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發布2018年全國經濟百強縣,蘇浙魯三省佔65席

2020-12-19 澎湃新聞

12月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成果發布會:《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8)》暨全國百強縣案例報告」在北京舉行。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全國百強縣(市)分布17省(市),蘇浙魯三省百強縣(市)數目達65席,前五席均被江蘇包攬。

江蘇百強縣(市)佔25席,與上年持平,浙江和山東百強縣(市)分別佔21席和19席,浙江與上年持平,山東則減少2席。河南、福建百強縣(市)也較多,分別佔8席和6席。湖南和貴州各佔3席,河北、內蒙古、安徽、廣東和陝西各佔2席;遼寧、江西、湖北、四川和雲南各佔1席。山西、吉林、黑龍江、廣西、重慶、青海、寧夏和新疆都無緣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

蘇浙魯三省佔65席

報告原則上根據地區生產總值、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三項標準,在全國近二千個縣域經濟單元中遴選出400強樣本縣(市),作為分析研究比較的基礎。報告構建了縣域經濟競爭力和投資潛力指標體系,對2018年400個縣(市)的經濟競爭力和投資潛力指數進行了實證研究。

2018年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全國百強縣(市)分布17省(市),蘇浙魯三省百強縣(市)數目達65席。江蘇百強縣(市)佔25席,與上年持平,浙江和山東百強縣(市)分別佔21席和19席,浙江與上年持平,山東則減少2席。河南、福建百強縣(市)也較多,分別佔8席和6席。湖南和貴州各佔3席,河北、內蒙古、安徽、廣東和陝西各佔2席;遼寧、江西、湖北、四川和雲南各佔1席。山西、吉林、黑龍江、廣西、重慶、青海、寧夏和新疆都無緣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

2018年全國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縣(市):崑山市、江陰市、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義烏市、長沙縣、慈谿市、宜興市和龍口市。競爭力十強縣(市)中,有8個是長三角地區的縣(市)。

2018年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散布19省,浙江投資潛力百強縣(市)數目最多。浙江投資潛力百強縣(市)數量最多達到27席;其次是安徽和江蘇,分別佔15席和13席;河南佔6席,四川佔5席,福建、湖南、貴州和雲南各佔4席,河北、山東和廣東各佔3席,江西和湖北各佔2席,吉林、廣西、陝西、寧夏和新疆各佔1席;山西、內蒙古、遼寧、黑龍江、重慶和青海都無緣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山東只有3個縣(市)進入投資潛力百強縣(市),相對53個樣本縣(市)比例明顯偏低。

2018年全國投資潛力十強縣(市):金堂縣、嘉善縣、界首市、固安縣、德清縣、新津縣、靈武市、閩侯縣、平湖市和慈谿市。投資潛力排名第1位的是金堂縣,第2位的是嘉善縣,第3位的是界首市。金堂縣、嘉善縣、界首市其中,金堂縣、界首市、德清縣、固安縣、新津縣也是上一年度投資潛力前10名。

研究發現,縣域經濟增速總體呈現回升態勢,但是分化卻更加明顯,部分縣域經濟特別是遼寧縣域經濟表現令人堪憂,成為影響區域振興的不穩定因素。

2017年縣域經濟平均增速較之全國更大幅度回升,400樣本縣(市)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實際增速較上年回升0.86個百分點,超過全國0.2個百分點的回升幅度。貴州樣本縣(市)平均經濟增速仍然領先,遼寧平均經濟增速由負轉正但仍然墊底。三大地區經濟運行態勢發生全面逆轉,東部地區樣本縣(市)平均經濟增速由降轉升,中西部地區樣本縣(市)則由升轉降。

消費方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增速較上年繼續回落,但西部地區樣本縣(市)略有回升;由於經濟增速放緩,遼寧樣本縣(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地區生產總值的平均比重達到54.3%,在25個省份中佔比最高。投資方面,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速較上年明顯回升,但是中西部地區樣本縣(市)都出現回落。財政方面,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受「營改增」的影響,平均增速較上年有所回落,八省出現負增長,但東部地區樣本縣(市)平均增速反而提高。人均收入方面,26縣(市)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0000元,浙江獨佔20席,其中義烏市和玉環市攜手並超60000元;各區域縣(市)城鄉收入差距繼續趨於縮小。GDP規模方面,神木市、遷安市、如皋市和餘姚市等4市首入圍GDP千億元俱樂部,全國超千億縣(市)數量達到24個。

部分縣無節制供地推盤面臨高庫存風險

主題報告認為,部分縣(市)借勢無節制供地推盤,導致房地產庫存進一步升高,在全國房地產市場轉入調整階段後,又將面臨庫存高企、風險陡增的局面。縣域經濟的脆弱性決定了其更容易受房地產市場波動的影響,特別是人口增長的有限性甚或是淨流出,亦決定了其即使在房地產市場火熱的情況下,去庫存問題也一刻不容忽視。

