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世界地圖,萬曆皇帝嫌棄明朝小,日本卻啟動了明治維新

2020-12-20 觀點與視角

中國人第一次「放眼看世界」,卻難以撼動根深蒂固的莫名自信

學習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無知。越是淵博,就越覺得世界廣大、知識無邊,所以內心就越是謙卑和謹慎。所以,《易經》的謙卦就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從秦始皇派遣徐福帶領船隊和童男童女去海上尋求不老仙方開始,中國人其實就已經開啟了放眼看世界的步伐。可惜,徐福只是東渡,且自此以後杳無音訊;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中國人對西面世界的視野由此擴大了許多倍;明成祖、明宣宗時代的鄭和七次下西洋,算是揭開了東南沿海諸國的神秘面紗。

儘管這些向外邁步的步伐在當時的中國的確是一番番壯舉,在世界範圍內也不容小覷,但直至十五世紀中葉,中國人仍然沒有實現過一次從全球視野看世界的航行或者旅程。繪製於明洪武年間的《大明混一圖》,算是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但這張地圖僅僅局限於對周邊國家毗鄰情況的標註,對更遠的國家只是模糊的猜測,乃至地球的「球形」概念更是毫無關聯。

1522年9月,葡萄牙人麥哲倫的環球旅行船隊環遊地球一圈之後,回到出發點歐洲,人類第一次實現了真正意義的放眼看世界。這次航行成功之後,那些具有實際觀測依據的「世界地圖」逐漸出現。

儘管中國人在親自放眼看世界這件事上喪失了先機,但有人曾經給了間接的機會。明朝萬曆年間,約公元1601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達北京,請求覲見皇帝。在給萬曆皇帝的貢品裡,除過西琴、自鳴鐘等「奇技淫巧」的玩意外,還附帶一本《萬國圖冊》——也就是世界地圖。可惜在這幅世界地圖裡,大明帝國顯得體量太小,萬曆皇帝心中不悅,利瑪竇也因此喪失了覲見萬曆皇帝的機會。但「皇恩浩蕩」,這個不遠萬裡前來傳教的外國人被獲準留居中國。

其實為了討萬曆皇帝的歡心,利瑪竇還是費了一番心思的。利瑪竇非常熟悉中國文化,也深諳當時的中國官僚乃至帝王「天朝大國」、「天下居中」的心態,在送給萬曆皇帝的《萬國圖冊》裡,他還特意將大明帝國「調整」到了地圖的中心位置。但畢竟在一幅世界地圖裡,明帝國的疆域還不至於絕對而霸氣。

萬曆皇帝不接見利瑪竇,一方面是地圖裡的大明帝國格局沒有符合皇帝由來已久的自信和高傲,另一方面則是中國傳統文化裡根深蒂固的「華夏之外皆蠻夷」的理念。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從來沒有正眼看過那些膚色、頭髮、語言文字與自己不同的人。利瑪竇曾經傷感地說:「他們(中國人)不僅把所有別的民族都看作野蠻人,而且是沒有理性的動物」。

長期的大內陸國的地理環境,讓中國人對自己的疆域、人種、文化、科技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的自信。世界究竟有多大?中國人知曉非常晚。直至十七世紀中葉的明末清初,順治皇帝選用了一大批當時「最有學問」的人編修《明史》,在《外國列傳》裡依然用「佛郎機(西班牙)在爪哇附近」「和蘭(荷蘭)又名紅毛番,地近佛郎機」的語言描述歐洲諸國。

康熙年間,比利時人南懷仁神父為康熙皇帝繪製了《坤輿全圖》,但並沒有因此給此後的清朝皇帝真正建立起「世界」的概念,沒有培養出「放眼看世界」的視角和思維。鄭成功與荷蘭殖民者殊死搏鬥,鴉片戰爭慘敗、損失慘重,等等與「洋人」屢屢打交道的經歷,也沒有警醒清朝皇帝們的莫名自信。道光皇帝弄不清楚英吉利國在什麼地方,當聽到別人的介紹裡含有「七萬裡外」等字眼時,竟然質疑「世界真有這麼大?」「世界上真有這麼多國家?」直斥「捏造」。

放眼看世界,建立對世界格局和自身水平的客觀認識,中國有過很多機會,但均被錯失。這種因為封閉和落後產生的莫名自信,在當時的西方人眼裡卻變成了「不識相」。公元1847年,荷蘭國派遣特使給日本送去了一批科技書和一張世界地圖,其目的就是希望以此給日本傳遞一個信號:世界很大,不要孤芳自賞。

第一次「放眼看世界」的日本人經過一番思量,感受到了荷蘭國王的苦心,認識到世界很大,若不自強便會落後,落後就要遭受欺凌。而日本人可怕之處在於,他們不僅僅認識到「落後就要挨打」,還由此建立起了「落後就不能欺凌別人」的信念。可以說一張世界地圖開啟了日本明治維新的帷幕。

此時的中國,卻依然沉浸在「天朝物產豐饒,無可不有,原不籍外夷以通有無」的自信中,放棄了許多「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學習機會,放棄了很多變法圖強、奮起直追的革新機會。

