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蘭州市第二屆青少年歷史寫作活動總結大會暨頒獎典禮在蘭州五十一中舉行。蘭州三十三中高二苗圃1班胡逸揚同學作為一等獎獲獎學生代表參加學生訪談環節,分享了自己寫作的歷程和心得體會。經授權,現將發言文字版整理髮布。
1
寫作歷程
在接到第二屆歷史寫作活動通知後,學校歷史老師在歷史課上進行了蘭山杯活動的宣講以及歷史寫作相關知識的普及。這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從未想到有這樣一項活動,能將我所喜愛的文學和歷史如此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在歷史老師的指導下,利用寒假完成了稿件的初步創作。
曾聽過這樣一則笑話:「孫子向爺爺抱怨歷史太難學,爺爺卻說自己當年的歷史學的不錯,孫子委屈地叫道:『可是您學過的歷史比我學的短幾十年哩!』」開心一笑的同時,這也應當引起我們的深思:其實從某種角度上講,孫子說的沒錯,他和爺爺的閱歷和年紀確實有著幾十年的差距,可這幾十年的差距,恰是爺爺所親身經歷過的「歷史」。馬克思以優美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人類是歷史的劇作家,也是歷史的劇中人。」歷史總會以經歷或學習探究的方式與我們相逢,這也是我進行歷史寫作的初衷。
歷史探究的過程是漫長而艱難的。《人類群星閃耀時》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傳記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傳記名作之一,茨威格在書中寫道:「歷史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任何一個作家都別想超越歷史本身。」所以我懷著一顆敬畏之心,誠惶誠恐地下筆。追憶遠在上個世紀的事情,我總是看到黑白的、甚至閃著雪花的畫面--像一臺老舊的黑白電視機。生活在客觀的物質世界中,身邊的一切仿佛都是理所應當的,我不曾認真思考審視過自己所處的時代,而千百載後,這些也將成為歷史。當我真正的走進歷史中,才發現歷史探究最大的難點在於回歸,回到那個真實存在過的歷史環境中去,這種場景不是某人的想像或某書的描繪,它就在那裡,永恆地存在過。從衣飾到房屋,小到我從未見過的煤核與糧票,大到歷史事件的始末,都要慎之又慎地考證。
首先,我與現居在全國各地的長輩們取得聯繫,以採訪稿的形式展開訪問,構架出大概的故事線。值得一提的是,淑貞的三子詹青山,即我的三舅爺,特意寫了一篇關於母親的千餘字的回憶錄,為我的探究學習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之後,請指導老師在故事素材的選擇方面進行了指導,並對相關歷史背景進行了請教。除此之外,在知網等學術資料網站上,對需要文獻引證補充的部分進行文獻的搜集、篩選、整理,並閱讀相關紀實文學作品,以達到歷史寫作的準確真實性。最後,幾易其稿,在遣詞造句上進行一定的文學性的修改。是為歷史寫作歷程也。
我想,歷史寫作為我們提供的其實是一種新的視角與責任。歷史不只是選擇題與材料解析,課本與應試之外,應當是一片廣闊的星空,它值得我們用家國情懷和發自內心的熱愛終己一生地仰望。
2
歷史寫作是否會耽誤學習?
完全沒有!我是充分利用寒假時間進行了歷史寫作的準備與創作。我寫下這些文字時,我們的祖國正被新型冠狀病毒所侵襲,看到無數的受苦受難的同胞,看到無數直面疫戰的英雄,自己能做的卻微不足道,這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那就寫吧,寫下些什麼吧,我對自己說。我竟真的在提筆間感到「年歲陡增」,頗有提筆千鈞之意。這確是一段極為普通的個人史,但正如北京四中王志彬老師所言:「如果我們不去將我們親人的歷史記錄下來,那麼他們就會湮沒於時代中,成為歷史上的一個無差別的統計數字。」就像電影《尋夢環遊記》中那樣,我試著在愛的記憶消失前,去銘記和寫下我的所聞所見所感。在此過程中,我的血液裡,早已流竄著古老久遠的那些。也謹以此篇,獻給廣大的平凡的人們,獻給如淑貞一樣平凡而偉大的母親,獻給這個宇宙的孩子。
在此我也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歷史寫作活動,不僅能提高我們的史學素養,還能培養我們收集資料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等等,可謂受益無窮。
3
一句話總結
沒有什麼是不朽的,包括歷史本身。唯一不朽的,是歷史帶給我們的思考與看向未來的全新視角。與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