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棧:弄堂裡的味道 要做最精緻的上海菜和點心

2020-12-16 贏商網

  (贏商網)精緻、嫵媚,這大概是最能描述上海人的兩個詞語,對每處細節掌控的恰到好處,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在此文化薰陶下,上海人的味蕾也精細無比,無論湯汁還是味道,都不會浪費。   

  上海菜,取中餐之精髓:色、香、味、形俱全,融西餐之高雅:別致、品味,再加上老上海人獨有的精細,在大中華菜系中別具一格。   

  地方菜融入地方特色,吃出來的更多是一種文化、情調,比如老上海的弄堂,華燈初上,坐在客堂間用餐飲茶,小販叫賣聲回落在舊式裡弄……這是老上海弄堂最原始的味道。而在這樣一種上海弄堂文化裡,也誕生了一個叫做「上海老棧(需求面積:250-400平方米)」的品牌........贏商網獨家訪問了「上海老棧」的品牌負責人,由他來向我們講述這個發源於老上海弄堂裡的故事。   

  品牌起源:弄堂裡的味道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1988年),素有十裡洋場之稱的南京西路靜安寺一條弄堂之內,外婆烹製的小吃、點心、小菜以選料精細,風味純正而著稱,吸引了不少名媛富貴及達官貴人驅車前去惠顧,使每日狹小的弄堂外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這就是「上海老棧」最初的發源地,原名「綠桂亭」,2000年8月,「綠桂亭」搬遷至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中心,為了更好的拓展全國市場,精心打造原汁原味的老上海小菜、點心,公司於2009年在深圳南山京基百納廣場開出了第一家「上海老棧」,並將總部從上海浦東陸家嘴遷移至深圳羅湖世界金融中心。 

  

  贏商網小編走進位於深圳蛇口花園城的上海老棧門店,精緻的鏤花隔斷,天花板古樸的吊燈,吧檯老舊的二八自行車.......讓你很自然的就體會到了上海的味道。 

  

  呂博介紹,現在的上海老棧,以經典上海小菜、弄堂點心為主打產品,吸各幫之烹調技術,兼西菜、西點之法,擅長:「濃油赤醬、精緻細巧」及「紅燒、生煸」,代表菜有:「紅燒肉烤蛋、糖醋排骨、灶間燻魚、本幫油爆蝦、老棧松鼠、生煸酒香草頭」等;代表點心有「鮮肉小籠包、弄堂生煎包、菜肉大餛飩、鴨血粉絲雙檔湯」等。   

  用上海空運過來的特製陳醋燒制的糖醋排骨,沒有那種山西陳醋的酸爽,也沒有白醋的霸道,如同一個淑女,精緻、嫵媚、含蓄、甜美的望著你,那種酸,像極了張愛玲那伶俐中帶點吳儂的感覺。   

  「灶間燻魚」用正宗的上海話講應該是「灶偏間燻魚」,上海話講的「燥偏間」就是我們普通話的灶間,只是方言中的叫法有所區別罷了。但就是那帶著鼻音的強調,還有別致的名字這小小細節,讓菜的歷史味道更濃鬱了些。   

  堅持地道從原材料開始   

  每一個新興生品牌的誕生都是一本精彩的故事匯,創業者們也是幾多風雨幾多愁,餐飲品牌看似低門檻,但能經過市場檢驗活下來的品牌卻很少,上海老棧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上海老棧品牌運營部劉經理介紹,餐飲行業看似很火爆,做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成功的猶如大浪淘金,少之又少。這之中,還有品牌運營中常遇到的租金成本、原材料把控、出品、人員管理等各項問題。

   

  作為餐飲品牌,如何做出地道味道,原材料很關鍵。當所有餐廳都會做紅燒肉的時候,餐廳比的就不僅僅是紅燒肉的手法,還要比誰的紅燒肉肉質好。   

  為了保證食材的新鮮跟質量,上海老棧的食材大多是從上海空運過來;在人員管理上,上海老棧有獨立的人員管理系統,每家店的廚師長都從上海本地派出,以保證做出地道的上海風味;新開門店店長都是從基層員工進行挖掘培養通過考核不斷晉升;在風味上,上海老棧堅持地道的上海風味,旨在為顧客提供最正宗的上海菜。 