2017年,受到貨幣化棚改政策下沉、鄉村投資開發熱潮等因素的影響,部分縣域城鎮房地產市場庫存迅速下降,房價上漲較快,房價超萬元縣數量迅速增加。長期看,縣(市)處於城市化末端,房地產市場發展空間較小,隨著開發量的再度增長及銷量的進一步回落,庫存或將重新回升。

主題報告認為,對高債務縣(市)的風險監測,應當是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管理的重點;壓縮債務規模,則是高債務縣(市)的首要任務。三大地區中,西部地區樣本縣(市)債務負擔最大,中部地區樣本縣(市)最低。

分省份看,主要受其近年來大規模投資的推動,貴州樣本縣(市)呈現「雙高」特徵,即高債務率和高負債率,債務負擔最重;主要得益於廣東對全省債務規模的嚴格管理,廣東樣本縣(市)債務水平最低。

報告還發現,綜合各種衡量方法,約有15%左右的縣(市)債務水平都超過了警戒線,如果考慮到無法完整統計的隱形債務以及樣本選擇可能存在的偏差,這一比重會更高。需重點壓縮專項債務的規模,特別是明確和控制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風險源。

主題報告認為,鄉村振興戰略是城市化進入中後期,面對日益畸形的城鄉關係,所提出的一種更加重視鄉村發展的城鄉發展戰略,是過去城鄉統籌發展思路和「三農」工作的再調整和再升華。

從長期來看,要實現中國鄉村的振興,從現在開始就要對一系列的方針政策進行重新審視,如區域均衡發展,在中西部地區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擴大縣權,扭轉縣域相對大中城市的競爭劣勢;加速城市化進程並穩步推進村落撤併;通過產權改革漸次推動宅基地自由流轉等。

微信編輯:陳嫡

來源:鳳凰網財經啟陽路4號——鳳凰網財經旗下原創欄目,聚焦財經大事件,對話焦點人物,穿越層層資本迷霧,還原真相!

作者:楊芳 感謝作者的辛勤勞動,本文經授權後發布

(本文原標題:《2018年經濟最強的100個縣城在哪裡?前五席均被江蘇包攬!》)

