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家的寶貝撒謊嗎?或者,有時候還喜歡佔有別人的糖果或玩具?別著急,孩子撒謊都有他們的小小如意算盤,請不要急著將孩子的謊言與他們的品質畫上等號。
發現孩子撒謊,也未必要在第一時間「就地解決」,或許還有更有效的方式,能夠間接地讓孩子做出判斷,分清是非。
講述
女兒拿別人東西還撒謊
林女士(幼兒園中班寶寶家長)
女兒5歲,大概從4歲半開始會經常說一些謊話,我只要發現都會揭穿她,但並不嚴厲,她馬上就會改正。可最近3個月我發現她總喜歡偷偷拿走別人的東西,而且每次都很平靜地撒謊說她沒拿。前幾天發生了一件事讓我很不安,覺得這個孩子在佔有別人物品這方面有點太動腦筋了。
那天我帶女兒和她同學以及同學的媽媽一起出去吃晚飯。飯後我女兒向吧檯阿姨要了些口香糖,也分給她同學了。可過了一會兒,人家小女孩突然說我女兒拿走了她的糖很快跑了,小女孩的媽媽也看到她拿了。這時候我心裡就有數了,過了幾分鐘女兒回來了,她同學很生氣地跟她要糖,她一口咬定自己沒拿。
我問她,她也很鎮定地否認,僵持了十分鐘,我實在沒辦法了,就說服務員也看到她拿了,在我的一再追問下,她終於鬆口說她拿了,可又開始編瞎話,說忘記把糖放哪了。又僵持了幾分鐘,她還是不說,我慢慢引導她,她才裝作突然想起來的樣子說她吃了又吐了。說是因為同學的糖比她多一塊她才拿的。
最後我還是表揚了她敢於認錯的態度,但我心裡真的很打鼓。5歲的孩子說起謊來怎麼那麼理直氣壯,而且偷偷拿走別人東西竟然還會毀滅證據。
我們家其實一直很少責備孩子,除非她說謊,她的其他行為都是可以被原諒的。我一直以為這樣可以讓她感覺沒必要撒謊,讓她可以沒有負擔地說真話,可是這件事開始讓我感到害怕。
在物質上,我們都儘量滿足她,只要是她喜歡的東西沒等她開口要我們就已經準備好了,按理說這樣應該能抵住誘惑了,可為什麼她還會拿別人東西呢,而且屢教不改。我該怎麼應對這樣的事情?
點評
孩子撒謊背後隱藏種種原因
宋遠輝(西林幼兒園園長)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說謊其實是一個正常現象。通常情況下,5歲以下的孩子常常說「大話」,因為他們無法將現實與幻想區分開來,這時候說的「大話」與謊話不同。而5歲之後,孩子就基本不存在說「大話」的情況了,他們會有意識地因為種種原因撒謊。
這些原因有時候是為了逃避不愉快的現實,有時候是為了在小夥伴中提高自己的地位,或者有時候只是單純地模仿家長的說謊行為,又或者是為了逃避家長的一些要求等等。
案例中這位媽媽的潛意識裡最害怕的,可能是那個「偷」字,很多家長都經歷過類似的「事件」,並且也都有過這樣的心理反應。其實我們不妨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看他們為什麼要佔有別人的東西。
對於5歲以前的孩子,他們可能對某件東西的歸屬沒有太清晰的界限,很多時候,他們只是單純地喜歡或想要這件東西,就將它收入囊中。5歲之後,孩子佔有別人的物品已大多屬於有意行為,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已經有了「物權」的概念,知道拿別人的東西不對,但他們會明知故犯,因為他們喜愛某件東西,卻很難控制自己的意念和行為,而將其拿走。而且因為是有意的,所以他們拿走的東西通常還會藏起來。
而當發現孩子犯錯撒謊時,很多家長選擇當眾揭發孩子的謊言,這樣做,家長是希望以此給予孩子一次說實話的機會,但結果往往會給孩子又一次撒謊的機會。
支招
嘗試間接引導孩子明辨是非
孩子也要面子,也有自尊,若家長發現孩子的錯誤時,總是咄咄逼人,硬要他們當眾承認撒謊,這對孩子的心理是一種傷害。
其實,如果父母已經知道了真相,就不要再反問孩子,未必一定要在當下就將事情解決掉。教育不能一蹴而就,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硬逼著孩子馬上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
遇到這種情況,建議家長可以借別人的例子來「間接」地引導孩子。比如在吃飯時,爸爸媽媽之間可以有類似的對話:「隔壁某某小孩沒有告訴別人就自作主張拿走別人的東西,可能他也不是故意的,而且他自己也不知道這樣做到底對不對,但後來大家都不喜歡他,他的爸爸媽媽也不愛帶他出去玩了,還有人說他偷東西呢!這不是一個好孩子會做的事情。」
要注意,大人之間在對話時,可以嘗試不要對著孩子講,而是讓孩子在一旁靜靜地聆聽,通常聽到這些對話的孩子,都能慢慢做出分析判斷,理清是非,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而這樣的教育方式也能避免傷害到孩子脆弱的心靈。
案例中,林女士此前幾乎只有在孩子撒謊時才責備孩子,其實這樣做也是欠妥的。在孩子的成長路上,家庭內部的「約定」很重要,即在孩子小時候就要定下規矩,並按規矩辦事,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要給他劃一個清楚的界限。這樣孩子長大了就能自律,就不會隨著性子「明知故犯」。
而當遇到孩子喜歡佔有別人物品的時候,除了將東西還回去,還要明確告訴孩子「這東西不是我們的,不是我們的東西我們就一定不能拿」,同時還要告知孩子擅自佔有別人物品的後果。(海峽導報(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