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孩子總愛亂拿別人東西?別罵孩子小偷,很可能是物權敏感期

2020-12-21 福林媽咪

文|咖喱

編輯|福林媽咪

一位媽媽帶著剛剛能夠獨立行走的兒子逛街。

走過一個賣零食的店時,寶媽進去看看要給兒子買點兒啥,結果兒子伸出小手,拿了人家一塊巧克力。

寶媽看到後尷尬地看了看四周,發現店主正直勾勾地盯著看呢。

於是她立馬從孩子手裡搶過巧克力,狠狠地放了回去,接著轉頭就抓住孩子的手,使勁兒打了下去,一邊打,一邊罵:「我叫你偷,叫你偷!小小的年紀你就學會偷.……」

孩子被打得哇哇大哭。寶媽甩開孩子的手,趕緊跟店主道歉,店主看這樣子,也只好給這位寶媽找了個臺階下:「沒事,孩子小。」寶媽這才拉著孩子的手離開了。

不過,她的兒子也挺倔的,哭了兩聲就停了,跟沒事人一樣。

去到下一家店的時候,孩子看見人家在店門口的小玩具,於是又伸出手出去,還用眼睛瞄著媽媽,看媽媽有沒有看他。

當然不出所料,他又被媽媽給打了一下手。

隨便拿東西,是2歲左右孩子最常見的壞毛病

其實,2歲左右的孩子,剛剛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在他們的意識中,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都可以隨便拿。

囯外教育專家也說過,孩子二歲的哲學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

外出看見喜歡的,會不由自主伸手去拿;

如果已經在自己手裡的,誰也別想拿走,除非自己不要。

之前我的同事就說自己兒子有次在街上要大便,於是她趕快掏出塑膠袋鋪上,孩子解決完後,孩子爸把塑膠袋提起來要扔掉,結果孩子哭著不讓扔,嘴裡一直嘟囔著:「我的,我的……」於是孩子爸爸就拎著一兜粑粑回了家。

想想都覺得夠味兒的。

這就是一個特例,但是又很典型的物權意識,從他身體裡排出的,他也會認為「那是我的」。

再典型一些的呢,就是孩子爭玩具了,搶玩具搶到哭的情形在生活中更是常見了。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講,不要隨意套用「偷」、「自私」等字眼,更不要嚇唬、責罵,甚至打孩子。

如果家長大驚小怪,上綱上線,認為這是孩子的道德品質出了問題,其實是犯了大錯。

這樣做的結果或許會挑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偏偏與自己對著幹。

其實2-3歲這個年齡段,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候父母過分的教育,還可能會讓孩子從此變得惶惶不安,膽小、怕事。

開頭講述的故事,其實可以發現,那位媽媽不光不懂幼兒心理,她還是一個特別要面子的人。她當著店主的面打孩子,更多的成分反倒是要做給店主看:是他自己偷的,不是我教的哈。

對於2-3歲的孩子,當他們什麼都想佔為己有時,父母不該責罵、講大道理,而是要用行動表示。

可以跟孩子進行簡單講解的時候,順帶告訴孩子什麼是他的,什麼是別人的。

比如把他手裡的東西拿起來,然後說道:「這不是你的。」接著拿出自己孩子的東西,然後告訴他:「這才是你的。」

如果孩子特別喜歡一個東西,而且這個東西你剛好需要買,那就可以在孩子面前演示購買這個過程,跟孩子說:「媽媽要付錢買下來,它才能屬於我們哦。」讓孩子理解這世上不是所有東西都是自己的,也並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隨便拿。

孩子出現的這些不守規矩的行為,家長不要緊張地往品行上靠,對於兩三歲的孩子來講,嚴厲批評、打罵不如耐心地引導和示範。

孩子3歲前有好多個敏感期,父母要加以注意

既不要過分緊張,也不要總認為孩子小,抱著無所謂的態度。

孩子霸道,不肯與人分享,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先給孩子做分享示範,可以先讓孩子分享出不太在乎的東西,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樂,再讓孩子慢慢分享出自己心愛的。不知不覺中,孩子會變得豁達起來。

