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過年要「拜神祭祖」,「團年守歲」,「壓歲祈福」

2021-01-11 蕭家老大a

為啥過年要「拜神祭祖」,「團年守歲」,「壓歲祈福」

中國的農曆新年,古時稱「元旦」、「元日」、「元辰」、「元朔」、「正元」、「正旦」等,自辛亥革命後,改稱「春節」,民間則俗稱「過年」、「過大年」。農曆「大年三十」,古時稱「除夕」,意為「舊歲至此夕而除」;正月初一乃「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故稱「三元」,俗稱「大年初一」。中國民間「過大年」亦稱「臘月忙年」,其風俗歷經幾千年演變,迄今仍遺存下四大年俗:

拜神祭祖:「過年」風俗,源於遠古農耕民族的「臘祭」。「臘祭」,是古人「神先享用」意識的體現,人們習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形成「歲終出祭」古俗。由於宗教與風俗本身的保守性,以及歷代統治者的倡導,這種原始時代的「敬神」禮俗,代代相襲,並日漸演化為祭灶神。民諺曰:「三祭灶,四掃屋……」即指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灶神。灶神,俗稱灶君、灶爺、灶王爺,是由原始的火崇拜,發展起來的一種神祗崇拜,原始人心目中,那一堆永不熄滅之火便是他們的灶。但自灶神產生始,其職權便與火或灶火相游離,搖身一變成為天帝派駐各家的監察大員,乃一家之長,負責監督一家老小的善惡功過,定期上報天庭,故深得老百姓的頂禮膜拜。人們想祈福禳災,便對灶王爺恭恭敬敬。

《北平年謠》的「二十三,糖瓜粘」,說的便是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爺升天稟報一年情況時,人們要祭灶,麥芽糖和酒必不可少,酒是為讓灶王爺喝得暈頭轉向,麥芽糖甜而粘,灶神嘴吃甜後只能說好話。民間百姓把「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用在對灶神的供奉上。宋代範成大《祭灶詩》即云:「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祭灶風俗伴隨社會的進步漸漸淡化,取而代之的則是祭祖。過年祭祖,既是對祖先的追悼,也祈望祖先保佑來年的平安。祭祖一般在年三十,鄉間人家在去法穢、淨庭院、易門神、換桃符、貼春帖之後,或舉家去給祖先上墳祭拜,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牆上,擺上祭品,點上香燭,讓後輩祭拜。晚上那頓準備多日的團年飯,大都也是先讓祖先「前來」享用後方可開席。各地祭祖形式雖不盡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義大致一樣。

團年守歲:過年習俗的民間傳說與「祭臘」不同。據民間相傳:「年」原是太古時代的一種怪獸,每屆寒冬將盡,新春來迎之際,便四出噬人。古人為防禦「年」的掠食,便聚集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出巨響,把「年」嚇跑。《詩經·小雅·庭燎》即有「庭燎之光」的記載,這「庭燎」便是用竹竿製成火炬,燃燒時竹節內空氣膨脹後爆裂,發出噼啪啪之響,這大概是「爆竹」的由來。既然「年」怕火光、爆響,人們每逢除夕便貼紅對聯、燃放爆竹,在燭火通明中聚集守更待歲。於是,便形成吃團年飯與除夕守歲的風俗。

「團年飯」又稱「年夜飯」、「分歲飯」。根據《荊楚歲時記》記載,至遲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團年飯的習俗。除夕守歲也是從吃團年飯開始,這頓飯常常得準備好幾天,是農家一年中最豐盛的闔家團聚之宴,一般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一直吃到深夜。古代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年,可見這頓「團年飯」是何等重要。「團年飯」南北風俗各異,但大都有所寓意。北方人喜包餃子,意即「更歲交子」;江浙一帶打年糕,楚地做魚肉糕,「糕」與「高」諧音;紅燒全魚則是祈禱「年年有餘」。

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南北朝時期即有文字記載。(梁)徐君倩就有詩《共內人夜坐守歲》寫道:「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不催。」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已非傳說中那消極的躲過「年」,而是在共敘親情中辭舊布新,寄託著一種對來年的美好期望。

恭拜大年:《北平年謠》有「三十日,黑夜坐一宵;大年初一,出來扭一扭。」新年正月初一,人們早起後穿上嶄新的衣服,放過「開門炮」便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古代通常的「拜年」順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後出門拜親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嶽家、初三拜親戚等不同的講究,一直拜到正月十五,這年才算拜完了。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則是平輩間相互道賀。明朝中葉,「京師元日後,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菽園雜記》)大約從清朝起,拜年已有「團拜」的形式,《側帽餘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在宋代,親朋好友之間會相互送帖恭拜新年,這大概是早期的賀年片。至明代,賀年片設計更加精緻,帖上不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還寫有「新年快樂」、「吉祥如意」之類的祝辭。

