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到18世紀:中國青花在海外

2020-12-01 人民網

原標題:公元14到18世紀:中國青花在海外

鎮瓷在唐宋,不聞有彩器。元明來,則多青花。

——藍浦《景德鎮陶錄》

17世紀的代爾夫特瓷

青花瓷,肇始於唐宋,至元朝臻於成熟,並開始作為最具特色的中國瓷器之一,遠銷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東非諸國,也引領了以青、白二色為主色調的審美風尚,風靡亞歐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部分國家和地區,不只大量進口中國的青花瓷器,也積極仿燒,並逐步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地域特色,從而形成了一個橫跨亞歐的「青花文化圈」。

李朝青花

15世紀前後,李氏朝鮮開始以高麗傳統陶瓷樣式及元朝元素為基礎,吸收明代青花瓷的特色,創燒了李朝青花。起初,朝鮮青花是對中國青花從器形到紋飾的全面仿製,尤其是以龍紋、纏枝蓮花紋為主的主紋樣和以波濤紋、蓮瓣紋、聯珠紋為主的從屬紋樣,幾乎是中國青花的翻版。但由於朝鮮本土的胎土、釉料與中國不同,制瓷技術也存在差異,朝鮮青花逐步發展出與朝鮮文人審美和朝鮮胎土、工藝技術相適應的朝鮮風格。

15世紀,李朝青花瓷以壺、瓶、折沿口盤、兩耳盞、花形盞為主,瓷壺有方型、六角、八角、十二角等造型,紋飾仿照宣德年間的唐草紋、牡丹唐草紋、纏枝番蓮紋、魚藻紋等,追求奢侈巧麗之風。18世紀以後,器形趨於渾厚,崇尚實用之風,出現了與民間信仰相關的「壽福康寧」「立春大吉、建陽多慶」「風調雨順、時和年豐」「去千災、來百福」等吉祥寓意圖案,及山水、竹、松、梅、桃、秋草、石榴、鳥禽、蝴蝶、走獸、鯉龜等紋飾,特別是龍、虎、鷹、喜鵲、青蛙、月亮等,常出現在瓷器上。李朝青花上的寫意山水,亦深受中國文人畫的影響,景致飽滿,用筆簡潔,有宋元諸家寫意山水之遺風。日本的伊萬裡燒也深受李朝青花的影響。

越南青花

14到15世紀,在越南全國性地崇儒之風下,越南以元明青花,尤其是雲南青花為典範,結合本土的原料、燃料和地形條件,探索出一套本土化的工藝流程,並形成了民族風格。越南青花多灰胎,胎質粗糙,缺少標準瓷胎那種半透明的特性,產品以盤、瓶、罐等日用品為主,早期越南青花以纏枝花卉、卷草紋等為主要裝飾題材,類似元朝的民窯,而後流行蓮瓣紋、開窗紋等紋樣。既有造型簡約,線條粗獷的民間用瓷,也有構圖豐富,紋飾繁密的外銷瓷。

越南青花從創燒時代起,已成為中國青花的競爭對手,遠銷日本、東南亞、西亞等地,土耳其的託普卡比宮至今仍珍藏著越南青花瓷。明朝海禁之後,中國出海的船舶日趨減少,瓷器出口也一落千丈,越南青花卻在此時填補了海外青花瓷市場,並發展到巔峰。

15世紀中亞細密畫上的中國青花瓷

土耳其陶器

14世紀前後,中國的青花瓷已經遠銷伊斯蘭世界,並為上流社會所珍視。伊朗阿達比爾陵寺、土耳其託布卡比宮都收藏有傳世的元青花,分別是薩法維王朝的阿拔斯大帝(1588—1629年)和土耳其蘇丹賽利姆一世(1467—1520年)的藏品。15世紀帖木兒王朝時代的細密畫中,也經常見到正在使用的青花瓷器,與藍色的民族服飾和帳頂裝飾一起,構成了一幅具有蒙元風情的宴會圖景。

14世紀起,敘利亞、伊朗、埃及、土耳其等國都曾仿製過青花,但以土耳其的青花陶最為著名。其對中國青花的仿製,除蓮子碗、折沿大盤、敞口曲腹盤、筆盒等器形外,主要集中在對中國裝飾體系的借鑑、吸收與再創新。根據考古學家馬文寬的總結,土耳其陶器上模仿的中國紋飾主要有13種,包括葡萄紋、束蓮紋、刻花纏枝蓮紋、印花菊瓣紋、纏枝花葉紋、青花獅紋、帖花螭紋、小螺旋紋地與蓮花紋、變形牡丹花、蓮瓣及靈芝紋、盆花或盆景、海浪波濤紋及「由大蓮瓣紋引申出的抽象紋飾」等。不僅是對中國裝飾元素的全面吸收,也是對中國裝飾體系的系統學習,打破了中東地區以幾何紋飾為主導的裝飾體系,並深刻地影響了歐洲人的中國印象。