3歲前孩子的教育,最忌的是暴力。

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沒有學會很好表達自己的訴求和情緒,於是可能會用「打」的動作。

攻擊行為幾乎是大部分孩子都會出現的現象。

此時的家長,千萬不要呵責孩子:「你怎麼打人了!」家長的在乎,會讓孩子誤以為找到讓家長注意自己的辦法,今後會更隨意打人。

家長更不能用打孩子去教育孩子的「打人行為」,在孩子小小的年齡,就以暴制暴,強化了孩子的暴力認識,讓孩子也學著暴力解決問題。

網絡中經常看到類似的視頻,或許大人只是為了逗孩子玩,在孩子伸手打了大人一下之後,大人伸出手,也打了孩子一下,然後你來我往,越打下手越重,直到孩子輸了哭起來,大人哈哈大笑。

似乎在玩,也似乎在教育孩子。但直言不諱說:這是在反教育,在教孩子如何使用暴力。

當孩子舉起手,最好能迅速拉過孩子的手,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轉移孩子的視線和注意力。

當孩子的手已經打過來時,也要拉過孩子的手,問孩子:「你打疼我了?怎麼辦?」引導孩子認識打人不好,喚起孩子的柔軟心,當然,也把自己對孩子的愛及時傳遞給孩子。

孩子不同年齡段,有著不同的特點。三歲之前,孩子有多個敏感期,父母應該了解掌握。

對一些在成人世界裡認為不可以的行為,比如隨便拿別人的東西,隨性打人等,不是要強勢教育,要強化,而是要淡化,再淡化,讓孩子的所謂不好行為如同一陣輕風,沒有任何意義。

