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午,「國立中央大學西遷80周年」紀念儀式在重慶大學「中大遷渝紀念亭」舉行。東南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劉波、重慶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舒立春出席儀式。東南大學「重走西遷路」團隊成員、相關部門負責同志、校友代表,重慶大學師生代表等參加了儀式。
「重走西遷路」團隊
「在東南大學即將迎來建校115周年之際,我們在這裡相聚,共同紀念國立中央大學西遷80周年。」劉波在致辭中說,「我們在這裡隆重集會,一起回顧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所經歷的苦難往昔和不屈的抗爭歷史,共同守望前輩學人力學勇毅的不屈之志和教育救國的精神,進一步堅定我們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之夢的責任和勇氣。」
1937年7月7日,當盧溝橋騰起的硝煙打破了國立中央大學「玫瑰色的大學之夢」,在校長羅家倫的統籌規劃下,國立中央大學師生攜不屈之志、興國之任,從南京四牌樓2號出發,或船載肩扛,溯逆大江,或手牽籠裝,翻越大山,風餐露宿,長途跋涉,將寄託國人教育夢想的民國最高學府,在戰火中完整地搬遷到了數千裡之遙的山城重慶。
東南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劉波
其中,國立中央大學文、理、法、農、工、教育6個學院40多個系科千餘名學子於松林坡新校址再續弦歌,醫學院於成都重開宏宇,與重慶大學和西遷來渝的數十所兄弟高校共同開啟了抗戰興學之路。中央大學有條不紊的「西遷」,最大限度地保留國立大學的應有之實,與北大、清大、南開等高校的剛毅堅卓、壯懷難折的「南渡」,交相輝映,雙峰並峙,共同譜寫了中國現代大學同仇敵愾、存續華夏文脈的壯麗篇章。
2017年5月12日,東南大學「重走西遷路」團隊從南京出發,並於5月15日晚抵達重慶。團隊共30餘人,由學生、教師、校友、新聞媒體代表組成。隊伍分兩路而行,分別沿當年西遷重慶、成都,特別是動物大軍西遷路線,途徑蘇、皖、豫、鄂、渝四省一市,走訪校友、尋訪前輩學人的歷史足跡;深入了解學校服務社會、貢獻國家重大工程的成就;感受西遷之路上愈加繁茂的科學與文化的傳承,兩隊最終於重慶會合。
重慶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舒立春
劉波指出,重走西遷之路,是為了尋求一所學府最深沉的文化追求,把中央大學建設有機體的民族文化的永久使命擔負起來,把「力學勇毅、教育興國」的中大西遷精神發揚光大,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注入不竭的精神動力。
「『文心未泯,國魂不滅』。東大人永遠不會忘記,80年前,重慶大學敞開懷抱,為中央大學提供辦學地,兩校師生共渡國難譜寫了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話。中國高等教育抗戰西遷的這段歷史,是我們共同的精神財富。80年後的今天,『重走西遷路』活動也為東南大學、重慶大學兩校共同的記憶和深厚的友誼寫下新的標註。」劉波說。
雙方校領導為西遷「光華柱」揭幕
舒立春在致辭中說,中央大學和重慶大學兩大名校攜手辦學,構築了當時中國教育事業的一塊高地。這一時期,兩校師資互聘、學分互認、資源共享,教學和科研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指出,正是由於中央大學老一輩知識分子們熱愛國家、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文化自覺精神,中國的高等教育才得以在戰爭中發揚光大,中華文化才能夠在戰火中繼續傳承。
紀念儀式上,八十年前完成「動物大軍」西遷壯舉的王酉亭之子王德向師生們講述了炮火中動物大軍艱難西遷的故事;東南大學人文學院王華寶老師宣讀了他為紀念西遷八十周年而作的紀念碑文;東南大學校友代表、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錢覺時教授,學生代表、東南大學人文學院周然同學也分別發言。
東南大學醫學院黨委書記譚東偉(左一)與東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龔建新(左二)將土樣倒入「光華柱」
儀式最後,雙方校領導為西遷「光華柱」揭幕,並與師生、校友代表一起執玻璃管柱,將西遷沿路土壤封存至光華柱中。西遷「光華柱」由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張志賢老師領銜設計。柱高115cm,寓意東南大學今年成立115周年;柱身呈三稜錐形狀,靈感來自中央大學三角形校徽;封蓋上部刻有西遷路線圖,下部鐫刻中央大學校徽,基座為東南大學校標;整體造型如同一把火炬,取傳承、接力之意,更寓意著先輩們的精神光華為當今學子照亮前行道路。(華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