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與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帶回家,家長發現這種情況時會有什麼反應呢?
1、極為敏感。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立即視為孩子有了「偷摸」行為,於是嚴加審問,嚴厲處罰。
2、滿不在乎。認為孩子乖巧,拿了別人的東西是佔到了便宜,因而不作任何處置。
3、認真謹慎對待。探究孩子行為的動機,進行耐心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指點孩子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自己的行為。
家長應持哪一種態度呢?肯定應該是第三種。家長在處理這類問題時應注意:
1、不要隨便把孩子拿別人東西的行為叫做「偷」。因為絕大多數孩子並不是為偷而去拿別人的東西,只是內心產生了需要感「那個東西我沒有」,「那個東西我喜歡」,「我想要」……這種需要促使了孩子「拿」的行為。
2、如果孩子害怕,不敢承認東西是他拿的,如「是他給我的」……家長不要用懲罰來逼供,可以直截了當地說:「我知道是你拿了人家的東西,拿了別人的東西就得還給人家!」
3、要對孩子講清不能拿別人東西的道理。如:「小明的玩具被你拿走了,小明心裡一定會很難過的,要是你喜歡的娃娃被別人拿走了,你能高興嗎?」
4、在孩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對後,最好讓他自己去把東西還給人家;如果孩子還小,家長應帶著孩子去還。這時,也應教孩子禮貌用語:「對不起,沒經你同意,把你的東西拿回家玩了,現在還給你,請原諒。」
5、絕對不要把孩子的過錯攬過來,替孩子承擔責任,這樣會使孩子喪失責任感。
6、如果孩子所拿的東西的確是孩子所需要的,父母可以設法滿足他。但必須告訴孩子:今後如果你想要什麼東西,爸爸媽媽覺得可以,一定會滿足你。但你一定要明白,不是自己的東西,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是不能拿的。
7、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要為孩子作表率,指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所有權」。「這是我的」,自己有權使用和安排;「那是別人的」,自己不能隨意拿來作為己有。
來源: 親親寶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