這樣風輕雲淡的教育反而不會讓教育走偏,更能達到家長的目的,教育也更有成效。

相關焦點

  • 2歲娃護東西、自私,物權敏感期來了
    」、「不給」等等,什麼東西都想佔為己有,那麼你的孩子應該就是處在「物權敏感期」。物權敏感期通常出現在孩子2-3歲之間,這個時期的孩子除了什麼東西都想佔為己有外,情緒還特別容易激動。而孩子在1歲的時候可以自己活動了,想去哪裡他可以自己走去,在2歲左右的時候形成自我意識,他開始意識到「我可以和媽媽分開,我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開始意識到「我」、「我自己」的存在,所以什麼東西都想「這事我的」、「那是我的」。
  • 孩子愛「拿」別人的東西,就是壞孩子嗎?
    文/果兒媽1 8歲女兒愛「拿」別人東西女兒上小學以後,我發現她經常丟三落四。每次周末回家,不是鉛筆、橡皮、尺子丟了,就是校服、水杯丟了。那些憑空多出的東西,又是哪來的?在我的追問下,女兒說是她拿自己的文具和別人換來的。昨天,班級群裡有一位爸爸,吐槽自己8歲的女兒,老愛拿別人的東西。看見喜歡的東西,不管別人同不同意,都強行佔為己有。為此,人家孩子家長還專門找過這位爸爸,讓他好好教育自己的女兒。
  • 當孩子出現「偷拿」別人物品時,父母該怎麼辦,做好這3點
    因為孩子還沒有「物權概念」,分不清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什麼是共享的,只知道我的我的都是我的。孩子在2歲左右,就開始慢慢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孩子的原本大方的孩子變得小氣,變得什麼東西都不願意和別人分享,哪怕那個人是爸爸媽媽也不可以。
  • 「媽媽,我沒有偷東西!」如何讓孩子分清「偷」和「拿」?
    說到底,孩子是沒有「物權意識」的邊界概念,分不清自己的東西與別人的東西的區別,遇到喜歡的東西自己難免會不心動,就會不問自取。但是心動歸心動,沒有告知就拿別人的東西的確是「偷竊」的行為,父母如果不好好的教育孩子,後果很難想像。
  • 發現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父母該怎麼辦?6種方法不可缺
    「偷」在我們成人的世界裡是一種非常可恥的行為,所以我們從小就被父母教育絕對不能偷東西,甚至我們被家長教育「三歲偷針,長大偷金」,所以即使很小的孩子偷拿了別人的東西,也經常會被父母嚴厲斥責。我們從網上也能看到很多類似案件,皆因父母嚴懲孩子「偷盜」行為而最終釀成慘劇。
  • 讓孩子知道: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
    大寶今年四歲半了,不怎麼愛吃飯(這些是我很頭疼的一個問題)在同齡的孩子中個子顯得比較矮,那年她兩歲半我就把她送進了幼兒園,我也於心不忍,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沒辦法,雖然如此,可是大寶卻比同齡的孩子顯得格外懂事,成熟有愛心,街坊鄰居都是這麼誇大寶的,我這個當媽的自然高興,因為這與我平常對她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 熊外甥偷23年茅臺賣了「白菜價」:缺這3樣,孩子易愛偷東西
    其實,那些愛「偷東西」的孩子,大多數缺一樣東西——缺「物權意識」。1.沒有「物權意識」的孩子,不知道「偷」「物權意識」簡單的來說,就是我的東西是我的,你的東西是你的,你不能不經過我允許拿我的東西,我也不能不經過你的同意拿你的東西。
  • 草莓尖要留給孩子吃嗎?錯誤的「物權教育」,會導致娃越來越自私
    2、家人溺愛如果家人對孩子過分溺愛,對孩子有求必應,那麼孩子很容易養成自私自利的個性。他們已經習慣了家人對自己的呵護和謙讓,自然而然的認為一切東西都是屬於自己的。1、階段性孩子的物權意識並不會一直處於某一個水平狀態,而是會根據年齡的不同有所差別,很有可能兩歲時他們的物權意識過重,但半年或者一年之後就會順利度過。
  • 2歲娃超市拿草莓吃,孩子被工作人員當「小偷」,寶媽的做法獲贊
    文|張女子育兒原創,當好媽,帶好娃,娃娃愛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2歲寶寶超市吃了一顆草莓,被當成小偷,你會如何應對呢?周末超市購物,碰到了孩子被工作人員當「小偷」的事情,吸引了我的注意。這位寶媽直接抓了一把草莓,還將孩子手上咬了一口的草莓,也打包給了這位工作人員,讓她去稱一下,並且還說,沒有看管好孩子是我的錯,我有能力為我兒子的錯誤買單。但是我的孩子只有2歲,只是拿了一個草莓,不能就算作偷吧,並且一顆草莓並不是什麼貴重物品,超市也沒說不可以試吃,你直接就給我兒子亂扣帽子、貼標籤,有些過分了,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希望你能夠道歉。