壓歲祈福:過年時晚輩給長輩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備好的「壓歲錢」賜予晚輩,寓意「壓歲祈福」。相傳「壓歲錢」能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故又稱「壓祟錢」。晚輩得到「壓歲錢」即可平安度過新歲。《燕京歲時記》說到兩種「壓歲錢」:「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後一種便是沿襲至今的用紅紙包裹,由長輩分給孩子的壓歲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清人吳曼雲《壓歲錢》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民間百姓將「壓歲錢」放置孩子枕頭下,正是為了「壓祟」,期望在惡鬼妖魔或傳說中的「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當然,這應該是長輩希望孩子平安的一個美好心願罷了。

(本篇完)

相關焦點

  • 祭祖拜神、祈福守歲…超九成受訪者依然遵循春節習俗
    春節,各地都有許多豐富的民俗活動,比如祭祖拜神、祈福守歲等。這些民俗活動背後有著豐富的文化傳統。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7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1.3%的受訪者依舊遵循春節習俗,72.0%的受訪者認為春節習俗有助於強化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 福建泉州的年味:拜神祭祖掏兔子窩
    這就是小時候的我眼中的「年俗」,回老家過年等於又可以掏兔子窩了。大了以後開始留意大人們在忙什麼,簡單概括就是拜祖宗、拜神。舞龍本來拜神不用我加入,直到有一年我們家祭祖。祭祖是件大事,好久才輪一次,全族老小都要回到祖宅。
  • 辭舊迎新,拜神祭祖,祈福攘災,古老的傳統,我們節日永遠的主題
    2019年,年底了,該還的帳要還了,該交的費也在催了,生活有點累,該祈的福還要祈每年年三十這一天,村裡都要上廟,為各方仙家,同時問候先祖,也為家裡人祈求來年的幸福安康。廟重建起來後,每年年三十村裡人都帶只大公雞到廟裡殺雞,上廟,寫表燒表跪拜。2019年豬年就要結束了,這一年過得很平淡,波瀾不驚,人的一生不該這樣過,仰望未來,憧憬未來,為自己未來不停的努力,不停的奮鬥,加油!
  • 財鋪網:怎樣才能讓過年更有年味兒
    新春賀歲圍繞祭祖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熱鬧喜慶氣氛濃鬱,內容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 除夕,守歲宴開
    2020年春節來臨之際,新京報記者邀請民俗學者高巍,詳解那些老北京的春節民俗,他說,「春節的每一天,其實都和過年辭舊迎新的主體是相應和的,同時,它又代表著中國文化中最深沉最有生命力的內容」。資料圖 除夕要守歲,古人說「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晚上,所有房間燈火通明,人們徹夜不眠,告別舊日,迎接新年,高巍說,「守歲是跨越新舊兩年,在傳統文化中,有告別一切舊日邪祟、迎接全新的一年的含義。比如大人給孩子壓歲錢,為何要在除夕晚上給,就是因為時間過渡、物候轉變,小孩子抵抗力不強,大人希望用自己的氣場,幫助小孩子壓住那些不好的事情,所以壓歲也叫壓祟。
  • 潮汕地區過年的習俗有什麼?
    中國春節歷史悠久,在五千年傳承發展中每個地方早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在歷史的發展中相傳至今,子孫世代相傳,像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盛、年例、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這些習俗。
  • 除夕:貼門神貼春聯守歲吃年夜飯壓歲錢祭祖送財神
    除夕貼門神貼春聯守歲吃年夜飯壓歲錢祭祖送財神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
  • 過年守歲有什麼含義寓意 除夕守歲熬年有何講究由來介紹
    為什麼要守歲?守歲是什麼意思?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  過年為什麼要守歲?每年過年的一家人都會一起熬夜,就算在困也會陪著家人一起熬到凌晨,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放鞭炮,這就是意味著新的一年來了嗎,那麼你知道為什麼過年要守歲嗎?下文詳解。
  • 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新春賀歲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鬱,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按照舊習俗,從年尾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日(掃塵日)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 在我們的記憶中,過年的習俗都有哪些?
