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
清代《蒲江縣誌》記載,「十二月臘盡,祭家神、先祖。」以前,每逢年終,家家戶戶都要祭祖,酒、肉、飯、菜擺在堂屋中桌上,酒杯、碗、筷齊備,果品擺於神龕上,希望保佑兒孫福、壽、康、寧。
▲祭祖
團年
據清代《蒲江縣誌》記載,「十二月臘盡,父兄子弟聚首一堂,為除歲之樂焉。」臘月二十三後,外出者歸家,陸陸續續開始備辦年貨。除夕中午,用雄雞、刀頭、醇酒祭祀祖先後,全家團聚飲宴,謂之「吃團年飯」。菜餚須豐盛有餘,且備豬頭、豬尾、鮮魚等,以示一年「有頭有尾」、「歲歲有餘」。吃團年飯,一家人暢敘親情團團圓圓,弟兄多的人家則輪流辦年飯吃。
打揚塵
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大掃除是迎新年重要的環節,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迎接新年的到來!
▲民國時期過年放鞭炮的人們
守歲
據《蒲江縣誌》記載,除夕夜,大人、小孩沐浴更衣,兒孫向長輩行禮「辭歲」,長輩贈以「壓歲錢」。然後閉門「守歲」,直至深夜。守歲寄託著對過去歲月無限留戀之情,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殷殷期望之意。
賀年
清代《蒲江縣誌》記載,「元旦日早起,陳設香楮,先拜天地神示祖宗,次拜父母尊長,視親戚,往來答拜,謂之賀年。」蒲江民間的拜年是從大年初一開始,早晨放炮敬神,晚輩向尊長拜年。初二起要走人戶給親戚拜年,大多先走「老丈屋」,女婿、準女婿去時要攜吊子(臘肉)、雞、鴨、蛋、掛麵、點心、酒等禮物,嶽父的兄、弟及分家另過的妻舅家都要具禮走到,大多每家請吃一頓飯,有因故吃幾頓或禮到不吃飯的,走時長輩要給小孩發拜拜錢。接下來備辦禮品分別到姑家、姨家、舅父家,表叔、表姑等長輩家走人戶拜年。平輩、朋友則互相拜年,恭賀新春。走人戶的時間持續到正月十五年過完為止,如未走完就不再走了,否則會被認為失禮。
▲民國時期給孩子們發紅包的場景
耍燈
大年初一,除少數人看家、打牌、擺龍門陣外,大多攜兒帶女上街攆「燈」,看獅燈、龍燈、牛兒燈、么妹燈表演。街上人來人往,擠得水洩不通。
摸青與遊百病
據《蒲江縣誌》記載,正月十五夜,民間有「摸青」習俗,即在主人不知道的情況下,「偷」摘別人地裡的青色蔬菜,拿回家煮吃,認為這樣會清吉平安,如意吉祥,不生百病。主人即使發現也不怪罪,還有人踏月遨遊,遊者漫步街巷田陌、雞鳴而歸,冀免疾病,俗稱「遊百病」。
▲民國時期的過年廟會
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轉變,那些過年的風俗,記憶中的風俗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今天的蒲江人,更多崇尚環保、簡約、健康的過年方式。一聲問候代替登門拜訪,文明的非遺燈戲走向大街小巷,每年的龍騰獅舞鬧元宵活動更是把蒲江人的新年推向高潮。
版權聲明:本文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若已獲授權,請註明「來源:成都方志」。
圖片來源:網絡
圖文編輯:阿茶
圖文校對:阿珂
技術支持:forever
成 都 地 方 志
修志問道,直筆著史
與我們一起
覽成都丨志成都丨品成都
成都方志原創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