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茶美,環境美,水美,當然缺不了器具之美。茶器之美,能夠讓人品茶得到格外美的享受。器物,又是隨著歲月沉澱愈加光彩奪目。歲月會給美麗的物體增添魅力。拿起一個物體,你會感受到它難以形容的平靜魅力。
起源:最早的時候,茶具是不與飯食、酒器分開的。「茶具」一詞最早出現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有學者認為西漢王寶《潼約》記載的「沏茶器具」是我國最早提及茶具的史料。
成型:茶具是一個「自立門戶」,與其他器皿是分開的。第一次對它的名字進行了完整的整理和記錄,對它的用法進行了提煉。是在陸羽的《茶經》裡。《茶經》是最早系統完整記錄茶具等茶文化的文獻。從此,白居易《睡後茶興憶楊同州詩》就有了「這種處置繩床,就在洗茶機旁邊」。「茶具」、「茶具」在明清詩詞中較為常見。
發展:茶型的變化是喝茶的方式發生了煮、煮、泡等變化,茶具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唐代茶具《茶經》 唐代的茶主要是壓茶,需要經過焙炒、粉碎成顆粒後才能泡茶。所以唐代有碾米茶具和烤茶茶具。《茶經四之器》茶具分為八類。宋初的茶和飲茶方法與唐代相同,所以茶具與唐代相似。北宋蔡襄《茶錄》有一篇《論茶具》。南宋時,茶人沈曼安寫了一本書《茶具圖贊》,手書茶具,並為每套茶具指定官職,稱其為「十二先生」。
全盛時期:在明代,茶葉是從廢群茶中散出,可以直接用開水衝泡引用,於是茶具開始簡化,款式增多。最引人注目的茶具是江蘇宜興的紫砂茶具和景德鎮的瓷茶具。明代張千德《茶經論器》中有:烤茶、茶籠、湯鍋、茶壺、茶燈、紙袋、洗茶、茶瓶、茶爐等九種茶具。小茶壺在明代很流行。明朝的茶具是清朝用的,但是品種比較全。著名的潮汕功夫茶具誕生並完善於清代。清代,飲器由最初的十餘件簡化為四件必備,由壺、壺、杯、灶組成,合稱「沏茶四寶」。大多數器皿都是由陶瓷製成的,形狀簡單而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