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田園詩,相信很多讀者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畢竟不管是他「不為五鬥米折腰」折腰的典故,還是從課本中讀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都讓人印象深刻。
陶淵明可以算得上是對於後世文壇影響最大的田園詩人,後世很多文人都曾在詩文中表達出對於陶淵明「歸園田居」生活的嚮往。不過作為讀書人,基本都曾有過功名濟世之心,陶淵明也不例外,早年也曾出仕,只是看透現實無力改變之後才選擇歸隱。所以,真的完全沒有功名濟世之心,沒有仕途野望,心裡只想著歸隱的讀書人,在古代真的是鳳毛麟角。而筆者本期要介紹的這位詩人林逋,便是這樣一位怪才。
林逋,字君復,後人稱靖節先生,是北宋著名的隱逸詩人。林逋小的時候讀書很認真,通曉經史百家。不過他的性格卻很是孤傲,喜歡恬淡自然的生活,對於名利沒什麼追求,哪怕過得窮困潦倒也是毫不在意。到了40多歲時,他直接隱居杭州西湖,徹底過上了歸隱的生活。因為他的才學,有很多人都勸他入仕,但都被他婉言謝絕,稱自己志不在功名富貴,只覺得青山綠水才與自己相宜,可謂是散淡至極。
而就是這樣一個毫無名利之心的人,或許怎麼也不會想到,他會因為一首詩譽滿千年,至今仍為人稱道。
《山園小梅二首其一》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這是一首詠梅詩。首兩句便寫出了梅花的不流於俗,在百花凋零的寒冬時節,只有梅花獨自綻放,可謂是將小園中的風情都佔盡。「獨」字寫出了梅花與眾不同的獨特生長環境,「盡」字則寫出了梅花的別樣的風韻。看似是在寫梅花,其實又何嘗不是在寫詩人自己,別人都是追名逐利,只有詩人始終高潔出塵。
次兩句是流傳千古的寫梅名句,歷來為世人所稱道。黃昏時候,梅枝在清淺的水面投射下稀疏的倒影,淡淡的芳香在空氣中彌散。「疏影」寫出了梅花和別的花的不同之處,其他的花恨不得花團錦簇,但是梅花卻是淡而稀疏,別有韻味。「暗香」則描繪出梅花獨特的芬芳,不像其他花香那般濃烈,只是淡淡幽香。同時在「月黃昏」的背景加持下,這稀疏的梅影,縷縷的清香,讓人不由沉醉。
這首詩前四句是通過實寫來描繪梅花的與眾不同,後四句則是通過虛寫來襯託。空中翱翔的白鶴看到梅花也不由想要落在其上好好欣賞,還未飛下來就忍不住先偷看起來,夏天的粉蝶倘若知道冬日的梅花這般動人,想來也會喜歡到銷魂。這兩句通過擬人手法,描寫出了詩人對於梅花的喜愛之深,同時也側面烘託出詩人的高遠志趣。
最後兩句詩人則是直抒胸臆,通過描寫對於梅花的喜愛來烘託自己的幽居之樂。雖然是幽居,但好在有梅花做伴,自己可以在梅花重重中吟詩自得其樂,不需要音樂和飲酒這樣的俗情。這兩句可謂是將詩人的情操和雅趣無限拔高,使得詠物和抒情在這裡達成了高度統一。
這首詠梅詩,全詩雖無一梅字卻句句寫梅,將梅的高潔和與眾不同寫得淋漓盡致,被譽「千古詠梅絕唱」,成為後世難以超越的詠梅經典名篇。那為什麼林逋能夠寫出那麼多名家都超越不了的詠梅詩呢?其實看看他的生活就懂了。
林逋一生遠離功名,終身不仕不娶,就只喜歡植梅養鶴,自稱「梅妻鶴子」。在他的生活中,陪伴他的始終只有梅花和白鶴,對於他來說,這兩者其實都已然不是簡單的物,而是被注入了靈魂,所以他才能對於梅花有著超越常人的認知,才能寫出這般不流於俗的梅之骨梅之韻,讓後世之人難以超越。
對於林逋和他的這首詠梅詩,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