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的御膳,究竟是什麼樣子?萬曆皇帝最會吃

2020-12-17 吃貨歷史觀

幾千年歷史的中國誕生了數十個朝代,其中皇帝就高達四百多位,這些平時高高在上的存在,平時又吃些什麼呢?下面我就帶著大家來了解古代皇帝的御膳(明朝篇)。

流於形式的粗糧和山野菜

正如亮劍中李雲龍所說的那樣,一支軍隊的傳統往往是由首任軍事首長的性格和氣質決定的,明朝皇帝的御膳也是如此,不過不是御廚而是開國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不僅是佃農出身,還出家要過飯,深知民間疾苦的他,生怕子孫後代因為錦衣玉食而忘了本,於是強制要求御膳中要有粗糧,用現如今養生的角度看,老朱的理念倒是挺前衛的。

根據史料中的記錄,明朝皇帝的御膳中的粗糧一般包括小米或稷黍做的糕點,以及雜豆和燕麥做的粥,除此粗糧,御膳中還會有一些山野菜,如苦菜根、蒲公英、蘆根等。

乍一看明朝皇帝的御膳還真是挺「艱苦樸素」的,但如果你真的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估計除了真正經歷過苦日子的朱元璋,會在品嘗粗糧和山野菜時回味舊時光,後來的明朝皇帝對這些就不大感冒了。

但粗糧山野菜的配搭是老朱定下的祖制,作為後世子孫的皇帝便不好違背,於是粗糧和山野菜初見淪為御膳中的一種擺盤裝飾,皇帝至多就是看一看,吃?那就是開玩笑了。

改變命運的南京鴨

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處長江下遊的南京有著豐富的水產,其中便包括鴨子,於是自古以來南京人就是出了名的愛吃鴨子,至今依舊可以從南京滿大街的鴨血粉絲和鹹水鴨看出來。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並定都南京,所以洪武年間的明朝御膳充分吸收了南京本地的飲食文化特色,這其中就包括愛吃鴨子的習慣,城區遍布的河流和湖泊提供了大量廉價的鴨子,食材的鮮活可以讓御廚們充分發揮「創作空間」,於是鴨子不僅可以燉著吃、醃著吃,還可以烤著吃。

但在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御廚們也跟著集體來到的北京,相較於多水的南京,北京屬於典型的北方城市,雖然也有些許水系,但要說盛產鴨子那就是扯了。但經過御廚半個多世紀(1421-1368=53)努力,明朝宮廷早已經養成了吃鴨子的習慣。

於是並不特產鴨子的北京,意外的誕生了一款以鴨子為主要原料的美食——北京烤鴨。當然,經過數百年的改良,北京烤鴨已經形成了獨特的烹飪手法和文化底蘊,算得上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吧。

「鯰魚效應」和「奶媽情懷」

看過《人民的名義》的朋友們一定對劇中多次提到的《萬曆十五年》有興趣,書中提到的萬曆皇帝曾經怠政長達28年(另一種說法是20年),所謂皇帝怠政,說白了就是不上朝也不批奏章,這就相當於普通人不上班天天閒著。

但古代畢竟沒有電子遊戲機或者網紅劇來打發時間,大把的時間可以幹的不外乎就那麼幾件,其中最主要的自然包括吃了,所以萬曆一朝雖然在政治改革上沒有多大的成就,但在御膳發展方面卻有著很大進步,尤其是一改明初憶苦思甜的風格,御膳花樣變得越來越多了。

之所以會這樣,與萬曆提出了新的御膳制度有很大關係,原來在萬曆朝之前,皇帝的御膳都是由尚膳監負責的,御膳形式都有著固定的規矩,比如前文提到的粗糧和山野菜。但萬曆皇帝明顯不滿足這種單調的形式,於是便在尚膳監之外,鼓勵其餘有資歷的太監成立了承辦御膳的小組,彼此競爭,互相爭寵。

