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磁器口的鐘家院
▲磁器口古院落修繕後(效果圖)
▲石柱農村隨處可見的院子
▲唐家院子院子沒有了,地名留了下來。
◀位於鬧市的謝家大院
記憶中,兒時的家有一方院落,參天老樹,湛藍天空……中國人對於院落的執著歷史悠久,有院才是家,它蘊涵著濃濃的人情味。院子是重慶民居的重要特色,在廣袤的農村存在院子,在主城也有古院落,有的已成為文物保護單位。日前,著名民俗專家李正權走進曾家巖書院,給市民講述重慶民居的歷史發展。其中,形形色色的院子,更是喚起了不少人的鄉愁記憶。
重慶農村典型民居
「吊腳樓是中國南方山區常見的民居建築,早些年,重慶城兩江沿岸隨處可見。而今隨著城市的發展,已經越來越少。」李正權說,吊腳樓的最大優點就在於節約土地,利用陡坡懸崖,既合理又適用。他介紹,重慶農村民居建築以單家獨戶為主,集中居住的極少,其建築格局的主要形式就是院子,與北方的村、莊、屯,與湖廣的圩、集,與福建客家人的土樓,甚至與川西的民居相比,重慶農村的院子都顯得更分散、更零碎、更細小。「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反映了重慶人生存能力更強。深山老林一小院,前不挨村後不巴店,你不為那主人的精神折服麼?」李正權感嘆。
「這些院子,先是一排房,少則三間,多則五七間,住一家人。」李正權說,等孩子大了結婚要分家,便在左右兩側各修若干間房,使院子形成「門」字型格局。如果地基許可,再修,則封閉前面一排,形成「口」字型格局。一個院子住不下,便會有一脈人搬離老院子,另外選擇地方,重複「—」字形、「門字形」、「口」字形格局的發展模式。
院子與姓氏崛起有關
在重慶農村,不管是平壩還是山區,都可以看到院子,少則一排房,或三間或五間;多則形成「L"或「凹「字形格局,也有形成四合院格局的,可達一二十間。
「大多數院子都背山面水,或面對小河,或面向水田,講究風水,注重環境,取水排水方便。不管大小,不管住多少人,一個院子往往都是同祖同宗的。」在李正權看來,大大小小的院子,散布在田野上、山水間、崖坎下。站在山頂,俯瞰那層層梯田,紅綠交映,瓦灰色的院子或密或疏,點綴其間,炊煙嫋嫋,雞鳴狗吠,便會冒出一股詩人情趣來。
據了解,明末清初,重慶地區戰禍連年,人口銳減,土地荒蕪。據史書記載,當時的重慶城只有數百家人,清康乾年間,湖廣填四川,大量移民從湖北湖南等地遷到重慶,「插苫為業」,一家一戶一佔就是一大片土地。唐家沱、劉家臺、張家灣、王家壩、餘家巖之類地名,就反映了當時的情況。「這種以家庭或家族為主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居住方式。直到如今,重慶農村的民居建築仍以單家獨戶為主,集中居住的極少,其建築格局的主要形式就是院子。」李正權說。
主城留下「院子」地名
提到院子,可能不少市民會聯想到主城的唐家院子、鄭家院子、童家院子等。你也許會好奇,這些地方真的有院子嗎?它們的院子在哪兒?
「這些院子地名不是隨便叫的,以前的確存在院子。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還存在,90年代末修公路,鄭家院子和唐家院子才消失。」李正權回憶,20多年前,鄭家院子一帶還是農田荒坡,的確存在著農村院子,居住著鄭氏、唐氏大姓,這些都是湖廣填四川時期移民到此的姓氏。「那時候遷移到重慶,一片荒坡,總要取個地名,所以就以姓氏命名,大多數姓氏地名都是湖廣填四川時期所取。」後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曾經的農村院子拆除,雖然現在的人早就不知道院子具體在哪兒,但這些耳熟能詳的「院子」地名卻延續了下來。
鬧市中的豪宅大院
院子,不僅在農村常見,作為重要的建築形式,在寸土寸金的城區也能見到。不過,農村的院子布局自由,呈開放式,多條道路通院子,方便出去幹活兒。而城裡的院落比較封閉,通常有圍牆,有大門。「城裡的院落格局就有點像北方的四合院。」如果說農村叫院子,城裡的院子則叫院落更合適。城裡的院落大多是大宅大院,由大戶人家修建。
在渝中區,至今保留著這樣的一座豪宅大院——謝家大院。在渝中區道門口喧囂的馬路邊,一條不起眼的竹林小巷裡,靜靜地佇立著一棟精美的小院。渝中區相關部門介紹,這棟黃色建築始建於清代,據稱已有300多年歷史。20世紀初,這裡成為西南首富湯子敬嶽父謝藝誠私宅,又名「謝錫三堂」。
李正權介紹,謝藝誠是江西臨川人,祖輩在明末清初時移民到重慶。晚清年間,他開的「謝億泰」布行,是西南最大布行,後來又把業務拓展到商行、錢莊,構築起重慶最早的金融地圖。他把道門口附近這座精美院子買下來,作為自家宅院,從此叫做謝家大院。
據了解,湯子敬是謝藝誠老鄉,14歲流落到重慶,被謝藝誠收到布行做學徒,從管帳、內事、跑街,逐漸熟悉經商秘訣,最後成為謝藝誠重要助手。他的忠厚人品和經營才能深得謝藝誠喜愛,30歲時娶了謝藝誠的女兒。民國初年,湯子敬一度成為重慶商界泰鬥,人稱「湯百萬」,房產遍及重慶大街小巷,號稱「湯半城」。
重慶晚報-上遊新聞記者 周小平 實習生 張夢蝶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