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已成為共識。「池塘老化、水產養殖效益低等問題突出,轉型勢在必行。」廣東陽江市農業農村局漁業發展科科長陳國強表示,要解決傳統養殖模式的不足,發展綠色、科技型的現代化漁業是關鍵。乘油補項目的東風,2018年,陽江市漁業主管部門設立水產養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預留項目扶持資金600萬元,以期通過池塘升級改造和漁業示範園區建設等實踐方式形成標準化的技術模式並發揮帶頭作用,提升當地的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發展水平,使水產養殖業向生態漁業和科技漁業方向轉變。
600萬元支持科技漁業發展
記者從《陽江市2018年水產養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申報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獲悉,該項目主要支持兩個方向:一是標準化池塘改造、工廠化養殖、循環用水、廢水處理、進排水設施建設和改造升級等;二是特色水產品種養殖,推進建設漁業示範園(區),配套完善水產養殖常用檢測儀器設備,開展防疫檢疫,推行標準化、無公害、健康養殖,支持水產養殖與光伏發電一體化建設,促進水產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
具體而言,水產養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分兩個專題申報,分別是水產養殖示範園區建設項目和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項目。在水產養殖示範園區建設項目中,扶持1個漁業企業或合作社,在原有水產養殖場的基礎上,通過合理規劃,建設完善基礎設施,修整場內道路,清淤深挖池塘,改造池塘進排水系統,建設生態排渠(廢水處理設施),電線電路的整治、園區的導圖標識、綠化等建設。在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項目中,扶持1個漁業企業或合作社,通過建設室內工廠化養殖車間及配套工程,安裝循環水養殖設施設備,建設1個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示範項目。陽江市農業農村局期望,通過水產養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加大對水產養殖專項資金的投入,引導有條件的漁業企業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建立健全生態養殖示範園區,促進陽江市漁業轉變發展方式,增加漁民收入。
根據《指南》要求,項目由市農業農村局負責統籌,縣(市、區)海洋與漁業主管部門負責審核所轄單位申報項目及所附相關證明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可行性,對相關證明材料複印件進行核對。然後,組織專家進行評審,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根據專家評審結果,確定扶持項目並公示。最後,按期完成並申報驗收。市農業農村局對實施單位有嚴格的要求:「首先,其應為市內有影響的養殖大戶,其次,要具備良好的生產基礎。」陳國強補充到,此前,承擔項目的單位已經有初步的池塘改造計劃,在項目資金的支持下,不僅能提高一些關鍵性設備的水平,還能讓實施單位在原設計方案的基礎上擴大目標,提高建設標準。
據悉,項目扶持資金採取「以獎代補」「先建後獎」的形式,即項目實施完成通過驗收後,方可撥付項目扶持資金。每個項目扶持資金為總投資的50%,300萬元封頂。截至記者採訪當日,申報的兩個項目尚處於建設期,未開展驗收。
工廠化養殖實現創收
陽東新鴻發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成功申報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項目。近些年,該公司「謀劃」著一個工廠化養殖大計。「傳統上,外塘養殖易受天氣情況影響,特別是養蝦,每逢下雨,工人就要忙到深夜。蝦難養問題突出,很多地方每年只養一造冬棚。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決定開展工廠化養殖。」公司總經理姚啟魏告訴記者,要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從根本上提高養殖成活率和產量,就要創新現代漁業模式,工廠化養殖是出路之一。
從傳統的土塘養殖,到高位池養殖,再到工廠化養殖,姚啟魏不斷調整步伐。他指出:「工廠化養蝦是一種新型的室內養殖模式,具有三個明顯的優勢。首先,能給蝦苗提供一個可控的生長環境,不受自然天氣影響,縮短養殖周期;其次,通過科學的操作管理,實現藥物零投放,生產出更安全、健康的水產品;再者,還能節省人工,同樣規模的養殖以前需要40人,現在只要5人。」
目前,第一期工程已經完成。據姚啟魏介紹,第一期「工廠」是在原有高位池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底部設有獨特的排水系統,實現推水式養殖。共建有100個水泥池,每個池均採用標準化設計,(6m×23m)面積為138m2。新建的100個池從2019年12月開始陸續投苗,截止到2020年9月,已累計投放超兩千萬尾南美白對蝦蝦苗,今年5月第一批蝦已經售空,「受到疫情影響,當時的蝦價並不理想,隨著市場回暖,現在已經恢復到正常水平,銷售情況將會越來越好。」姚啟魏向記者透露,在工廠化設備的助力下,南美白對蝦畝產超一萬斤,是傳統池塘養殖產量的5倍多。此外,工廠化養殖能給對蝦提供一個穩定而安全的生長環境,對蝦抗病力強且長得快,出蝦時間提前了半個月。
據了解,第一期工程總投資3000多萬元,設計使用壽命為10~12年。對於當前的養殖效益,姚啟魏表示滿意,他現在正進行第二期工程建設。
初步形成示範輻射效應
投入使用以來,工廠化養殖系統按照預設的目標運作,現已具備驗收的條件。「我們希望,通過項目的實施,發揮『領頭羊』作用,帶動水產養殖模式變革。」陳國強指出,作為項目的其中一個實施單位,新鴻發公司經常「人來人往」,不少養殖戶和企業到現場參觀學習。
到訪人員不約而同地對工廠化技術模式表示認可,同時將新想法融入到自家養殖基地,開始嘗試應用現代化漁業設備。這充分說明,通過項目的實施,新模式、新技術得到推廣,從而引導水產養殖向高質量發展。陳國強進一步說道,過去人們在土塘裡養殖,習慣採用大排大灌的方式,這不僅不能提高養殖效益,還對水域環境造成嚴重的汙染,是非常不科學的做法。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已成為共識,隨著技術革新,多種先進的現代化水產養殖設備面世,使水產養殖變得更環保、更省心、更高效。如今的養殖更講究精養,大家的理念正逐步轉變,以科技引領產業發展成為新趨勢。(出處:海洋與漁業雜誌 李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