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佩斯之戀》就是這段複雜悽美的愛情故事。它主演講述的是上世紀30年代的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一個餐館裡,美麗的伊洛娜同時被兩個男人深愛著。一個是餐廳老闆,另一個是鋼琴師。三個人都並不願意改變現況,打破平衡,伊洛娜同時擁有兩個男人的愛而深感平靜幸福。鋼琴師為她創作出《憂鬱星期天》,他和餐廳也因此一舉成名。然而,漢斯的出現徹底毀滅了這一切。他曾經是一個無名小子,深深迷上《憂鬱星期天》 的同時,更是成為伊洛娜的裙下之臣。漢斯向伊洛娜求婚,卻被拒絕,滿腔恨意的他如今成了軍官,風光無限,正帶著他蓄謀已久的復仇計劃來到伊洛娜身邊,給他們的生活以致命一擊。
這般情感糾葛的愛情電影還真是少見,人有時候會感到絕望,尤其是在失去尊嚴的時候,樂曲《憂鬱的星期天》的悲傷勾起了一些人的共鳴,可能是活得太累,那些永遠得不到的幸福是一種困擾。因此,只是有些人為尊嚴而走向死亡,有些人只是為自己而報復。餐廳老闆代表物質,鋼琴師代表愛情,德軍軍官代表權力,這故事其實挺女權的,把片中角色性別調換一下,可能就不會有那麼多讚譽了。全片裡只記住了一個Hans,非常複雜矛盾的一個角色,拍他的正面就是《辛德勒的名單》,拍他的反面就變成了本片裡「狡詐」的納粹黨。
好喜歡三人躺在陽光下的河邊 我們總是在追問《黑色星期天》為何會讓人抑鬱 我只覺得 因為每個人背後都有一段憂傷的往事 會隨著一個巧妙的契機慢慢流淌 二戰的背景在這裡就成了感情的陪襯 電影沒有多少複雜的細節 但是動情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好片子時光不再 我們失去的 不光是愛的能力 還有憂傷的權力。愛情可以是不擇手段,可以是以死句讀,也可以是深遠綿長。你的選擇方式讓愛情也多了更多的不可確定性。三個男人選擇三種不同的方式,只因他們都愛過一個美麗的黑色女子。影片滿滿的,沒有任何贅述,結尾足夠重到壓住整場電影。美麗的女主角像天使一樣,那份美麗,本就不該屬於任何人。很多微妙的細節,很多精心的安排,真的很棒。
在那個陰暗的戰爭年代,愛造就了一譜樂曲,樂曲誘發了死亡,死亡引生了恨,恨導致了一場復仇,伴隨著那一首《憂鬱星期天》的傷懷情調,逐漸上演了一段虐心的《布達佩斯之戀》,那個悽美的故事確實很動人,但最動人的還是那個悽美的旋律,透著痛不欲生的失望與無奈,使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在它的魔力之中。性靈與肉體,一個女人與兩個男人之間不能存於俗世的完美愛情,有痛苦,有嫉妒,有妥協,有血有肉。看到如此完美的事物被摧殘殆盡時幾次不得不中斷,這種撕肉拆骨的痛伴著哀傷的旋律有種讓人窒息的魔力,讓人看完之後心中滿溢出深深的痛恨,痛苦,以及一絲痛快。導演的功力十分深厚,有很用心,上佳之作。
看完之後真的很壓抑,當音樂響起時感到心臟有一種被壓迫的感覺,喘不上氣,故事的悽涼,讓我感嘆人生如戲,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而且很有可能就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我沒有死去的那些人那麼灑脫選擇自殺,但是我願意用下半生來救贖。每個人都想一箭雙鵰。和諧三角戀的典範,不過這種不尋常的平衡畢竟難以善終。不說影片切入點在二戰有許多不可抗因素,即使和平年代,靈與肉也不可能在三人中持續平衡,gloomy sunday,是甜蜜與憂傷,是撕扯與煎熬,是不可汙損,是掙脫以達救贖的過程。
人總是難以抗拒它的悲傷情調,我也一樣.這支美麗曲子究竟關於什麼?是死亡,愛情,還是尊嚴?似乎電影給了我們答案,但卻模糊而不是最終.我只想說,我愛上了那個鋼琴師,那個寫這樣悲傷至極的鋼琴曲的作者,他愛上的是尊嚴而死也為了尊嚴.當女主角伊洛娜用那樣無奈卻抑鬱著憤怒的眼神望著他卻依然平靜地央求他為自己的歌聲伴奏時,他的眼眸裡隱射的是不可思議,是心碎,絕望.一曲終了,他也忍辱不堪地了結了自己的生命.那這首曲子究竟陪上的是命啊!最後連作者本人的命都陪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