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淳貴人」譚松韻被專家誇讚有帶娃潛質
提起譚松韻,你一定會想起《甄嬛傳》中天真可愛的「淳貴人」,在勾心鬥角的宮鬥中,淳貴人可謂一股清流,演員譚松韻將淳兒的乾淨純真演繹得淋漓盡致。
1990年出生的譚松韻,如今已經三十而立,近日她參與的自然治癒系真人秀《奇妙小森林》正在熱播,譚松韻在森林小屋化身「小七姐姐」,用溫柔甜美的笑容給孩子們帶來了體貼暖心的照顧。
在《奇妙小森林》先導片中,譚松韻特意去學習兒童心理,沒想到譚松韻看起來自己就還是個孩子呢,聊起育兒卻一套一套的:
「我不太喜歡『教』這個字,就好像我站在非常高的位置上來教他們。」
「我想要給他買一條不一樣的,不一定是更好看的,我不想讓他們有『看到別人有什麼,自己也想要』這種習慣。」
老師誇讚譚松韻:「你很有帶孩子的潛質!」
二、精心準備的「熱氣球」,引發小寶的物權敏感期
「小七姐姐」譚松韻注意到三歲的小寶有個願望,那就是他很想去玩熱氣球,但五歲以下的孩子是不能上熱氣球的,所以小寶挺遺憾。了解到這個情況後,小七姐姐準了一個在樹上玩兒的迷你「熱氣球」玩具,想要送給小寶,來滿足他的這個願望。
聽說這個熱氣球是小七姐姐專門為了滿足自己願望才準備的,小寶露出了招牌微笑。在第一個坐上熱氣球時,他的內心充滿了溫暖和愛。接著其他小朋友也體驗了熱氣球,孩子們臉上洋溢著驚喜又滿足的笑容。
第二天,小朋友們又想去玩「熱氣球」,這一次吳奇隆希望昨天沒有玩過的婉清先玩,可小寶心裡固執地認為:這玩具是我的,所以我就得先玩。而且昨天也是我先玩的呀!於是他不斷要求:要第一個玩。遭到吳奇隆的拒絕後,他生氣地走開了……
對於三歲的小寶來講,這個反應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因為他可能正在經歷「物權敏感期」。
《越溫和,越有力:0~6歲孩子行為問題正面教養策略》一書中講到:物權敏感期一般在孩子2歲左右出現,其特點就是孩子老是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這個時期的孩子的主要特點就是「自私」,不僅自己的東西不願意分享給別人,他們還經常拿著別人的東西說:「這是我的!」
物權敏感期的到來,標誌著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們開始明白: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與整個世界不是混沌不清的,我是可以明確地與別人區分開的。為了驗證他們內心的這種想法,他們就會用佔有物品來宣示主權。比如自己的玩具誰也不許碰,比如特別小氣吝嗇、不肯分享等。
這時就是考驗大人智慧的時候了,如果孩子當眾展示他的「小自私」,你會不會覺得很尷尬,馬上要求孩子道歉或分享?遇到孩子因為「自己的東西被別人動了」而鬧脾氣的情況,你通常會怎樣處理呢?
作為父母,我們大概都有過「慷孩子之慨」的時候,因為確實面子上不好看,咱也不能太偏心自家孩子呀。可能也有過因為孩子的「自私」跟孩子發火的時候,心想著這孩子怎麼這樣啊,讓人家玩一會兒怎麼啦?