這種制度與現如今經常被提到的「鯰魚效應」有些類似,新成立的辦膳小組給尚膳監帶來了巨大壓力,不得不逼著自己更加努力,不然皇帝吃的一高興,自己可能就要面臨失業了。根據明末清初的收藏家孫承澤所著的《春明夢餘錄》中記載:

神宗(萬曆皇帝)朝宮膳豐富,列朝所未有,不支光祿寺錢糧。彼時內臣甚富,皆令輪流備辦,以華奢相勝。

這句話的大意是說萬曆朝的御膳吃的最奢侈,甚至光祿寺的預算都透支了,於是皇帝便經常向有權勢的大宦官攤派御膳,隔一段時間還會搞個評選啥的。

除了萬曆皇帝,天啟皇帝的飲食也很有特色,有著濃濃的「奶香味」,原來天啟皇帝自幼喪母,在親情淡漠,冰冷的皇宮中處處不受待見,只有他的奶媽客氏對其百般呵護。於是為了報答這份恩情,天啟皇帝一繼位便對奶媽客氏大加封賞。

除此之外,奶媽客氏還有製作天啟皇帝御膳的權力,這在以前是幾乎沒有發生過的事情。要知道客氏進宮當奶媽前,只是一個18歲的河北農婦,其烹飪手法和習慣自然和宮廷御膳有很大區別,卻也因為給明朝皇帝的御膳帶來了一些真正的民間煙火味。

從憶苦思甜,到極致奢靡,明朝皇帝的御膳就如這個王朝的命運一般,在忘記初心的道路上逐漸走向了滅亡,以至於最後的亡國之君崇禎,穿著打補丁的龍袍也無力回天了。

2020.12.06(晚)