謙受益,滿招損。那些從來不被中國人瞧得起的「奇技淫巧」,終於變成了轟破國門的堅船利炮,那些「黎軒眩人」「紅毛鬼」、「赤發怪」「碧眼蠻」一次次逼迫晚清皇帝在那些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上簽字,盲目自信、莫名高傲產生的種種惡果,變成了近代中國歷史的一次次夢魘。

回首再看那些被錯過的「放眼看世界」的機會,不得不讓人想起冰心的那首小詩裡的話語:「牆角的花,當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世界地圖」難繪製,但更難的是改變人心裡的盲目和痴迷。

(觀點與視角原創作品,歡迎關注本自媒體號並參與互動;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400年前的世界地圖,讓萬曆愛不釋手,明朝皇帝比清朝更懂世界
    其實早在明朝晚期,近代西方學術思想已經開始逐漸流入中國。這一西學東漸的過程,在明朝時逐漸進入朝廷,且受到了明朝統治者的重視。在明朝萬曆年間,西方的科技迅速發展,此時中國的科技已經發展緩慢,開始落後於同時期的歐洲。
  • 看了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才發現清朝的秘密,格局太小
    沒過多久,英國就已經打到了當時清朝的家門口來了,道光皇帝才開始問大臣們,英國在哪裡,英國是什麼國家,在中國有路可以過去嗎?這些問題一出來,在清朝政府的所有人都回答不回來,沒有一個人說話,只有皇帝想著怎麼打回去。只要當時清朝裡面的一個大臣思想有一點點不一樣,看過明朝那個時候的世界地圖也是很好的。
  • 明朝萬曆年間繪製的世界地圖,引領時代潮流,全球各地都來抄作業
    中國是什麼時候出現在世界地圖的中心的?每個國家的地圖,都會將自己的國家置於中心。但中國的世界地圖是什麼時候變成這個樣子呢?明朝萬曆年間,傳教士利瑪竇與太僕寺少卿李之藻,繪成《坤輿萬國全圖》。1602年,明神宗萬曆三十年,中國首次出現在了世界地圖的中心。地圖由6幅條屏組成,長3.8米,寬1.92米。「坤輿」是什麼意思呢?坤很好理解,是大地的意思。而輿的本意,是「車廂」。這裡取其引申義,是承載的意思。所以「坤輿」二字,都有承載之意。
  • 萬曆皇帝收藏的地圖,藏了太多秘密,最早發現新大陸的可能是鄭和
    ▲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但是,萬曆皇帝收藏的一幅地圖,對上面的三大體系史觀發起了挑戰。見皇帝,自然是要帶些禮品的,其中就包括一張世界地圖。但萬曆皇帝對這張地圖並不滿意,因為上面沒有一句中文,而且精度也不高。
  • 明朝到底有多麼強大?看英國女王寫信如何稱呼萬曆皇帝,就明白了
    通過這段記載我們能夠深刻的感受到明朝的強盛,連屢屢抹黑大明的滿清都能夠如此稱頌明王朝,由此可見明朝的強盛絕不是故步自封的。那麼,明朝到底有多麼強大呢?看英國女王寫信如何稱呼的萬曆皇帝,就明白了。雖然朱元璋在當皇帝時留下了不少詬病,不過好在老朱家基因不錯,一連生了好幾個明君,在經歷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以及仁宣之治後,明朝果然成長為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龐大帝國,更是令周邊一眾小國都以俯首稱臣為榮。
  • 明朝皇帝的御膳,究竟是什麼樣子?萬曆皇帝最會吃
    明太祖朱元璋不僅是佃農出身,還出家要過飯,深知民間疾苦的他,生怕子孫後代因為錦衣玉食而忘了本,於是強制要求御膳中要有粗糧,用現如今養生的角度看,老朱的理念倒是挺前衛的。根據史料中的記錄,明朝皇帝的御膳中的粗糧一般包括小米或稷黍做的糕點,以及雜豆和燕麥做的粥,除此粗糧,御膳中還會有一些山野菜,如苦菜根、蒲公英、蘆根等。
  •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看英女王在信中是如何稱呼的萬曆皇帝,便知曉
    除了內閣制度,明朝還別出心裁的出現了特務機構,也就是負責偵查國內外情報用的,並且直接對皇帝負責,比如說後面影視劇中常常出現的錦衣衛,因為宦官的原因大家對這個機構印象都不是特別好,然而在1592年和1598年發生的萬曆朝鮮戰爭中,錦衣衛在朝鮮日本之間來回周旋,收到了很多的情報,為明朝調兵增援朝鮮,破壞日本統一亞洲的計劃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 北方探路者:萬曆時代的俄羅斯使團訪問明朝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俄羅斯向東方的探索和徵服? 在出發前,俄羅斯人自己也對明朝缺乏直接認識。所以在使團的人選上,他們會找來會土耳其語、波斯語和蒙古語的不同翻譯,以便和中國皇帝交流。他們也非常想和東方大國開展貿易,並希望明朝皇帝派遣真正的中國人擔任回訪使節,攜帶友好親善書以及寶石、銀錠、絲絨、花緞、茶、草藥等禮品前往俄國。
  • 看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就懂了
    尤其是面對日本,在當初慘敗究竟是為何?通過明朝的繪製的地圖便可知其中緣由,也可見,這大清的失敗和最後的滅亡,不過就是事情發展的必然罷了。在明朝的統治過程中,一直都積極的對外,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鄭和下西洋」了,在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前後7次,拜訪的國家有30多個,最遠的地方,到達了東非、紅海處。
