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校門。
現在的南大校門。江南時報記者秦懷珠攝
1937年5月的運動會,中為羅家倫。
1937年9月13日教育部準遷重慶的批文。本報記者秦懷珠從南大校史博物館翻拍
南京大屠殺前,有識之士在「七七事變」前後就已預測到,戰火必將迅速向中國腹地蔓延。而一旦戰火蔓延,培育中國傳統文化接班人的搖籃——各大學校將朝不保夕。
為了延續中國的文化命脈,保全中國的文化教育,南京高校的盡力遷移,就成為當時唯一的選擇。全國當時最大的綜合大學之一國立中央大學更是首當其衝。
預判時局
羅家倫提前兩年安排與戰爭賽跑
在學校內遷中,南京有6所國立大學、2所私立大學,以及9所中學西遷。國立中央大學在校長羅家倫的帶領下,成為內遷最迅速而完整的學校,一步到位,直接抵達目的地。這在全國眾多內遷學校中並不多見。更多的學校因對情勢估計不足、準備倉促,只能隨日軍侵略的擴大,戰區的擴張,而被迫不斷搬遷。如浙江大學,在抗戰中遷校達六七次之多。當然,也有因辦學條件不具備而不斷遷移的,如江蘇醫政學院等。
在敵軍飛機的持續轟炸和炮火的不斷蔓延中,國立中央大學的師生攜帶著大量儀器、書籍,甚至還有飛機、屍體、家禽等物長途跋涉,他們究竟是怎樣做到順利內遷的呢?今天看來,這完全得益於校長羅家倫的遠見卓識和充分準備。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自1932年8月就任以來,一直默察時局,預見到日本侵華戰爭的不可避免與中華民族即將面臨的深重危難。他很早就斷定中日必戰,戰,則南京必將不保!所以,早在1935年冀東事變之前,羅家倫就指示學校後勤部門趕製大量木箱,足足提前了近兩年,為學校內遷做準備。
據羅家倫在1941年6月16日寫於重慶的個人回憶錄顯示,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他心裡就明白最後關頭已到。尤其是在7月15日當天,從何應欽將軍(國民政府國防部長)處得知,昨夜平漢路上有1300輛火車已經開始大量運兵的消息後,羅家倫就開始做遷校的布置。
「我囑總務處將一年以前冀東事變時,預備好的大木箱,裡面釘了鉛皮預備長途旅行用的,先取出五百五十隻,將重要的圖書儀器裝箱。」
原來,為了保護學校重要圖書和珍貴儀器不被日軍炸毀,羅家倫自7月15日起,就開始組織師生緊急裝箱,運到下關碼頭存放。這樣安排,一方面能避免市區轟炸的損失,一方面也便於隨時裝船準備西遷。
事實證明,羅家倫的這一安排搶在了炮火和死神的前面。就在國立中央大學的師生們加緊裝箱轉運的過程中,學校先後遭到了日本飛機的4次轟炸。幸運的是,羅家倫總是能提前預感到危險的降臨,先一步做出安排,避免了學校教學資源的損失,也幫助絕大多數師生幸運地與死神擦肩而過。
至10月上旬西遷開始時,在羅家倫的安排下,學校的圖書、儀器已全部裝箱完畢,趁敵機轟炸的間隙運到碼頭,數量達1900餘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