道理我想父母們都懂,但做起來實在難,誰能一味維護孩子的「自私」,那讓別的家長怎麼想呢?令我沒想到的是,「小七姐姐」譚松韻竟然這麼會帶孩子,當她偶遇小寶的物權敏感期時,她的做法是如此經典,值得我們家長參考借鑑。
三、面對小寶的物權敏感期,小七姐姐的處理步驟堪比教科書
小寶生氣離開時,恰好偶遇了「小七姐姐」譚松韻。讓我們來看看,她是怎麼做的吧:
1、建立有效溝通渠道
見到小寶愁眉苦臉的走過來,譚松韻先是打招呼:小寶,Hello?見小寶不理她,她繼續追上去堵截小寶,甚至跟小寶玩上了圍追堵截遊戲,在輕鬆的環境中,譚松韻拉住小寶,問他:你幹嘛去?終於,在小七姐姐的鍥而不捨之下,小寶開始訴說他生氣的原因……
其實小寶走開的時候是一肚子氣的,所以見到譚松韻也不想理她,但小七姐姐並沒有跟孩子較勁,也沒有一氣之下走開,而是堅持不懈地想辦法與小寶達成有效溝通,這是我們解決問題的基礎,也是最容易被父母所忽略的一個步驟。
我家Coco也是個小男生,他有時候也會自己生悶氣,如果我讓爸爸去哄哄他,爸爸經常就會跟孩子雞同鴨講,說出一通大道理之後,孩子反而更生氣了。
其實這就是我們家長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沒有注意到「有效溝通渠道」的重要性,這個溝通的「路」如果不打通,你跟孩子說什麼,他們也是聽不進去的。
那麼生活中,如果我們遇到類似情況,記得先跟孩子達成有效的溝通,當我們感覺到孩子在講述自己的苦悶時,就說明孩子已經對我們敞開心扉了,這時我們的話語才會被孩子聽到。
2、詢問經過,認同感受
聽到小寶敘述事情經過時,譚松韻運用了提問技巧,引導孩子能全面而細緻地描述事實經過。
現實生活中,無論我們在不在場,都應該給孩子描述事實的權利,有些孩子說不清楚,但家長也要多給他們機會,鍛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孩子的描述,你可能會了解到與我們親眼看到的完全不同的事件經過,因為小朋友們的世界是有他們自己的邏輯的。
請孩子講清事實經過,不但可以鍛鍊孩子,也能讓我們更全面地去評估這件事的是非對錯。
知道小寶是因為不能第一個做熱氣球而生氣時,譚松韻開始嘗試緩解他的鬱悶,在這期間,她首先是說出了小寶的感受,她說:然後你生氣啦。然後,當小寶描述小朋友玩了他的「熱氣球」後會誇獎他時,譚松韻馬上重複小寶的這句話:對!真是個好哥哥!
這些都是在替孩子說出感受,並且明確這種感受。這樣做的好處是幫助孩子確認自己目前的這種情緒,知道應該用什麼詞彙來稱呼這種情緒,幫助孩子豐富關於情緒方面的詞彙量。長期堅持這樣做,孩子會對情緒更有掌控感,也會用語言來表達情緒。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說: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個6年裡,發展情緒比發展認知更重要!相對於情感類詞彙,比如高興、鬱悶等,我們卻更喜歡教給孩子一些名詞,比如蘋果、眼睛等。這樣的語言教授習慣,容易讓孩子忽略內心感受,這樣孩子成人後往往不善於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
所以,在孩子0-6歲期間,家長們一定要格外關注孩子的情緒發展。首先,要允許孩子有情緒,當孩子情緒來了的時候,不要去壓抑他們。
譚松韻在《奇妙小森林》中談到自己的童年,她對著兒時大哭的自己說:哭吧,使勁哭,想哭的時候一定要哭!
