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軍山
「突如一夜春風來,海南哈密瓜種植「遍地開花」。自從二十三年前,新疆哈密瓜在海南實驗室內種植成功後,便開始在海南進行產業化的推廣試種。經過近不斷進行品種培育改良,近幾年來,海南哈密瓜種植瓶頸獲得突破,種植畝數直線上升。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海南各地種植各類哈密瓜近20萬畝。越來越多的資金湧入海南哈密瓜種植業,直追當年「香蕉種植熱」盛況。但部分投資商片面以為在海邊沙灘上就能隨隨便便種植成功,這裡存在「誤讀」。
哈密瓜何以在海南「遍地開花」
哈密瓜本是新疆的,何以在海南遍地「開花」?這得從海南三亞「南繁育種基地」說起,這個基地藉助海南的光熱條件,和許多其他北方的農作物一樣,新疆的哈密瓜品種也選擇在三亞進行種苗「南繁北育」的研究工作。
在「南繁北育」過程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農業科學院育種專家吳明珠及其團隊看到海南光熱條件不錯,最早進行「北瓜南移」的試種研究,將研究成果進行本地轉化利用。1995年,吳明珠團隊用椰糠做基質進行無土栽培,在三亞成功種出新品種的哈密瓜,最後篩選出的「金鳳凰」「雪裡紅」等適應性強的品種在海南當地進行推廣種植。
但一開始,海南大規模種植哈密瓜的產業化之路並不順利;實驗室裡的種植與田間地頭的實際種植條件相差很大。海南雖然日照充足,但各地氣候多變;降水多、日夜溫差也不夠大。
防風防雨容易,可以搭建大棚來解決;也只有搭建大棚才能保證種植進行。但如何解決日照充足與日夜溫差等問題,一是通過選址來解決,最後選定海南西部的樂東、東方、昌江和三亞等市縣進行試種植。二是通過不斷改良哈密瓜種植品種來適應海南本地的環境。
通數十年的努力,終於獲得了突破;現在海南哈密瓜種植產業已漸漸成為廣大農民發家致富的重要產業。為避開新疆當地哈密瓜5月至10月集中上市期;海南種植哈密瓜推廣種植伊始,就採用「反季節」模式,一般在當年的冬季與次年的春季上市。
錯開了集中上市的時間,海南的哈密瓜往往不缺銷路,瓜農獲利頗豐。現在瓜農種植海南各種哈密瓜,每畝收入1.2萬-3萬元,視種植的蜜瓜的品種與銷路而定。除去各種成本後,每畝純利有5000元-10000元。有利可圖,外省和本地的種植戶蜂擁而上。種植面積逐年攀升,從以前每年的數千畝開始;一路上升到現在近20萬畝的種植面積。接近海南熱帶水果種植總面積245萬畝的十二分之一。
那些年海南都種過的蜜瓜品種
海南最早試種推廣的哈密瓜與正宗的新疆哈密瓜比起來,還是有明顯差距的。受日夜溫差不大影響的原因,出現各種部題,如個頭偏小;易於開裂;含糖分不足,不太甜,或者中間甜,兩頭不甜等。
但近幾年來通過品種改良,提高種植技術;現在海南哈密瓜已經和新疆正宗的哈密瓜在外形和個頭上已無太大的差別,在口感脆度和甜度等方面也是非常的接近了。
除了種植新疆的哈密瓜外,還引種了日本高檔的「靜岡網紋蜜瓜」,海南種植的品種改稱「玫瓏蜜瓜」,口感已經差不多接近原品種了。還有從臺灣引進種植的「王品蜜瓜」,又衍生出若干小品種;它們與新疆引種的「西州蜜」、「絲路曉蜜」哈密瓜一起,成為海南種植的「四大主力」品種。
1995年以來,海南除了試種「金鳳凰、雪裡紅」等品種外,還試種過新疆蜜瓜25號、17號、雅典、長香玉等哈密瓜品種。經過不斷優勝劣汰。現在「存活」下來的品種一般都具有產量高、口感好、甜度高和外觀美等特點。
2017年,一些小型瓜新品種不斷展露頭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主要有改良自臺灣的品種「王品蜜瓜」系列;日本的靜岡網紋蜜瓜系列。
