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逸揚:歷史寫作,帶給我們思考和看向未來的全新視角

2020-12-19 阿爾弗智德

2020年11月27日,蘭州市第二屆青少年歷史寫作活動總結大會暨頒獎典禮在蘭州五十一中舉行。蘭州三十三中高二苗圃1班胡逸揚同學作為一等獎獲獎學生代表參加學生訪談環節,分享了自己寫作的歷程和心得體會。經授權,現將發言文字版整理髮布。

1

寫作歷程

在接到第二屆歷史寫作活動通知後,學校歷史老師在歷史課上進行了蘭山杯活動的宣講以及歷史寫作相關知識的普及。這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從未想到有這樣一項活動,能將我所喜愛的文學和歷史如此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在歷史老師的指導下,利用寒假完成了稿件的初步創作。

曾聽過這樣一則笑話:「孫子向爺爺抱怨歷史太難學,爺爺卻說自己當年的歷史學的不錯,孫子委屈地叫道:『可是您學過的歷史比我學的短幾十年哩!』」開心一笑的同時,這也應當引起我們的深思:其實從某種角度上講,孫子說的沒錯,他和爺爺的閱歷和年紀確實有著幾十年的差距,可這幾十年的差距,恰是爺爺所親身經歷過的「歷史」。馬克思以優美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人類是歷史的劇作家,也是歷史的劇中人。」歷史總會以經歷或學習探究的方式與我們相逢,這也是我進行歷史寫作的初衷。

歷史探究的過程是漫長而艱難的。《人類群星閃耀時》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傳記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傳記名作之一,茨威格在書中寫道:「歷史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任何一個作家都別想超越歷史本身。」所以我懷著一顆敬畏之心,誠惶誠恐地下筆。追憶遠在上個世紀的事情,我總是看到黑白的、甚至閃著雪花的畫面--像一臺老舊的黑白電視機。生活在客觀的物質世界中,身邊的一切仿佛都是理所應當的,我不曾認真思考審視過自己所處的時代,而千百載後,這些也將成為歷史。當我真正的走進歷史中,才發現歷史探究最大的難點在於回歸,回到那個真實存在過的歷史環境中去,這種場景不是某人的想像或某書的描繪,它就在那裡,永恆地存在過。從衣飾到房屋,小到我從未見過的煤核與糧票,大到歷史事件的始末,都要慎之又慎地考證。

首先,我與現居在全國各地的長輩們取得聯繫,以採訪稿的形式展開訪問,構架出大概的故事線。值得一提的是,淑貞的三子詹青山,即我的三舅爺,特意寫了一篇關於母親的千餘字的回憶錄,為我的探究學習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之後,請指導老師在故事素材的選擇方面進行了指導,並對相關歷史背景進行了請教。除此之外,在知網等學術資料網站上,對需要文獻引證補充的部分進行文獻的搜集、篩選、整理,並閱讀相關紀實文學作品,以達到歷史寫作的準確真實性。最後,幾易其稿,在遣詞造句上進行一定的文學性的修改。是為歷史寫作歷程也。

我想,歷史寫作為我們提供的其實是一種新的視角與責任。歷史不只是選擇題與材料解析,課本與應試之外,應當是一片廣闊的星空,它值得我們用家國情懷和發自內心的熱愛終己一生地仰望。

2

歷史寫作是否會耽誤學習?

完全沒有!我是充分利用寒假時間進行了歷史寫作的準備與創作。我寫下這些文字時,我們的祖國正被新型冠狀病毒所侵襲,看到無數的受苦受難的同胞,看到無數直面疫戰的英雄,自己能做的卻微不足道,這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那就寫吧,寫下些什麼吧,我對自己說。我竟真的在提筆間感到「年歲陡增」,頗有提筆千鈞之意。這確是一段極為普通的個人史,但正如北京四中王志彬老師所言:「如果我們不去將我們親人的歷史記錄下來,那麼他們就會湮沒於時代中,成為歷史上的一個無差別的統計數字。」就像電影《尋夢環遊記》中那樣,我試著在愛的記憶消失前,去銘記和寫下我的所聞所見所感。在此過程中,我的血液裡,早已流竄著古老久遠的那些。也謹以此篇,獻給廣大的平凡的人們,獻給如淑貞一樣平凡而偉大的母親,獻給這個宇宙的孩子。

在此我也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歷史寫作活動,不僅能提高我們的史學素養,還能培養我們收集資料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等等,可謂受益無窮。

3

一句話總結

沒有什麼是不朽的,包括歷史本身。唯一不朽的,是歷史帶給我們的思考與看向未來的全新視角。與諸君共勉!