  

  每年計劃開五店,走出國門     

  目前,上海老棧品牌歸屬於深圳永中餐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除了上海老棧外,旗下現有「嗨閨蜜」和「永三碗」兩個副線品牌。嗨閨蜜是以女性為主題的餐廳,還是以上海菜為特色,門店裝修跟上海老棧是兩種不同的風格,在出品和檔次上比上海老棧要高,現已在深圳歡樂海岸開出了第一家門,永三碗目前還處於規劃階段,預計2016年推出第一家店。

   

  上海老棧自2009年在深圳南山京基百納開出第一家門店後,現已在全國開出12家門店,分別位於深圳、廣州、珠海、福州、江西等地。   

  上海老棧品牌拓展負責人呂博表示,江西的門店開在吉安天虹購物中心,吉安雖然不是沿海城市,也不是一二線,但是在吉安有40%左右的上海知青,潛在消費人群比較大。所以公司在選擇開店時會做前期調研,包括周邊消費情況、潛在消費人群等。   

  在選址方面,呂博表示,上海老棧主要選址中高端購物中心,每年拓店目標是5家,拓展區域主要是沿海及一二線省會城市,現在已在新加坡設立分公司,未來會考慮進駐香港跟澳門地區。

相關焦點

  • 地道的上海菜,去街裡弄堂尋找老味道
    自己調配的蛋黃醬一勺一口土豆的軟糯和青豆火腿搭配在一起真是絕配還有蛋黃醬的加持那香甜口感急速飆升作為一道地道的老上海小吃蔥油拌麵是必須要嘗的味道真的老嗲啦鹹蛋黃真的是萬能皆可盤和什麼都能搭在一起一盤的分量很大實打實的排條肉外面包裹的蛋黃讓人食慾滿滿從七寶搬到長寧
  • 老風情襯出洋味道 上海弄堂裡的那些米道與腔調-麵包蟹 上海弄堂...
    高麗燒烤  都說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句話用在上海弄堂裡的餐館怕再合適不過了。據說,能找到「麼二角落」裡隱秘的美味,已成為考量一個吃貨是否資深的標準之一。    屋裡廂後廚房  記憶中的老上海飯店似乎是這樣的:進門就是收銀臺,牆上掛著一小塊一小塊的木牌,上面寫著當天的菜譜,櫃檯後面坐著一個穿白褂的老阿姨負責收錢,點菜用筆寫在紙上。
  • 弄堂小籠包帶你尋味老上海的味道
    說起本幫菜,總會想起弄堂裡各戶人家窗戶裡飄出的甜鹹氣息。常見的一些家常菜,用料或許平淡無奇,卻也不失精緻考究。追溯歷史,早期的上海菜,其實並不是指的「本幫菜」。在上海開設家鄉菜系的酒樓時,還融合了當時客商的口味,漸漸形成了獨立的「海派風格」。「海派」的核心思想體現在「兼容再造」上,呈現出「川菜不辣,粵菜不生,揚菜不甜」等「海派」特色。這種「味道」既是一種地方文化的客觀描述,也是當地人口味的主觀感受。
  • 上海弄堂之「最」
    弄堂,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在這裡,可以是貧民窟裡精緻的小資生活,也可以是亭子間裡精打細算的柴米油鹽。弄堂裡的故事,也折射出上海的文化。上海的弄堂,烙印著千千萬萬老百姓的生活。有人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也就沒有上海人。
  • 上海:最刻骨的味道在小弄堂裡
    >有年代感的小弄堂,破舊的街面矮房人氣本幫小館,潮流服飾店這條充滿生活氣息的小街道有源源不斷的新店入住和頭頂撐起的竹竿晾曬衣物共生共長,倒也是格外的和諧餐館已經很老了,環境並不怎麼好,如果是初來上海的小夥伴,一定會忽略這間小而破舊的餐廳。餐廳共有2層樓,樓上幾本是大桌,如果人少的話都要和人拼桌用餐。
  • 弄堂裡的「活地圖」:一個上海爺叔眼裡的上海味道