代爾夫特瓷

荷蘭擁有悠久的制陶傳統,17世紀已十分興盛,代爾夫特是最重要的制陶中心之一。進入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東來,大量青花瓷器運銷歐洲,並在葡萄牙與荷蘭之間,展開了一場貿易爭奪戰。豐厚的利潤,也刺激了代爾夫特地區的制陶業的發展。當地工匠以錫白釉陶技術,取法於景德鎮青花瓷的裝飾風格,生產各種仿青花器物和瓷磚,創造了代爾夫特白釉藍彩陶器。

最初的代爾夫特白釉藍彩陶器,深受文藝復興的影響,一方面從中國與中東裝飾體系中吸收了蔓藤翻卷的藝術形式,從古羅馬的藝術中訪求粗獷有力的結構,借鑑古代建築的對稱性,使紋樣藉助明暗法而產生立體效果,獨具特色。另一方面,以其色彩的純淨與簡潔,而引人注目。瓜爾塔·貝雅敏在《貝爾林的童年時代》一書中,記述了其對青花瓷器的感受:「典雅清麗的青花瓷器衝擊著我的眼睛,我的目光緊緊盯住紋樣的分枝、細線、花紋,尋找著舒捲的紋樣形成的秘密,並從純青的色調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對包括荷蘭人在內的歐洲人而言,精美的陶瓷器不僅是生活實用品,也是一種財富、地位的象徵,更是大多數歐洲人對中國的最初印象。

青花瓷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廣泛地傳播不僅使多地區、多民族的審美情趣和藝術風格深受中國的感染,也在經意與不經意間融入了中國文化的許多重要成分,而各國家、地區的仿製,其本身也是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吸收與創新,並深刻地改變了世界文明的整體面貌。

(責編:王鶴瑾、魯婧)

