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番茄栽培中,常因多種原因造成植株萎蔫狀態,一般多在中午時出現,早晚發生較輕,番茄植株出現萎蔫,有病理性的,也有生理性的以及肥害等原因造成的,在防治時應區別情況加以對待。
一、病理性萎蔫
1.青枯病萎蔫 一般幼苗期不表現症狀,開花初果期開始發病,植株先在中午頂端葉片萎蔫,然後葉片自上而下蔓延凋萎。初發期白天萎蔫,晚上可恢復正常,持續4-5天後全株莖葉萎蔫死亡,植株保持青綠色。
葉片不脫落,莖基部呈現褐色條紋,橫切病莖放入裝有清水的玻璃杯中,幾分鐘後有乳白色菌液流出,其危害細菌為青枯假單孢杆狀細菌。在高溫高溼條件下易發病,酸性土壤最適合該細菌的生長和危害,細菌從傷口侵入植株後,在維管束內繁殖,堵塞導管,使整個導管失去輸送水肥的能力,引起植株枯萎死亡。番茄結果盛期為發病高峰,在氣溫達27-32℃時,遇上連陰雨或久晴暴雨天氣時,發病快、來勢猛,危害重。
2.細菌性髓部壞死病萎蔫 這種病害主要危害莖和分枝、葉片,果實也會受害,症狀表現多在番茄青果期,發病初期植株上中部葉片失水萎蔫,部分複葉的少數小葉片邊緣褪綠。與此同時,莖部長出不定根,而後在不定根附近出現褐色至黑褐色斑塊。縱剖病莖或見髓部發生病變,病變部分超過莖外表變褐的長度,呈褐色至黑褐色。當下部莖被感染時,常造成整株枯死。溼度大時從病莖傷口、葉柄脫落處,及不定根溢出黃褐色菌膿。該病也是一種細菌性病害,可在大棚栽培及露地栽培番茄上發生,病菌多從傷口處侵入發病,並通過雨水及農事操作傳播蔓延,連作、排水不良及氮肥過量田塊發病重。病程進展較緩慢,從表現萎蔫至全株枯死約20天左右。
3.根腐病萎蔫 它是由一種疫黴菌引起的根腐病造成的番茄萎蔫。病原菌侵入後在莖杆基部靠近土壤表面的地方,出現黑色病斑,導致植株根系吸收的水分不能順利運送到植株上部而形成萎蔫。該病原菌喜歡高溫高溼,容易通過傷口侵染。如果在9-10月份當溫度白天超過30℃,大水漫灌造成土壤較長時間潮溼,就容易誘髮根腐病。特別是苗期徒長的番茄植株,一些菜農喜歡把莖杆基部多餘的部分埋進土壤中,使其再生新根,這雖對植株生長有利,但病菌極易通過摘葉和打瘋杈造成傷口感染。
4.立枯病萎蔫 該病是番茄苗期的重要病害。定植後5-10天,病株莖基部產生橢圓形暗褐色病斑,病斑逐漸凹陷並向兩側擴展,繞莖一周後皮層變色腐爛,病株白天萎蔫,早晚能恢復。發病後期莖基部縊縮變細,葉片萎蔫不能復原,植株乾枯,根部變色腐爛,病苗一般不倒伏。溼度大時病斑表面和根部周圍土壤出現網狀淡褐色黴層(病菌菌絲),後期形成菌核。低溫高溼條件有利於發育。
5.枯萎病萎蔫 番茄枯萎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一般在開花結果期開始發生,病株白天萎蔫、傍晚不恢復。枯萎病病程緩慢,病株一般要經過15-30天才枯死,病株枯死後葉色變黃,而青枯病病株萎蔫死亡後,依然保持青綠色,。橫切病莖用手擠壓或經保溼,細菌性青枯病病株的切面會溢出白色菌液,而枯萎病病株則沒有。
二、生理性萎蔫
一是缺水萎蔫,由土壤缺水導致的植株萎蔫,在澆水後就能得到緩解。澆水時水溫較低,地溫較高,導致毛細根受傷吸水不足,也會造成萎蔫。
二是高溫萎蔫,在大棚番茄中多見,主要是溫度升高時,中午放風不及時導致棚內溼度過高,造成番茄植株發生萎蔫現象。
三是肥害造成萎蔫,隨著溫度升高,番茄生長速度加快,需肥量變大,如果這時隨意加大施肥量,會導致根系周圍的鹽離子濃度過大,使毛細根受傷,出現萎蔫症狀。
三、綜合防治措施
1.實行輪作換茬。避免與茄科類的蔬菜連作,並與非茄科蔬菜輪作2-3年,有利於降低土壤中的細菌和病原真菌的積累而減輕發病。
2.選用抗性強的品種。如對青枯病抗性強的品種有浙雜204、粉抗青1號、贛番茄2號、毛粉802、中蔬4號等。
3.加強栽培管理。深翻土地,實行高廂窄壟種植,做到廂溝、腰溝和圍溝三溝相通,有利於降低田間溼度。在栽植時提倡春番茄早育苗、早移栽,秋番茄適期晚定植,使發病盛期避開高溫季節。適當控制肥水,不能大水漫灌,防止因水而擴散傳播,在高溫季節實行早晚澆水,以免傷根而引發萎蔫。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不偏施氮肥和過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鉀肥,雨後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避免在陰雨天整枝打杈。田間出現萎蔫病株時應及時拔除,並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在生長期對番茄噴施0.15%硼砂溶液,以促進番茄植株維管束生長,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在重發地區可採用嫁接苗,用抗病砧木嫁接育苗,也是提高番茄抗萎蔫的有效措施。