相關焦點

  • 社科院發布2018全國百強縣榜單(附名單)江蘇浙江山東三省居多
    12月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成果發布會:《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8)》暨全國百強縣案例報告」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縣域經濟課題組完成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8)》。
  • 陝西神木韓城上榜2019年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
    最新公布的2019年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區)名單顯示,蘇浙魯三省百強縣(市)數目佔62席,陝西有神木、韓城兩個城市上榜。蘇浙魯三省百強縣(市)數目佔62席12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成果發布會於北京召開。
  • 社科院發布全國百強縣榜單 你的家鄉上榜了嗎?
    12月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成果發布會:《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8)》暨全國百強縣案例報告」在北京舉行。會議發布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縣域經濟課題組完成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8)》。
  • 2020年全國百強縣市排名名單出爐 全國百強縣GDP一覽表
    縣域經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本經濟單元。只有縣域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高質量的小康生活才能全面實現,邁向現代化的步伐才能更快更穩。  12月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主辦、《華夏時報》協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成果發布會:《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20)》暨全國百強縣(區)報告」在北京舉行。
  • 社科院發布2020年縣域經濟發展報告:GDP超千億縣市增至32個
    原標題:社科院縣域經濟發展報告: GDP超千億縣市增至32個12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2020年《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分布17省(市),蘇浙魯三省佔57席。2019年GDP超千億縣(市)增至32個。
  • 2019年中國百強縣榜單發布 長沙縣位列第六
    星辰在線7月23日訊  7月19日,工信部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2019年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顯示,中國縣域經濟總量達39.1萬億元人民幣,約佔全國的41%。  2019年中國百強縣名單顯示,江蘇、山東、浙江三省表現搶眼,分別佔26席、19席和18席。
  • 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縣排名 前十江蘇佔6席
    中國信通院日前發布的《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百強區發展報告(2020年)》(下稱「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含78個縣級市、18個縣和4個旗,GDP合計達到9.4萬億元。從具體省份來看,江蘇、浙江、山東合計佔據56席,超過其他省份百強縣(市)數量的總和。
  • 全國工業百強縣:包郵區有多猛?東西差距有多大?
    經濟學家張五常曾斷言,以縣際競爭為代表的地區間競爭,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猛發展的根本原因,並且是他所知道的「最有增長效率的制度」。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經濟的活躍度,歷來被視為國民經濟的風向標。2019年,全國經濟百強縣以佔全國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約10%的GDP。
  • 2020全國「百強縣」名單重磅出爐:江浙魯百強縣共減少7席 長沙縣...
    只有縣域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高質量的小康生活才能全面實現,邁向現代化的步伐才能更快更穩。  12月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主辦、《華夏時報》協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成果發布會:《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20)》暨全國百強縣(區)報告」在北京舉行。
  • 2020全國「百強縣」名單出爐!晉江排名第5,福建佔7席
    12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競爭力研究中心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2020年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評價結果,福建多個地區上榜,收穫頗豐。福建7地上榜最新百強縣據悉,全國「百強縣」榜單是縣域經濟研究最為權威的排行榜之一,常常成為衡量區域經濟的重要參考榜單。
  • 晉江全國第4!福建6地上榜全國百強縣!
    2020年全國百強縣名單發布 福建6地上榜! 其中 晉江的經濟實力高居全國第4位! 福建6地上榜 2020年全國百強縣 7月28日,由工信部下屬的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編制的《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正式發布。該研究從經濟實力、增長潛力、富裕程度、綠色發展四個方面對縣域經濟發展進行評價。
  • 2020縣域經濟百強縣東多西少 陝西神木市、府谷縣上榜
    時間已經進入了7月底,上半年結束了,各地方經濟發展怎麼樣呢?近日一份數據顯示,百強縣東多西少,陝西有兩個地方上榜。近日,賽迪顧問發布《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百強縣東多西少、強省強縣。百強縣東部地區佔68席,中部地區佔21席、西部地區佔8席,東北地區有3席。與2019年相比,東部地區席位減少3位,中部地區增加2席,西部地區增加1席位。陝西有神木市、府谷縣上榜。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 全國工業百強縣首次發布:江陰市排名第一,江蘇佔據超過20席
    來源:華夏時報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劉詩萌 北京報導12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成果發布會:《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20)》暨全國百強縣案例報告」在北京舉行
  • 2020年經濟百強縣出爐!河南6縣市上榜!許昌禹州GDP超過了新鄭!
    根據2020年GDP百強縣榜單顯示,東部沿海省份下轄的縣的發展水平更高,實力更強。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中國百強縣名單顯示,江蘇、浙江、山東三省表現搶眼,分別佔25席、18席和15席。並且,它們都是沿海省份。 經梳理發現,強省強縣是百強縣格局的一大特點,強省強縣,江蘇領先。
  • 2019「百強縣」名單出爐,仙桃又上榜了!
    12月6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縣域經濟課題組完成的《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同時,2019年全國綜合經濟競爭力百強縣
  • 2016全國百強縣山東22縣上榜全國第二 濟南最強縣章丘排第51
    原標題:2016全國百強縣山東22縣上榜全國第二 濟南最強縣章丘排第51魯網7月25日訊(記者 魯珊珊)近日,工信部所屬的賽迪公司對全國將近3000個縣(市)(不包括市轄區)進行綜合評估,發布了「縣域經濟100強」,其中山東省共有22個縣上榜,僅次於浙江省的26個,排名全國第二位。章丘市成為濟南唯一上榜縣級市,位居第51位。
  • 2019年全國百強縣房價統計出爐
    隨著一二線城市市場趨於飽和,縣域房地產開發成為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新方向,它們的入駐引發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改善了縣城居民住房條件,增加了當地政府財政收入,並對當地房價產生了影響。
  • 2015全國百強縣揭曉 濟南「最強縣」章丘市排第46
    8月22日,全國縣域經濟專業研究機構社會智庫中郡研究所發布《2015縣域經濟發展報告》,第十五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揭曉,其中山東省共有21個縣上榜,僅次於江蘇省的26個,排名全國第二位。
  • 全國「百強縣」江浙兩省佔近一半,蘇州、無錫、南通下轄縣(市)全部...
    12月3日,《華夏時報》記者梳理這份報告發現,長三角地區的浙江和江蘇分別獲得全國百強縣(市)24個和23個,江浙兩省佔全國百強縣(市)榜單近一半。「實際上,隨著江蘇尤其是蘇南、蘇中地區近幾年撤縣並市的舉措增多,蘇南地區的蘇州在幾年前就將下轄吳江市並為吳江區、蘇中地區的南通在今年將下轄的海門市並為海門區,因此這兩個原本是全國百強縣上常客的縣級市不再出現在這一榜單上了,如果海門不撤市並區,那麼今年的榜單江浙兩省的百強縣數量應該是旗鼓相當的。」對此,長三角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張啟祥分析指出。
  • 2018年全國百強區排名:2018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名單
    2018年全國百強區排名:2018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名單  近日,中小城市經濟發展委員會、中小城市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小城市發展指數研究所、中城國研智庫等機構發布2018年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指數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