新疆蜜瓜系列的「西州蜜、絲路曉蜜、南海蜜」等哈密瓜品種也在海南站穩了腳跟。當然每年都有許多新品種試種或移植,如金如意、瑪莎、朵瑪(高產型,適合海沙地和水田種植)和「白流星」系列的「喀秋莎、玉露」及適合井田種業的「月露」等等。
其實不管是新疆、臺灣還是日本等地引種的,本質上都是「蜜瓜」中的一種,無非是外形、紋路、色澤與瓜肉色澤有所不同而已。所以都海南種植出產的一般統稱為「海南蜜瓜」就沒錯了。只要市場有需求,海南蜜瓜「品種混戰與進化」之路就停下來!所以「遍地開花」或是必然的結果。
沙灘上種哈密瓜是「宣傳噱頭」
隨著「海南蜜瓜」產業和市場品牌的培育成功。「海南蜜瓜」在價格上已與新疆哈密瓜比較趨同。外省市種植大戶紛紛下海南投資種植「蜜瓜」種植產業。
許多投資商對海南風土人情、土地和氣候條件等情況並不了解,只是看到別人搞種植賺錢就盲目投資,對於在海南種植哈密瓜的困難估計不足,很容易出現不可控的種植風險。所以欲投資「海南蜜瓜」種植有一些風險是需要規避的。
種植產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等自然條件的和諧,將明顯不屬於海南本地所產的哈密瓜移植過來,這本身就是違背自然科學規律的。這中間涉及核心本質就是投入和產出的成本效益的問題。
如果地理、土壤和氣候等條件適宜,那就不需過多的人工幹預,也能獲得不錯的收成,這是自然的恩賜。而去不適合的地方種植農作物,本身就需付出各種代價,必須靠科學技術、人力成本與資金投入去「保架護航」。
我們經常看到「沙灘上種出哈密瓜」或「無土種植」等報導所「繞暈」,普通讀者感覺很神奇和新鮮,「認為隨便把種子埋進沙子裡就能長出哈密瓜來」,這是嚴重的誤解,是宣傳的噱頭而已。如果沒有人工和科技的幹預與兜底,丟進海沙地裡的哈密瓜種苗絕對活不過2天。
其實利用海邊的沙灘地種植,本身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原本適宜種植的土地早已被瓜分完畢,或者租金價格過高,無奈只好選擇沙地試種。在劣質的沙地上大面積或大規模種植,所需要付出的人工、灌溉、施肥、設備和科技成本都極其高昂。所謂的「無土種植和栽培」其實是一個宣傳的噱頭而已。
蜜瓜種植產業成本也不斷攀升
種植哈密瓜需要的基本條件有:足夠的日照條件;溫差越大越好;土壤肥力足夠;生長期需要適合水分,但不能連續淋雨;風力不能過大。
海南中部山區多雨、氣溫偏低,日照條件相對較差,並不適合種植哈密瓜;海南東部和北部地區同樣多雨,氣候條件也不太適合。另外,海南三亞、陵水等地山地與雨水較多,同時土地租金相對較高,也非首選之地。如此算下來,唯有海南西部的樂東、東方和昌江三市縣沿海平原地區最合適種植哈密瓜之類的蜜瓜。
海南屬於颱風多發地區、常年雨水偏多。採用大棚種植是必須的前提,而且對大棚的堅固性要求較高,越是靠海種植,風災危險係數越高。須採用鋼管鐵架為骨架來搭建以便防臺,十幾年前的木棚、竹棚和塑料棚等簡易棚早已被拋棄。根據基地的日照與氣候條件對「天膜」的透光性、耐用性和防風雨質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10年前,海南海岸邊的沙地根本無人要,一年每畝租金只要10元;但現在一年每畝租金至少2000元起步。超來越多的投資湧入和育種及設備技術升級,使海南蜜瓜種植產業漸漸向資金與技術密集的方向轉型。
如果是在沙灘地或貧瘠的土地上種植,還必須要保證澆水灌溉、施肥的時間與間隔。其實無論是在海南什麼地區和土壤下種植,成功的農戶都是經過長時間的試種,摸清並掌握了當地的地質土壤條件;水文資料和病蟲害等種植數據和經驗,才得以成功的。至於選種方面,則應該選擇成熟、高產和暢銷的新品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