  • 湖北目蓮寺倡導綠色環保祭奠儀式 文明祭祖祈福
    主法法師放飛象徵吉祥與和平的鳥兒 湖北省大冶市目蓮寺倡導綠色環保祭奠儀式,文明祭祖祈福,該寺舉行的首屆清明節文明祭祖祈福系列活動於日前圓滿結束。 目蓮寺此次清明文明祭祖祈福系列活動,倡導用綠色環保的方式舉行祭奠儀式,為了生態和諧,不燒冥紙、不燃放鞭炮,植一棵生命之樹,清除一處生活垃圾,發揚先祖和善仁愛之美德,關愛身邊空巢老人,摒棄屠殺生靈的粗陋祭祀模式,愛護一切生靈、珍惜一切生命。 目蓮寺此次清明文明祭祖祈福系列活動於3月份下旬拉開帷幕。
  • 大年三十守歲餃子—內蒙古赤峰農村有趣的過年習俗
    過年,實際上過的是文化、過的是傳統、過的是祖祖輩輩流傳至今的精髓。內蒙古赤峰農村過年,也有很多具有歷史感的年俗:貼春聯、買年畫、掛紅燈、拜年、給壓歲錢、放爆竹等,突出紅火、熱鬧、喜慶和對未來的期盼。晚飯後,就開始了真正的守歲,也就是在年三十的守夜。男人們嗑瓜子、打打牌,母親和姐姐妹妹們就在一起包守歲的最重要道具餃子。餃子也要包得多,也期望能夠節餘多多,既包含了人們的良好願望,當然也是為大年初一的早飯留餘地。包餃子的餡每家有所不同,在過去那些生活條件並不寬裕的時代,即使過年可用的食材也並不多,一般也就大肉配酸菜或者白菜之類的。
  • 過年期間這幾個關鍵性日子要隆重對待,除夕夜核心在守歲
    過年期間,有幾個關鍵性的日子是要隆重對待的,它們是臘月初八、臘月二十三、臘月三十(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五、正月十五(即「元宵節」、「上元節」、「燈節」)。在這樣一些日子裡,家人要團聚在一起,外面也有好玩、好看的娛樂活動。而對中國人來說,其中最重要的是「除夕」,也就是臘月三十。除夕核心在守歲除夕這個節日是在晚上過的。
  • 廣東潮汕人為什麼喜歡拜神?
    因為她們能記住每年眾多需要祭拜的節日,以及每個日子所要拜的各路神明。  在潮汕,有一句流傳久遠的俗語:「過日子,勿忘時年八節。」潮汕人口中的「時年八節」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冬至、除夕,在這些重大的節日,潮汕人的頭等大事就是祭祖和拜神。
  • 申城年味|除夕夜每樣飯菜都有好寓意,油炸食物也不例外
    新春賀歲圍繞祭祖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熱鬧喜慶氣氛濃鬱,內容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許多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逛廟會、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
  • 看看皇帝過年都在忙些什麼
    自漢朝將正月初一正式定為守歲之日以來,守歲逐漸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習俗,這一天,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民間工商業,都要全家團聚,辭舊迎新,表達對新年的憧憬,那麼紫禁城裡的皇帝們是如何過年的呢?皇帝一早起來,先到祠堂祭祖,然後從幹明門出發,穿過慎身殿、華蓋殿,直奔天壇,其間會有專人擊鼓,王公大臣按鼓到達相應位置,三面擊鼓後,皇帝已經就位,開始接受朝臣祭拜,隨後會命人宣讀名單,大臣再致辭,經過一系列禮儀後,皇帝離開,官員們可以離開了,皇帝隨後會前往內廷,接受後宮上下的行李。
  • 闔家歡樂,團團圓圓
    團團圓圓過新年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大晦日,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為廿九日,有些地區又會改稱二九暝。
  • 過年守歲習俗來源於南北朝時期,很多內容與我們想像的其實不一樣
    迎新春,過大年,新的一年團團圓圓,春節是熱鬧的節日,也是歡聚的日子。到了春節的時候,無論是在外求學的學生,還是打拼的青年人,都會在這一天與家人一起吃飯,其中守歲就是一項流傳久矣的古老習俗,到今天依舊是新年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小編就來說一說守歲。
  • 在泰國旅遊,偶遇華裔除夕拜神祭祖,雖不會中文但祖先民俗不曾忘
    春節期間,各地都會舉行各種慶賀新春的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題,形式豐富多彩,具有濃鬱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熱鬧喜慶、歡樂祥的春節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傳承...有人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春節。大年三十當日,在泰國素可泰古城遺址,我看到這家人正在燒香拜佛。
  • 蒲江過年那些特色風俗
    以前,每逢年終,家家戶戶都要祭祖,酒、肉、飯、菜擺在堂屋中桌上,酒杯、碗、筷齊備,果品擺於神龕上,希望保佑兒孫福、壽、康、寧。 ▲祭祖 團年 據清代《蒲江縣誌》記載,「十二月臘盡,父兄子弟聚首一堂,為除歲之樂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