真是為這個有靈氣的姑娘感到驚嘆,雖然她已經30歲,但是她的稚嫩童顏總是讓我難以想像她可以懂得如此深的道理。人的情緒必須要得到疏解的,而哭是最直接的途徑。如果童年孩子的情緒總是受到壓制,想哭不能哭,想笑不能笑,那是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的。
因此,家長要允許孩子有情緒,其次就是在孩子真情流露時,為他們的情緒命名。比如你生氣了、你傷心了、你沮喪了、你感動了等等。讓孩子了解更多關於情緒的詞彙,這樣他們才能精準地了解到目前自己正在經歷怎樣的情緒過程,以後才能慢慢學習如何調整情緒。
3、明確物權歸屬
譚松韻在了解到小寶的生氣原因後,她主動提出來:熱氣球可是我給你準備的禮物噢。這句話明確了「熱氣球」的權屬問題,讓小寶安心:這個就是你的,不是別人的。這很好地照顧到了小寶的物權敏感期,給予了孩子安全感。
在孩子的物權敏感期,如果家長不斷混淆物權歸屬,孩子就會產生各種迷茫,他們對自我的認知就會很難從世界中脫離出來。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指出:如果0-6歲的兒童沒有形成自我,成人後就會真的以「自我為中心了」,也就喪失了「我」與他人、社會分離的機會和界限。而成人世界許多糾葛,就是無界限造成的。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重視孩子的物權敏感期,幫助孩子在這一時期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幫助他們「維權」。在沒有孩子同意的情況下,不要擅自處置屬於他們的玩具和用品。
只有自我意識明確的孩子,將來才不會淹沒在人群中,人云亦云。我們期望孩子擁有的創造力、獨立性、幸福感都是以自我意識為基礎的,所以這段時間,一定要幫孩子打好這個基礎。
4、引導: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見到小寶情緒有所舒緩之後,譚松韻趁機為他講解了分享的樂趣。因為譚松韻之前跟小寶建立了順暢的溝通渠道,所以當她提起這一話題時並沒有引起小寶的牴觸。反而是兩人聊得挺嗨,小寶還幻想自己分享後就會成為一位「好哥哥」。至此,小寶的鬱悶煙消雲散。
實際生活中,家長們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不要急於向孩子要去分享。有些孩子,他們的自我意識還沒有特別明確時,是需要確定:這個東西就是我的。他們會用不分享來確認一下,看看我是不是真的對這個東西有支配權。如果我說了不算,你還是讓我分享,那怎麼能說這東西是我的呢?
所以,分享其實不著急,只要孩子明確了物權歸屬,他們就會放心地去分享啦。
四、30歲未婚的譚松韻怎麼會如此有帶娃潛質呢?秘密藏在她的童年裡
若說「淳貴人」如今已經三十而立,我是真不相信,看看她在《奇妙小森林》中的顏值,滿滿的少女感,怎麼可能已經30歲了呢?真是歲月眷顧的凍齡美女啊!
面對孩子的情緒波動和所謂的「自私」,我們做家長的有時還會處理不好,為啥看起來還是個少女的譚松韻竟然如此有辦法呢?
其實,這與她的童年經歷是分不開噠!
譚松韻在《奇妙小森林》先導片中說:童年是我最純粹、最無憂無慮的一個階段,最完整的一個美好!我挺想回到童年的。
可見,她的童年真的被父母呵護得非常好,沒有任何的童年創傷,自己回憶起來滿滿的都是幸福。
譚松韻出生於四川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是上班族。因為從小就粉雕玉琢的,所以父母對她管理很嚴,總怕她一個女孩子在外面會有危險,放學必須馬上回家。
11歲時她考上了四川省舞蹈學校,由於那是一所全封閉的學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所以父母還是很擔心她的,勸她不要去。但由於譚松韻的堅持,父母還是順從了她的選擇。
後來,有一天譚松韻告訴家人,她想要當演員。當時所有人都不贊同,因為他們認為學藝術的女生壓力會很大,競爭也激烈,另外就是,這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只有譚松韻的媽媽說:「只要你想要的,媽媽砸鍋賣鐵也會給你。」
譚松韻的童年經歷可以說是比較順利的,青春期叛逆的她想要逃離父母為她設置的安全圈,竟然也被父母允許了,可見父母還是很開明的。作為普通上班族,當年能夠支持女兒走演藝道路,也是非常有魄力的。為譚松韻的父母點讚。
幸福的童年究竟能給人些什麼呢?
譚松韻如此高的情商就是她童年的回饋,她特別能夠理解小朋友們的想法,可以設身處地地為小朋友著想,能夠體諒他們、尊重他們。這些素養出現在一個未婚姑娘身上,真是挺難得的。至少我在當媽之前,是完全不懂得跟小孩子溝通的。
結語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奇妙小森林》這個節目真的很治癒,從孩子們身上我們看到了童年的自己,從年輕哥哥姐姐身上我們看到了稚嫩的自己,從吳奇隆身上我們看到了為人父母的自己。
在任何一個時期,我們都有機會治癒自己,也有機會治癒他人。眼前的這個小生命,才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存在,通過與他們的相處,我們一定要找到治癒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