相關焦點

  • 侯旭東:書寫歷史上的「常事」能帶給我們什麼?
    侯旭東教授反思中國歷史「常事不書」的書寫傳統以及近代以來對「變」的強調,提出「歷史上的日常統治研究」這樣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和若干觀察歷史的新視角與新方式,嘗試將事件、史料「化熟為生」,探索歷史研究再出發的可能。突破既有思路的束縛,激發史學想像力,需要我們轉換視角。「日常統治」——重在「常」,而不是「日」。
  • 精讀簡史三部曲,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果媽閱讀最新主題書單
    當我們從內而外地提升自己的格局後,看待孩子的眼光也會發生微妙的改變,我們就不會再局限在眼前某個行為上,而會從更宏觀的視角去看待。果媽閱讀一直專注於引領父母走上自我成長之路,用主題閱讀去幫助父母構建獨有的知識體系,我們也在探索拓展更大的領域,從父母的視角進行全新的解讀。
  • 寫作——審視過去,看向未來,飽含向上向善的強大力量
    看到曾經覺得不合理的事情改變了,我們的社會在慢慢進步,我的內心感到踏實和欣慰。」在蔣萌看來,無論是未來「全媒體」生產方式對從業者提出更高要求,還是人工智慧等技術進步帶來的衝擊,都是外部傳播環境層面的變化,最正常不過,「但畢竟現在傳統媒體仍然存在,我們的創新是逐步嘗試向新的介質轉移。」
  • 寫作即思考,但不止於思考
    《寫作即思考》,講的不僅僅是寫作,更多的是講「寫」的過程中暴露了什麼問題,怎樣難過彌補它,從而讓我們「寫」得更好。「寫」就不限於僅僅是作文,文案,小說之類了,涉及到書寫的東西都可以用到這本書裡提供的思路。比如,你寫在試卷上的答案,你把你想說的答案寫在試卷上,在試卷上形成一個文字表達,才能作為一個內容去評估它的質量。
  • 從歷史視角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的重大政治論斷。如何從大歷史觀來理解這一新的歷史方位?我們可以結合中國近現代歷史和世界歷史,從三個歷史視角進一步深化認識。
  • 寫作不是個人愚見,而是引經據典後的思考!
    大部分寫作意義是不大的,真正的寫作是參考經典,然後提出觀點、建議和方法。很多人對經典不屑一顧,認為是老古董,然後自己瘋狂批判,以為自己才是掌握了宇宙真理的大師。但有一句話,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這裡面的書指的就是經典,而不是其他。
  • 《印象·大紅袍》亮相武夷山 全新視角詮釋茶文化
    繼承「印象」傳統,體現原汁原味  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大紅袍》以武夷巖茶文化和大紅袍製作技藝為線索,以武夷山歷史文化為載體,通過藝術形式將武夷山獨特的人文和自然遺產全面地展現出來,集人文、歷史、自然等要素為一身,令現場觀眾嘆為觀止。
  • 梅西百貨CEO:只看歷史功績,不能引領我們走向未來
    在今年拉斯維加斯的Shoptalk大會上,梅西百貨CEO傑夫·格內特(Jeff Gennette)表示,和大多數零售商一樣,梅西百貨也要重新定義其目標,「我們有很多事要做,但只看梅西百貨的傳統不足以保證未來的成功,昨天的劇本不能用在明天,我們的客戶正在快速發展,我們需要迎頭趕上。」
  • 《金甌缺》:歷史小說寫作的榜樣
    這種專業的歷史態度和寫作方式值得當下許多歷史小說作者學習。1990年代以來,歷史小說在大眾中流行,但是小說的質量也泥沙俱下,種種「戲說」、「秘史」打著歷史的旗號而行媚俗的生意,虛構硬造,往往為了追求戲劇性而強行扭曲、解構、編造歷史人物和事件,一方面損害了歷史的真實,另一方面給讀者留下了錯誤的認知,貽害匪淺。
  • 作文妙招:從物的視角折射人間精彩(歌訣+例文)
    本次我們講的內容,可以叫做「物我交往,以物為主」。圍繞這樣的講授內容,愛思考的讀者會提問。問題一:人能說話「物」不能,人有思想「物」沒有,能「交往」嗎?回答:寫作是語言表達,也是思維活動。回答:依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寫作當然不錯,但次次如此、一成不變,未免失之於單調、呆板。要寫好作文,得進行視角轉換,進行構思創新,追求立意求變——如果運用擬人手法,將「物」作為思考的著力點、描寫的聚焦點,從全新角度表現人與物的交往,這樣的文章不僅有「顏值」,更有「實力」。
  • 感悟戰爭,讓歷史昭示未來
    原標題:感悟戰爭,讓歷史昭示未來  5月8日,軍報推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特刊,開篇文章《泣血讀戰史 鑄劍衛和平》,大氣磅礴、內容豐厚,充滿歷史和文化氣息,在讀者中引起較大反響。
  • 莎莉·曼:在照片和寫作中思考生命之無常