相關焦點

  • 皇帝嫌御膳難吃?看看明朝皇帝一日三餐都吃什麼
    [摘要]自嘉靖皇帝開始,明朝的皇帝們都不太樂意上朝,天天在深宮中呆著,於是,明朝後期的皇上吃飯,一般就是由太監部門來做了。現在大家一說起皇帝吃飯,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御膳房」。不過事實上,「御膳房」這個專門機構是清朝才設立的,而明朝則沒有。同樣住在紫禁城,沒有御膳房,那明朝皇帝吃什麼?大家放心,也餓不著他們。在明朝前期,一般由光祿寺為皇上做飯,到了後期,則是由太監們來做,稱為「內庖」。我們中國是「民以食為天」,確實,這個光祿寺雖然只管御膳、筵席之類事務,地位可著實不低,在明朝貴為「小九卿」之一,光祿寺的主管者稱為光祿寺卿,從三品。
  • 萬曆皇帝駕崩前留下遺命,可是無法完成,原因一般人想不到!
    萬曆究竟有什麼心願未了,他在咽氣的時候,究竟留下了什麼遺命,下面,小編就給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萬曆皇帝是一位非常奇葩的皇帝,他曾經24年不上朝,當然,他不上朝還有一個完美的託詞:身體有病。有道是,神仙也不睬病人,有病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大臣也拿萬曆皇帝沒有辦法。
  • 萬曆皇帝:怯懦學生,孤僻帝王,皇帝原來不自由
    而這人間工業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當帝王。不論那些戰功赫赫的開國皇帝,還是戰戰兢兢的守成之君,想當皇帝著實需要一些運氣。那是不是當了皇帝,就能過上那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生活,其實也不是。要不然也不會有人感慨說:只恨生在帝王家。
  • 什麼,明朝皇帝原來吃的這麼差?
    當你每天都在絞盡腦汁思考中午要吃什麼時,是不是會有點羨慕古代皇帝呢,山珍海味,珍饈佳餚想吃什麼吃什麼,要是有一個不滿意,就把人拖出去,砍了但事實上,古時皇帝吃的可能還沒現在的我們好要知道,明朝前期,皇帝的飯都由光祿寺做。
  • 誰給明朝皇帝做飯?不是御膳房,而是交給這些人處理
    不管在哪個時候,為皇帝服務,常常是身處冰與火的交界。一方面,賞賜和榮耀可能隨時降臨。可相反的,伴君如伴虎,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身處牢獄,甚至是要賠上身家性命。這絕對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賭局之一,卻吸引了無數人前赴後繼地向前。即便只是為皇帝做飯。在過去的印象裡,為皇帝做飯的機構是御膳房。但那是電視劇帶給我們的印象。
  • 400年前的世界地圖,讓萬曆愛不釋手,明朝皇帝比清朝更懂世界
    其實早在明朝晚期,近代西方學術思想已經開始逐漸流入中國。這一西學東漸的過程,在明朝時逐漸進入朝廷,且受到了明朝統治者的重視。在明朝萬曆年間,西方的科技迅速發展,此時中國的科技已經發展緩慢,開始落後於同時期的歐洲。
  • 皇帝的御膳究竟有多豪華?買菜、吃菜、賜菜、剩菜都大有講究
    皇帝的御膳究竟有多豪華?買菜、吃菜、賜菜、剩菜都大有講究 最近《如懿傳》的熱播,甚至將宮鬥劇拍成了「舌尖上的清宮」,民以食為天,皇帝也不例外,皇帝的膳食應該是天下第一美膳了。那麼皇帝平時都吃什麼?怎麼吃?是誰在給皇帝做飯?又是怎麼運行的?
  • 明朝到底有多麼強大?看英國女王寫信如何稱呼萬曆皇帝,就明白了
    通過這段記載我們能夠深刻的感受到明朝的強盛,連屢屢抹黑大明的滿清都能夠如此稱頌明王朝,由此可見明朝的強盛絕不是故步自封的。那麼,明朝到底有多麼強大呢?看英國女王寫信如何稱呼的萬曆皇帝,就明白了。好在漢族人並沒有蒙古人那般好戰,否則當時的西方,又會像當初忌憚成吉思汗那般驚恐。不過俗話說盛極而衰,明朝自然逃不過這個至理,在幾個明君相繼駕崩以後,老朱家的基因突然發生了「變異」。明朝中後期有不少皇帝都被人們所熟知,但他們並不是因為政績而被後人知曉,反而是由於他們那些奇奇怪怪的「愛好」。
  • 明代皇帝的御膳究竟吃些什麼?明官中后妃的飲食風俗又怎麼樣?
    明代皇帝的御膳究竟吃些什麼?明官中后妃的飲食風俗又是如何?在一般人的想像中,皇帝吃的一定是龍肝鳳髓。誠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由於君臨天下的特權,皇帝可以任意享用各地的貢品時鮮,包括水陸珍饈、山珍海味。於是、明代宮廷飲食風俗,就給人以神秘之感。
  • 明朝最懶惰的皇帝:二十年不上朝,引發危機,搞垮大明江山
    明朝有16位皇帝,享國276年,其中以明神宗朱翊鈞(即萬曆皇帝)在位時間最長,有48的時間。在將近半個世紀的統治中,萬曆皇帝不僅沒能振興明朝,反而引發一系列的動亂,最終搞垮大明江山。雖然最後崇禎帝做了亡國之君,但史學家們都認為,「明之亡,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那麼萬曆皇帝是怎麼搞垮大明朝的?萬曆皇帝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於1572年繼承皇位,時年10歲。萬曆皇帝在位前十年,朝政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他大力推行改革,整個明朝的國力蒸蒸日上。
