小康步伐,東麗區和甘谷縣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中,東麗區40多家愛心企業、個人、社會組織累計為甘谷縣捐贈實驗教學儀器、助學金、慈善資金、喜馬拉雅有聲圖書館、小雅智能音箱、醫療器械、醫療用品、路燈、愛心大米、無人機、路燈設備折合人民幣587.86萬元。
2019年,在東麗區委統戰部的銜接協調下,東麗區採購了六峰鎮騰達「扶貧車間」所生產的溫暖大禮包5750個,價值230餘萬元,全部用於支持甘谷縣貧困戶冬季過冬。
如今,越來越多的甘谷特色農產品走進天津的各大超市,擺上了天津市民的餐桌,天津的愛心物資也被源源不斷地送到甘谷縣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手中……一往一來,天津東麗與天水甘谷的東西部扶貧協作不僅是單向幫扶,更是兩地找準產品市場「契合點」,共同發展進步的「攜手之行」。
扶貧強智 激發活力拔窮根扶貧先強智,人才是關鍵。在扶貧協作工作中,兩地積極開展幹部人才交流,為甘谷縣決戰脫貧、決勝小康儲備人才資源,架起了兩地深化交流合作的橋梁。
2019年,東麗區先後選派1名縣級幹部、2名科級幹部、30名專業技術人才赴甘谷縣開展掛職交流、支教支醫等方面的幫扶。在「請人才來幫忙」的同時,甘谷縣還積極「送人才去學習」,共選派1名縣級幹部、12名科級幹部、47名專業技術人才赴東麗區開展掛職鍛鍊、培訓學習,組織116名副科級領導幹部赴東麗區參加黨務幹部能力提升培訓班和鄉村振興戰略培訓班,開闊了視野、啟發了思路,增加了才幹、鼓舞了鬥志。
在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過程中,甘谷縣和東麗區人社部門攜手積極拓寬勞務協作渠道,搭建勞務培訓輸轉就業平臺,組建成立了天津市東麗區甘谷縣勞務協作服務工作站,協調組織東麗區40多家企業來甘谷縣舉辦東西部勞務協作「春風行動」專場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1393個,籤訂就業意向協議32人,輸轉15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到天津地區就業,推薦246名貧困學生到東部職業(技工)學校就學,1014名貧困勞動力到省外其他地區就業,培訓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200人,創業成功148人,帶動貧困人口791人,創業成功率74%,有力地促進了甘谷縣勞動力轉移就業脫貧。
甘肅省東谷亮麗照明系統有限公司採用「扶貧車間+貧困戶」的生產模式,古坡鎮通過「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打造成了集觀光旅遊、採摘體驗、藥用於一體的古坡草原菊花谷,帶動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增收,展現了東西部扶貧協作改革創新的生動實踐。
合力攻堅 同心共築小康夢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開展以來,兩地黨政領導共商協作,共謀發展,建立了高層推動、互訪交流的聯席會議制度,遠隔千山萬水的兩地,因一批又一批幹部的互訪交流學習,變得山水相依。
「自2017年新一輪東西扶貧協作開展以來,兩地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東西部扶貧協作重要講話精神,深化對接交流,加大幫扶力度。在組織領導、資金支持、人才交流、勞務協作、產業合作及攜手奔小康等6個方面開展深度協作幫扶,開創了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協作交流新局面。」中共甘谷縣委常委、副縣長朱德勇鏗鏘有力的話語,訴說著兩地結對幫扶促脫貧的深情厚誼。
朱德勇說,甘谷縣對於東麗區投入的幫扶資金,嚴格按照雙方確定的幫扶計劃,堅持精準到戶到人的原則,重點用於產業發展、改善到戶基礎設施、「兩不愁、三保障」的短板弱項上。東麗區收購的18個扶貧車間,一方面解決了領辦企業資金不足的問題,同時採取回購資產入股分紅的方式保證了村集體及農民的切身利益。更重要的在於,實現了由「輸血」到「造血」幫扶方式的轉變。另外,針對甘谷農業大縣農特產品多、急需在東部開拓消費市場的情況,東麗區政府積極搭建平臺,成立了16家消費扶貧館,推進兩地企業的市場對接。
「到目前,天津市東麗區和天水市甘谷縣共完成鄉鎮結對、社區與村結對、村企結對、學校及醫院結對80多個,有71名縣處級以上領導進行了認親結對,為甘谷縣整縣脫貧摘帽提供了有力支持。」朱德勇說,「當前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必將進一步升級加力,以有限的資金項目和無限的工作感情相結合,推動兩地心心相連,攜手共同奔小康。」
來源:甘谷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