    《留住這一刻:莎莉 · 曼自傳》[美] 莎莉 · 曼 著  胡菲 譯中國攝影出版社2019年出版在照片和寫作中思考生命之無常攝影:莎莉 · 曼「由家庭照片逐步向風景照片的轉換過程,我在內心把它視作由私密、個體的記憶轉為更為公開、更為情緒化的記憶」。由此,曼開始了對更黑暗的歷史——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歷史——的探索,這種歷史如幽靈一般出現在她用火棉膠溼版工藝拍攝的美國南方風景照片裡。
  • 從村上春樹到薩麗·魯尼:平乏生活會損害我們的寫作嗎?
    董牧孜:相比於上一代人波瀾壯闊的經歷,我們的生活本身正進入一種相對貧乏的狀態,我並非厚古薄今,只想帶出在經驗匱乏的時代,寫作如何落地的問題。現實生活的平乏化,會對你構成寫作上的困擾嗎?很多年輕作家偏好一種面向自我的寫作,但似乎很容易自我窮盡。你的長篇小說《繭》開始處理歷史事件。
  • WEY全新旗艦「摩卡」搭載AR-HUD,彰顯未來黑科技
    時隔四年,WEY品牌再次從用戶出發,融匯自然與人文,以科技向上向美、共創共生設計理念擁抱「未來互聯智能科技生活」,呈現新世代智能SUV最新趨勢。    全新旗艦SUV「摩卡」以「科技向上向美」全新的設計語言,融合力量,智慧,勇氣作為核心理念,賦予產品立體智慧造型、領潮互聯體驗,自然人文奢享空間,將於1月20號正式全球亮相  作為「咖啡智能」系統落地的首款產品
  • 兒童劇《小美人魚》,全新視角演繹經典童話
    作為廣州藝術季2020的參演劇目,《小美人魚》將給家長和孩子們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聽體驗。童話照進現實,全新視角看經典兒童劇《小美人魚》改編自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巧妙運用「穿越」這一元素,讓孩子們進入神奇的海底世界,以他們的視角目睹並參與小美人魚的故事,從而賦予這一童話經典以新的時代和現實意義。
  • 《我們澳門二十年》,帶給你怎樣的感動?
    作者以一種「我是澳門人,我為我的身份自豪,我為澳門自豪」的深情貫穿了寫作始終。書是從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那年寫起的,一直寫到了20年後的2019年,以編年體的形式,每一年選取出三四件有典型代表性、與澳門有關的大事小情,既有對過往的回顧與追憶,也有對未來的展望與希冀。記得買書之前,我特意問了一下身邊的人要不要一起多買一本?
  • 大數據把我們帶向何方?
    蒸汽機的發明,使煤、石油成為推動工業革命的重要原材料;現在,計算機的發明和聯網,將使大數據成為推動信息革命的重要原材料。美國作者史蒂夫·洛爾在《大數據主義》一書中,解釋了大數據技術將如何引發一場新的革命,並告訴我們:大數據將在哪些領域大放異彩,又在哪些領域需要保持警惕,以及大數據將把我們帶向何方?
  • 材料寫作交流提綱
    今天結合個人經歷和體會,談談材料寫作的認識和方法。關於寫作,之前有過交流,但每次因為受眾不一、認識不一,每次都會有一些新的認識和體會。今天的交流,XXX老師特別針對「方法論」問題有過交待,明確指示從日常輸入、學習、思考,以及文字框架、細節、迭代等分享經驗。XXX老師也特別囑咐,一定要務實、管用,講乾貨。說實在這個確實有難度,我們知道西方哲學有「三論」,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
  • 站在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在故宮,他們看向未來
    ◎ 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你眼中的未來是怎樣的?在 5G 萬物互聯時代,站在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從舊有的思考中,激發出新的創造力,正是我們對未來世界的探索方向。」 這是浙江大學附屬中學高三學生金正宇充滿青春活力的宣言,這是科技「後浪」眼中的未來。
  • 未來已來,向未來提問!你關心的20個未來議題都在這裡
    然而,「未來已來」也意味著一個巨大的疑問,即我們或許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不確定的、沒有終極答案的未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該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又如何面對這個世界?12月22日,在北京召開的「界面:第四屆網際網路思想者大會暨《2050:未來議程》發布會」上,現場專家、學者一同深入未來的變化與未知,探索科技與人文的思想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