  • 明朝最悲慘的皇帝,做了十九年太子,一個月的皇帝,死因卻成了謎
    相反實力過強,難免會讓皇帝老爸,產生顧慮之心,稍不注意可能就會被扣上一個謀反的罪名。我們都知道,皇帝立太子首先就要考慮嫡庶之分,這是規矩。其次就是考慮能不堪當重任,最後就是皇帝自己喜不喜歡。但是歷史總會有那麼一兩個例外,明朝皇帝,泰昌皇帝朱常洛就是這樣一位例外。當了19年的太子,卻不是父親萬曆皇帝心目中的合適人選。
  • 第一次看世界地圖,萬曆皇帝嫌棄明朝小,日本卻啟動了明治維新
    明朝萬曆年間,約公元1601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到達北京,請求覲見皇帝。在給萬曆皇帝的貢品裡,除過西琴、自鳴鐘等「奇技淫巧」的玩意外,還附帶一本《萬國圖冊》——也就是世界地圖。可惜在這幅世界地圖裡,大明帝國顯得體量太小,萬曆皇帝心中不悅,利瑪竇也因此喪失了覲見萬曆皇帝的機會。但「皇恩浩蕩」,這個不遠萬裡前來傳教的外國人被獲準留居中國。
  • 皇帝菜是什麼樣子 皇帝菜什麼人不能吃
    皇帝菜是一種綠葉蔬菜,但是許多 人到見到這一姓名時不清楚他是什麼樣子的,實際上皇上才算是日常生活尤其普遍的瓜果蔬菜,一會兒我能對他做詳解,能讓大伙兒掌握他是什麼樣子,另外也會讓大伙兒了解皇帝菜什麼人不能吃。
  • 他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卻消極怠工三十年,明朝由盛而衰
    前言:明神宗萬曆是明朝在位最久的一位皇帝,1572年明穆宗駕崩,年僅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由此開始了明朝統治最長的一個朝代。幼年登基的小皇帝,離不開身後輔佐他的大臣,其中又以首輔張居正為主。2、明朝最嚴厲的太后萬曆未登基之時常伴在母親膝下,盡情地享受著母子間這種天性之愛。萬曆繼承大統之後,各種皇家習俗無形地將兩人隔離開來。
  • 明朝皇帝姓朱就不許吃豬肉 如果皇帝姓米 老百姓豈不是要餓肚子?
    很多人抹黑明朝上了癮,在不同的目的驅使下,明朝被抹成了「黑朝」,現在又有一個說法流行開來:明朝因為皇帝姓朱,所以不許養豬不許吃豬肉!這就讓人很是擔心:明朝皇帝姓朱就不許養豬吃豬肉,如果皇帝姓米姓範,老百姓豈不是要餓肚子?
  • 明朝萬曆皇帝為什麼28年不上朝?考古人員打開他的棺材後明白了
    明定陵是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兩個皇后(孝端、孝靖)的合葬墓,萬曆皇帝是明朝第13位皇帝,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前10年,萬曆帝勵精圖治,開創了「萬曆中興」局面
  • 明朝皇帝列表,大家說誰最厲害?誰最差勁?
    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個月皇帝的朱高熾病重,不久之後就去世了,終年47歲,廟號仁宗,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葬於十三陵獻陵。其陵墓建造得莊嚴簡樸,象徵著他的統治作風。朱高熾有10子7女;其中9子4女成年。長子朱瞻基為他與張後所生。
  • 明朝經歷多少皇帝?
    明朝,中國歷史上一個風雲詭譎的王朝。從太祖朱元璋立國的那天起,明朝註定就不會安生,因農民起義而生,也因農民起義而滅,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而太祖朱元璋又是一個充滿傳奇的人物,下面出國留學網的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一篇明朝歷代皇帝列表,來細數一下明朝的諸位皇帝們。
  • 萬曆皇帝死後在棺材裡,擺出一個古怪造型,專家研究明白都笑了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明朝皇帝也是人,難道他們死後,要在棺材中擺一個獨特的造型嗎?您還真的說對了,明朝皇帝死後,放在棺材中,真跟凡人「挺屍」般的「熟睡」姿態不一樣,您想要知道其中的奧秘,就讓小編為您一一揭秘吧。考古專家是最明白歷朝歷代葬制的人,可是有一點,中國古代一共有五百多個皇帝,這些皇帝的陵墓,基本上都被盜了。
  • 後人開棺驗屍發現萬曆皇帝數十年不上朝的原因 令人唏噓不已
    說到明朝皇帝懶政,很多人自然而然會聯想到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明朝第十三任皇帝。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十歲的朱翊鈞即位,改元萬曆,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