    很多人會答,在吳儂軟語的上海話裡,在濃油赤醬的上海菜裡,但如果你遇到了壽幼森,他會直接帶你走到最近的一個弄堂裡,和你說說其中的故事,老的逸事,新的變化,站在哪裡拍照會好看……聽著他地道的上海話,空氣裡飄來灶頭間傳出來的紅燒肉香氣,那一刻你便瞭然於心,「哦,上海味道!」
  • 上海弄堂:老上海人和海漂族的等待與離去
    了解一座城市的過去,或多或少可以從一些老建築物裡看到某些記憶。就猶如北京的胡同,成都的寬窄巷,廈門的老巷子,還有上海的弄堂。【攝影:一塵|來源:去驢行】我去過多次上海不同的弄堂,王家樓、範園、亨昌裡、姚村、左家宅、同樂坊、萬宜坊...但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在志誠裡,之所以如此並不是因為曾在這裡住過一段時間,而是志誠裡有一股說不清的上海味,很濃,很真實。
  • 小白樺 弄堂裡的上海私房菜
    小白樺 弄堂裡的上海私房菜「我等著你回來,等著你回來,你為什麼不回來,為什麼不回來……」,伴著從黑膠唱片流動而出的,除了蔡琴翻唱出的,曖昧十足的磁性聲音,還有來自這家老上海私房菜館給人的意外驚喜。順著層層樓梯而上的,除了文藝氣息濃厚的鐵藝手扶,還有身邊牆面上的一張張老上海照片,從大上海到周旋,從老滬劇演員照到日曆牌……所有的一切都在你這樣一點點步入店內的過程中感染著你,整個上海的曖昧氣息都在往著你身體上一顆顆毛細口裡鑽。燈光昏暗,街道巷口蔽仄,黑膠唱片裡流淌出的聲音有著與「聲」俱來的歷史感,周慕雲與蘇麗珍是不是也可能在此相見的?
  • 上海味道 從經典點心開始(圖)
    結果,得票當前的分別是生煎、小餛飩、蔥油餅、陽春麵,清一色的上海本地小點心。看來,所謂經典的上海味道並不非得是濃油赤醬的本幫菜,也不必石庫門八仙桌,就是幾道看似簡單的點心,就完全能折射出整個大上海的美食文化……老上海人常把那些懂得欣賞品味美食真諦的人稱為「吃客」。
  • 上海弄堂裡13元的肉菜
    2020年7月因為工作又到了上海,幹完工作後迷路了,走到了一個弄堂裡,巧遇了13元的肉菜,還包米飯,不得不說真便宜,整體口感還不錯,餐單很便宜,很多人搞3-5個菜生煎包有肉的,有素的,最好吃的還是小楊生煎,還有蝦的,很回味。
  • 上海最有味道的弄堂在哪裡?(組圖)
    本報記者 秦武平 文  上海最有味道的弄堂在哪裡到過上海的許多外國遊客都認同泰康路上的田子坊。難怪這條「藝術弄堂」成為今年國慶期間海外遊客來滬遊覽的熱門景點。在曲徑通幽的深巷裡,蘊藏著無數令人眼睛一亮的「寶貝」,來自17個國家的50多家租戶,天天在此續寫上海灘的新弄堂傳奇。
  • 上海小吃的"保衛戰" 記憶中的弄堂味道
    ,即將隨著拆遷消失在滿街的漢堡包和奶茶裡的時候——你突然懷念起了那曾經存在過的、每天下午四五點鐘的「小吃時光」。    倘若鋪開上海小吃的版圖,你會得到無數個版本——對於弄堂裡土生土長的上海白領來說,它是小時候的蘿蔔絲油墩子和綠波廊裡人山人海的蟹粉小籠;對於懷舊而講究的老上海們來說,它是記憶裡的「老虎腳爪」和「縐紗餛飩」;對於新上海人來說,它是滿街的生煎饅頭和真真假假的南翔小籠……或許,在劃歸「上海小吃版圖」的時候,重要的不是嚴格區別出上海小吃的疆域,而是人性化人情化地確立上海小吃的傳統。
  • 上海弄堂口老味道「阿三生煎」強勢入肥 地道美味引人垂涎
    要提起合肥好吃的生煎包,肯定很多人第一個會想到官亭路上的小胡生煎,但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主角可不是小胡生煎,而是包河萬達的阿三生煎。阿三生煎是上海弄堂口的老味道,近日強勢登陸包河萬達室外步行街,從每天排隊購買生煎包的人群來看,大有趕超小胡生煎的勢頭。今天,萬家熱線美食小編走進阿三生煎,探尋其美味背後的秘密。