  • 孩子「順手」拿別人的東西怎麼辦?家長應該怎麼做?
    孩子為什麼喜歡「順手」拿別人的東西?有的家長在家裡發現了多餘的玩具、零食等,總會找孩子問清楚。如果確定孩子是拿的別人的,就會生氣,甚至打罵孩子,往往忽視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面對孩子「順手」拿別人東西,我們應該怎麼做?1.為「順手」拿東西付出代價發現孩子「順手」拿東西,家長也可以拿一件孩子喜歡的物品,讓他對失去自己喜歡物品時的感受,有所體會。
  • 孩子「偷」拿別人東西,非常考驗你的教育技巧
    我家孩子7歲了,我發現他總是對別人的東西感興趣,有時還感覺有點愛佔小便宜家裡玩具很多但不覺得好,看到小朋友的玩具就想買個一樣的,感覺總得不到滿足。孩子四五歲時有一次跟別的小朋友在樓下玩時,就和鄰居家的孩子一起,在樓下玩著玩著進了小超市,出來時拿著曲奇蛋,我知道是他偷偷拿的,立刻帶他去超市把曲奇蛋還給超市阿姨並向人家道歉。現在上學了,學校的老師也跟我說過一次,看到他拿別人的文具。當時感覺好丟人,自己的孩子像個小偷!還給他講了一堆道理。
  • 孩子拿別人東西還撒謊 家長咄咄逼人批評不可取
    講述女兒拿別人東西還撒謊林女士(幼兒園中班寶寶家長)女兒5歲,大概從4歲半開始會經常說一些謊話,我只要發現都會揭穿她,但並不嚴厲,她馬上就會改正。可最近3個月我發現她總喜歡偷偷拿走別人的東西,而且每次都很平靜地撒謊說她沒拿。
  • 熊孩子偷舅舅23年茅臺賣了「白菜價」:偷東西的孩子,到底缺啥
    其實,那些愛「偷東西」的孩子,大多數缺一樣東西——缺「物權意識」。1.沒有「物權意識」的孩子,不知道「偷」「物權意識」簡單的來說,就是我的東西是我的,你的東西是你的,你不能不經過我允許拿我的東西,我也不能不經過你的同意拿你的東西。
  • 錯誤的「物權教育」,會讓孩子越來越自私
    其實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卻包含著孩子的愛。我當時真的是感動得說不出話來,眼淚在眼圈。後來我在論壇裡看到,有人說家裡的孩子物權意識有些太重了,自己的東西不會給任何人分享,包括自己的爸媽。西瓜中間的最甜的那一口,草莓最甜的小尖尖,蘋果最好吃的糖心,永遠都是孩子的。做家長的,從來不去跟孩子搶,當然也搶不過。
  • 「淳貴人」譚松韻遭遇3歲萌娃敏感期,30歲未婚的她為啥擅長帶娃
    遭到吳奇隆的拒絕後,他生氣地走開了…… 對於三歲的小寶來講,這個反應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因為他可能正在經歷「物權敏感期」。 《越溫和,越有力:0~6歲孩子行為問題正面教養策略》一書中講到:物權敏感期一般在孩子2歲左右出現,其特點就是孩子老是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
  • 孩子為什麼喜歡佔小便宜、偷拿別人的東西?
    小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小毛病,比如說喜歡貪便宜、隨便拿別人東西等,也就是別人常罵的「你的手怎麼這麼長」。由於小孩子沒有物權觀念,也有可能是家長疏忽教導,那麼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們這樣去做的呢?
  • 為啥寶寶愛看別人吃東西?可能並不是餓哦
    何晶家女兒剛5個月,最近何晶發現女兒超愛盯著大人吃東西,大人吃飯,她在一旁眼睛直勾勾地盯著看,有的時候小嘴巴還跟著抿嘴,還一個勁兒地咿咿呀呀像是要說什麼……跟何晶家女兒不一樣,瑩瑩家兒子2歲了,也總喜歡盯著人家吃東西,去哪兒玩,看到有小朋友吃東西
  • 2020巴小妹家教網絡課堂 | 孩子總愛拿別人的東西怎麼辦?
    2020巴小妹家教網絡課堂 | 孩子總愛拿別人的東西怎麼辦?我家孩子在學校裡總是錯拿別人的東西,這該怎麼辦?我家大寶總是搶二寶東西,又哭又鬧的,怎麼說都不聽。
  • 孩子總偷拿別人家物品?不想孩子變「小偷」,家長應注意以下4點
    笑笑今年6歲,因為疫情的緣故還沒開學,上班的媽媽把笑笑放在鄰居家裡,和鄰居女兒果果一起玩。一天,媽媽下班接她回家,無意中發現她的口袋裡多了一些本不是屬於她的東西,比如:畫筆、發卡等。笑笑面對媽媽質問,回答說是和果果換的。
  • 孩子喜歡拿別人東西該怎麼辦?
    核心提示:<P>孩子總是喜歡拿別人東西該怎麼辦?這個問題讓不少家長很頭疼,因為孩子還小,打也不是,罵也不是。對此,專家表示,當眾斥責孩子是不明智的,正確的做法是問清原因,然後向孩子明確自己的態度,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是不能亂拿的。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主客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