相關焦點

  • 義大利拍賣一青花碗,成交1300萬,中國富翁海外淘寶血拚還是做局
    原因是它上拍的一件中國青花瓷碗,標價只有2000歐元,經過多輪角逐叫價,成交高達1300萬人民幣。這間叫做pandalfini的義大利拍賣公司,以前從來沒聽說過,在藝術品收藏界,沒有任何名氣。據拍場人說,是有一群中國來的海外淘寶富翁參與了競拍,他們鬥富般地加價,最後推高了這個產自中國古代的青花瓷碗的成交價格。真相如何?它背後都有些什麼隱秘?
  • 17世紀青花與五彩詮釋「雄奇昳麗」!
    清康熙 五彩《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圖大鳳尾尊 高61.6釐米據此次特展的策展人、著名中國古代陶瓷研究專家、佳趣雅集協會理事及學術顧問梁曉新介紹,該展將從社會萬象、山河迤邐、乘物遊心與海上瓷蹤四個專題來探究17世紀景德鎮瓷器藝術的全貌。「以17世紀的青花與五彩瓷為重點,薈萃超過百件珍品,是歷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具有全面的藝術代表性與學術價值。」
  • 以元青花為範本, 越南青花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中國西南毗鄰的越南,以元青花瓷為範本,在陳朝(14世紀後半段),一邊應用釉下彩繪的技術,一邊在半瓷胎的胎土上施白色化妝土,生產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青花瓷。
  • 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7世紀,是人類的第一次世界民族大融合
    這並不是一份完整的名單,但已經讓我們震驚不已 ——上述這些人基本都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紀前後,不到200年的時間裡。 之於中國,則是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有老子、孔子、孟子、莊子、墨子等,這些人締造了 原生態的中華文明,影響到兩千年後的中國和世界。
  • 小林仁:越南青花小考
    14~15世紀的越南青花瓷中有部分作品的確忠實地模仿了元青花,而其中綜合中國元明青花瓷部分要素並經過整合者更多,這也可以反映出越南對中國青花瓷的需求特徵。大阪館藏青花雙鳥紋盤內底中心部主紋樣區至口緣部,在兩重圓圈線的區劃中可見三種裝飾紋樣帶。其中最佔空間的是內側的寶相花唐草紋。這種被細密切割而非纏枝形式的唐草紋是越南青花瓷上經常見的特徵之一。
  • 流失海外的中國古玉,讓人心痛!
    作為遺失海外,目前收藏於國外各大博物館的中國美玉,更是因為其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每一件都堪稱「瑰寶」。 【大英博物館】 同時,大英博物館也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海外博物館,多達2.3萬件。藏品門類齊全,時間則跨越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
  • 17-18世紀的驚豔「中國風」!200餘件/套館藏陶瓷器亮相粵博
    17-18世紀的驚豔「中國風」!本次展覽由粵博策劃主辦,展出200餘件/套館藏陶瓷器,全面展現17-18世紀中國外銷陶瓷的面貌,呈現明清時期精湛、高超的中國制瓷技藝,講述東西方之間經貿與文化的交流互動。展覽持續展至11月8日。
  • 從「帖木爾」時代出現在撒馬爾罕附近的永樂青花看當地的窯事
    在公元 4 8 世紀間,沙赫裡薩布茲一直是粟特地區的城鎮之一;隋唐時期,成為西域昭武九姓之一 —史國的國都。杜佑《通典》:「史國隋時都獨莫水南十裡大業中始通中國。後漸強盛,乃創建乞史城(即沙赫裡薩布茲),為數十裡,郭邑二萬家。大唐貞觀中遣使來貢。」
  • 幾近消失的雲南青花土碗重現生機 暢銷海外(圖)
    幾近消失的雲南青花土碗重現生機 暢銷海外(圖)  2015-01-05 17:42:2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圖為者瓊珍在陶碗上快筆繪製
  • 作為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元代的青花瓷都有什麼造型?
    中國陶瓷的發展,在唐代以前,青瓷佔主導地位;唐代以後,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了宋代,五大名窯、八大窯系的出現,陶瓷生產呈現出百花爭豔的景象;元代景德鎮白底藍花的青花瓷器燒製成熟後,情況就起了急劇的變化。
  • 宣德青花花鳥紋梅瓶鑑賞
    青花瓷器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青花加彩時期、青白釉青花時期和至正型青花時期。青花瓷標本少,特別是帶有紀年銘的實物標本更少。古代瓷器市場以大件青花瓷最為名貴。歷代瓷器以小件為精,古代青花瓷以越大越精為準。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 18世紀的法蘭西,稱霸歐洲的一搏
    似乎從17世紀到18世紀,乃至19世紀,法蘭西民族都有稱霸歐洲,稱雄世界殖民地,成為全球第一強國的潛質。三十年戰爭的後期以及結束後的50年裡,英國國內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並在18世紀初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好了,從17世紀的40年代到18世紀初,英國方面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同時又完成了不列顛島的統一。法國方面在17世紀爆發的三十年戰爭結束後,幾乎成為了歐洲陸軍方面的霸主。
  • 中國有多少國寶流失海外?
    八國聯軍把藏書搶掠糟蹋一空直到現在倫敦、巴黎的博物館裡還有《永樂大典》等許多當年被搶掠去的圖書和文史典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更是有為數眾多的國寶流失海外據不完全統計早期由歐美人轉購流散到國外去的甲骨文至少有5000片以上20世紀80年代根據中國甲骨學家最新的統計海外有中國甲骨資料的國家共有
  • 元代青花瓷器的辨識要點(1)——初識元青花
    一、對元青花的基本認識(一)青花瓷器的起源我國青花瓷器的燒造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二)元青花的發現元青花在中國陶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自唐代青花瓷器產生以來發展到元代產生了質的飛躍,造型恢弘,花紋鮮麗,燒造工藝完全成熟,為明初永、宣青花瓷曠古未有的輝煌燦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長期以來由於缺少文獻記載,人們對元青花沒有基本的認知,甚至不知道元代有青花瓷器的存在。
  • 波斯薩珊王朝玻璃器皿洛陽展出 最早公元1世紀
    波斯薩珊王朝玻璃器皿洛陽展出 最早公元1世紀   近日,絲綢之路文物文獻展在龍門博物館舉行,身著漢服的胡人陶俑、公元1~2世紀的玻璃器皿……與絲綢之路有關的民間文物集中展出。
  • 弘治青花瓷器與成化青花瓷器的不同
    明弘治一朝,自公元1488年起,公元1506年止,共計19年。弘治年間,曾多次停燒青花瓷器。因此,從傳世的明代青花瓷器數量來看,弘治青花最少。由於弘治青花瓷器與成化青花瓷器風格十分相似,因此,也有「成弘不分」之說。
  • 歷史上只有中國出口瓷器嗎,沒人告訴你的歷史真相
    而到了九至十二世紀,則是一面模仿中國陶瓷,同時又加上伊斯蘭獨特的裝飾,顯示出伊斯蘭特色。十一世紀中葉開始,以精美的宋代青瓷為藍本,波斯生產了大量波斯青瓷。到蒙元時期,景德鎮的民窯更是根據波斯客戶的要求燒制出了青花瓷,所以馬未都認為:「元青花是漢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結晶。」而中國早期青花瓷器使用的釉下青料通稱「蘇麻離青」或「蘇勃泥青」,其主要呈色劑——鈷藍料是從薩馬拉取得。
  • 公元前和公元後,是怎麼劃分的?公元1年是我國哪個朝代?
    ——《除夜作》 我們都知道地球自轉為一天,公轉為一年,日子一天天地過,人們為了記錄年份就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紀年法,其中有一種就是公元紀年。我們一般都會說公元前和公元後,那麼公元前和公元後究竟是如何劃分的呢?公元1年又是我國哪個朝代呢?
  • 十八世紀暢銷海外的"Bohea"到底是什麼茶?
    十八世紀由中國福建遠銷海外的武夷茶的英文名為「Bohea」,但在英語世界裡,它明顯是個外來詞。即使是在18世紀進口和消費中國茶葉最多的英國,很多英國人至今也並不知道「Bohea」到底指的是什麼。「Bohea」一般解釋為「武夷」的閩南語發音。
  • 「歐洲第一名瓷」是如何煉成的:從對中國瓷器的模仿到創新
    澎湃新聞精選其中重點藏品若干,呈現」歐洲第一名瓷「梅森瓷器從對中國瓷器的欣賞、模仿到創新的過程。《美惠三女神鵰塑》德國梅森瓷器博物館藏中國瓷器的傳播唐宋以來,中國瓷器經由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