  • 萬曆皇帝的自鳴鐘:明代的「世界最新科技成果」
    □本報記者 徐敏  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中國明朝後半程,王朝仿佛垂垂老矣。  歷史學家黃仁宇這樣評價萬曆十五年前後的大明朝:……人們習於一切維持原狀,而在這種永恆不變的環境中,形成注重內思的宇宙觀,使今人看來,晚明時期顯得停滯而無生氣。
  • 明朝萬曆皇帝為什麼28年不上朝?考古人員打開他的棺材後明白了
    明定陵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兩個皇后(孝端、孝靖)的合葬墓,萬曆皇帝是明朝第13位皇帝,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前10年,萬曆帝勵精圖治,開創了「萬曆中興」局面
  • 看明朝各個時期的地圖,一步步走向強大,最後一步步滅亡
    這張地圖是元朝末期各地的紅巾軍起義時期的分布圖,主要是分布南部。當時朱元璋在南方的對手有張士誠、方國珍,實力最大的是陳友諒。朱元璋是統一了南方之後再北伐的,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南方往北打最後打贏的。這張地圖是1402年的時候。
  • 後人開棺驗屍發現萬曆皇帝數十年不上朝的原因 令人唏噓不已
    說到明朝皇帝懶政,很多人自然而然會聯想到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明朝第十三任皇帝。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十歲的朱翊鈞即位,改元萬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 看了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才發現,清朝統治者落後到了什麼地步
    但是相比於完全落後的清代,明廷還是要好上不少,明末的幾場作戰,基本都獲得了勝利,除此之外,看了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才發現,清朝統治者落後到了什麼地步。1922年的北平,古董店主人韓懿軒的兒子韓博文,正在古玩市場上閒逛,平日以來受到父親影響的他,也是格外喜歡書畫文字,韓博文很快被一處古玩攤上碩大的地圖吸引住了目光。
  • 萬曆皇帝摸了30年多魚,為何國家並沒有陷入崩潰?
    因為不但上班族會摸魚,就連古代的皇帝也對摸魚情有獨鍾。明朝萬曆皇帝,更是斷斷續續摸了34年魚。如果在摸魚屆頒發獎章的話,萬曆皇帝一定能得到一塊大大的金牌。萬曆皇帝,即明神宗朱翊鈞,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生於1563年。1572年,他父親明穆宗駕崩,還不滿10歲的朱翊鈞即位。
  • 萬曆皇帝:怯懦學生,孤僻帝王,皇帝原來不自由
    一、人形圖章,皇帝的工作很單一萬曆皇帝登基的時候只有9歲,還是個孩子。他爹隆慶皇帝不放心,臨終前還安排了三位顧命大臣幫助小皇帝處理朝政。這三位就是高拱、高儀和張居正三位內閣大學士。後來,高拱和高儀都被排擠走了,顧命大臣剩下張居正一個。
  • 世界公民利瑪竇,對明朝產生巨大影響的傳教士
    那個時候明朝實行海禁政策,限制對外交流,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其實仍然保持了較為頻繁的對外活動。利瑪竇在中國的傳教,給明朝帶來了世界上科技研究新成果,自然科學的新進展,文化藝術的成就等等,讓明朝在局限的格局裡看到了廣闊的世界,而利瑪竇在中國學習到的東西,也同樣對西方世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看過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才發現,清朝的統治者究竟有多麼愚昧
    在面對洋人的炮火進攻時,迂腐自大的清王朝還處於蒙昧狀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對世界各國的地理位置,軍事力量了解甚少。道光皇帝面對外部攻勢,還在慌忙詢問:英國在哪,是否和俄羅斯接壤,這種荒謬的問題。其實早在明朝,這個問題就不是一個秘密,也不是很難回答的問題,看過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才發現清朝的統治者,究竟有多愚昧。
  •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
    文/寂寞的紅酒日本,位於太平洋的西部邊緣,和朝鮮半島、中國大陸隔海相望。由於日本地瘠民貧,又孤懸海外,所以在世界上長期沒有什麼存在感。直到19世紀中後期,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一躍成為世界一流強國,才真正找到了存在感。
  • 張居正用心良苦的培養了萬曆皇帝,為什麼自己的結局卻不好?
    但張居正卻在內閣首輔的位置上坐了十年,成為了明朝擔任首輔時間最長的一位。 且不論他改革的過程、內容,張居正除了是首輔外,他還是萬曆皇帝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