  • 探訪老上海的小弄堂之最,上海灘,色戒多部影視作品在這裡拍攝
    現如今,什麼東西最能代表上海?東方明珠,南京路?外灘?豫園? nonono 最能代表上海的就是老上海縱橫交錯的小弄堂,"弄 long"這個字上海人沿用至今!上海萬宜坊,上海八大弄堂之最!真實、簡單、低調才選擇在此度過生命中平凡而真實的時光現在的萬宜坊透露出細緻生活的味道不管是弄堂口的裁縫師傅還是賣雜食的點心小作坊都瀰漫這上海本土生活的氣息
  • 小時候的味道!上海弄堂美食齊聚豫園
    圖說:豫園中國日(節)·2015「老上海、老城廂、老味道」美食文化節在中心廣場舉辦。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 胡彥珣 攝 新民晚報新民網記者 胡彥珣 攝   【新民網·獨家報導】「篤篤篤,賣糖粥」「桂花赤豆湯,白糖蓮心粥」……一陣陣悠揚的老上海叫賣聲,在上海著名的豫園商城旅遊區內響起,4月12日至4月26日,「豫園中國日(節)·2015『老上海、老城廂、老味道』美食文化節」在中心廣場舉辦。
  • 99%的上海人竟然沒發現 老上海的精緻體現在這
    老上海的精緻  是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  精緻優雅已是人們腦海中對老上海不容辯駁的第一印象  每一道都精緻、細膩、鮮美、清淡適宜  屬於老上海的夏日味道  讓人念念不忘  三明治的形狀  最上面一層冬瓜片  中間夾著南風肉和雞胸肉  最下面用冬瓜片把汁水包裹著  隔水蒸,關鍵是控制火候  既要肉熟,還要冬瓜入味  又不能將冬瓜煮爛  能做成功的都是好功夫的上海人家
  • 上海弄堂的區別
    老長一段辰光裡,弄堂裡向個生態也是鮮活而紛繁個,老虎灶、餛飩店、煙紙店、印刷所、白鐵間、竹木坊、裁縫鋪、剃頭店、街道工廠、民辦學堂、私人診所、裡弄食堂……儕囥勒弄堂個角角落落裡,人來人往,動靜勿小。哈哈,弄堂口口頭還有隻皮鞋攤,看弄堂個老頭子住勒過街樓下頭個一間勿足兩平方個木板房間裡,伊對每家人家儕煞勒勢清。
  • 老上海的四款精緻懷舊小點心
    老上海,是金嗓子周璇那些風情靡麗的歌;老上海,是上世紀三十年代那些風雅文人的閒適文字;老上海,是充滿著異國風情的華美建築……老上海中不得不提的還有點心,生煎饅頭、雞粥、春卷……  從那個年代的奇女子張愛玲開始,就對上海點心推崇備至,並將之落實於文字見之於報刊。即使她後來去了美國對上海小點仍念念不忘。
  • 上海影視樂園,邂逅老上海的最佳地,《情深深雨濛濛》曾在此拍攝
    上海的第一輛有軌電車於1908年從靜安寺車棧駛出,「鐺鐺車」當時成為了上海的街頭一景,很多老上海人對此都記憶猶新,但那種老式的有軌電車已經不可能再恢復了。今天看到鐺鐺車,依舊能夠體驗一把鐺鐺車那種老上海的感覺。在南京路上有由新世界駛到教堂的鐺鐺車可以坐,坐在車上,既充滿文藝的氣息,又含有歷史的厚重感。
  • 市民文化客廳|聽童謠、品老字號美食,直播裡的上海老味道
    豫園的梨膏露特飲、松鶴樓的八寶綠豆湯、綠波廊的精緻小點、南翔的小籠饅頭,各色精美的點心,在豫園的夜色中顯得更加精緻動人……6月21日晚,夏至之夜,這些上海人熟悉的老味道,以一場線上線下同步直播的方式,出現在全國觀眾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